很多人在买保险的时候,多少是带着点冲动的。
可能是看到身边的人患病,也可能是被销售说得上头了,还可能是被停售推着走,冲动之下就买了。
然而,冲动投保往往会伴随后遗症,就是冲动退保。
比如,买了医疗险,但是一整年没有用过,感觉白买了;
又比如,买了好几个保险,每年交的保费还挺高的,想减少一点支出,就萌生了退保的念头;
再比如,感觉新出来的责任和产品更好,就想「以旧换新」。
退保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只要用户搞清楚了利弊,当下确实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还是会尊重用户的选择的。
但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不少用户是「糊里糊涂」买,又「糊里糊涂」退,最后让自己和家人暴露在风险之中。
为啥忽然要说这件事呢,是最近接触到不少真实的案例,在动了退保念头没多久之后就出险了,或者来咨询可不可以重新续保(这真的不是玄学)。
所以今天我们就借一些案例来探讨一下,退保后会面临什么,大家要怎么理性看待退保这件事。
第一个案例,是A女士,她在2020年的时候,在蜗牛给自己投保了「四大金刚」。
当时所选择的那款重疾险,也是一起认真、详细地分析了预算和需求之后做出的决定——
30万保额保终身,60岁前有额外80%赔付,附加癌症二次赔,不含身故责任。
产品的性价比也极高,所以A女士当时还是觉得非常满意的。
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交了4年的保费,一直都没什么问题。
直到今年,要续保之前,她跟我们经纪人透出「退保」的想法。
当时经纪人就问了A女士的原因,毕竟都交了4年保费了,现在退保亏损很大的。
在A女士的解释下,才知道退保的原因是觉得万一身故了,这份重疾险「不划算」:
「我这边才了解到其他的重疾险(身故)是赔保额的。」
经纪人再一次解释了,重疾险的身故责任实用性不如定期寿险,而且价格也不便宜的情况下,还是劝不动A女士,她在续费的当天并没有在卡里留够资金扣保费了,为此保单进入了「宽限期」。
按道理A女士下一步就是申请退保了,没想到这人生真的跟电视剧一样——
保单进入宽限期3天后,A女士不幸确诊甲状腺癌。
而这份她原本想要放弃的重疾险,直接赔了54万(宽限期出险保险公司也是要正常理赔的,不过最终理赔金额要扣除未交保费和利息),而且还豁免了后续的保费,合同继续有效。
有时候,很多朋友都会怀疑自己买的保险不划算,但是实际上,如果乱退保,反而会亏得更多。
一份过了犹豫期的保单,保司只会赔付你保单的现金价值,现金价值与已交保费的差额,就是退保要损失的。
储蓄险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市面上哪怕最快返的产品,封闭期都在6-10年,如果在「回本」之前就退保,那必然是会亏损的。
所以,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当初买的保险一定是在那个阶段中最适合自己的产品,那就算后面市场出现了更好的责任,使得自己不喜欢那个「糟糠之险」,也要计算一下退保会亏多少钱、万一退保后出险又要损失多少,再来考虑,到底是要替换新产品,还是要在旧产品的基础上「查漏补缺」。
就算权衡利弊以后还是决定要替换,也要计算好新旧保单的宽限期和等待期,不然真出事了就真的损失惨重了。
第二个案例,则是自行退保的B女士。
早在2019年的时候,B女士在蜗牛给自己和先生都配置好了保险。
也是之前保费交的好好的,在今年提醒续保的时候,忽然就跟我们说,自己把百万医疗险退了,理由是买了保障差不多的「市里的保险」(也就是惠民保),价格还更实惠。
甚至还考虑,既然有了惠民保,重疾险也可以不要了。
这个理由在日常非常常见,很多用户其实并没有搞清楚不同保障之间的区别和优劣,就「唯价格论」选择了便宜的那个。
果不其然,还是类似的剧情——B女士在退保4个月后找到经纪人,说先生检查发现疑似脑部肿瘤。
不幸中的万幸是,当时B女士说自己退保了百万医疗险,以及准备退重疾险的时候,经纪人给她解释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B女士再三考虑以后,重新投保了同一款百万医疗险。
并且这份医疗险,不算作首次投保,而是续保(因为B女士先生在首次投保后、退保前身体情况又有变化,如果是重新投保,基本是买不上的了)。
最后不但重疾险赔付了30万,医疗险赔了3万多,还豁免了B女士重疾险的保费,先生后续的化疗费用也能继续报销。
到了这个案例的知识点,其实不完全「退保」了,而是更前端的「投保」。
无论是旧的保障,还是要替换的保障,一定要在投保前认真了解自己所要买的保险。
一方面是了解保险产品的具体内容,都保些什么、不保什么,以及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比如B女士的问题,如果在替换之前了解清楚区别和作用,这么「惊心动魄」的剧情就不会出现了。
千万不要糊里糊涂地买,再糊里糊涂地退,最后付出代价的还是自己。
一不小心写了快2000字,其实不是说不让大家退保,退保是可以的,但一定要了解清楚新旧保障,权衡好利弊,确认自己是能承受退保后最坏的结果,不然万一退保后就出险了,后悔都来不及。
如果只是短期经济压力导致想要退保,也是可以选择选择部分减保、减额交清,利用好宽限期和复效期等,将损失降到最低。
当然啦,我们也知道现在有「全额退保」「代理维权」等所谓的「维权」渠道。
但是这类渠道更多的「黑吃黑」,搞不好权没维成,还被骗了钱,建议大家不要轻信他们,还是通过正规的渠道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