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还区分相对免赔与绝对免赔,又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小细节~
免赔,
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赔偿起点”、“起付线”、“门槛”,
(↓常见保险条款中的“免赔额”释义示例)
就是损失责任如果低于某一个金额/比例,保险公司不赔付,只能由我们(被保险人)自己承担;
超过这个金额/比例(的部分),保险公司才赔付。
主要在“费用补偿型”责任中出现,也就是报销类的,
例如医疗费用报销、第三方损失费用补偿等。
对我们消费者而言,免赔越低,当然越好,因为自己需要承担的少。
但相应地,保险公司承担的就多了,理赔成本更高,所以同样保障内容下的保费(价格)也会更贵。
所以,保险公司设定免赔额,主要基于两个目的:
(1)防范道德风险,
避免大家有事没事都往医院跑,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费用;
(2)控制理赔成本,
过滤掉一些小额的赔付,降低理赔率和理赔金额,从而控制成本,也才能降低保险费用(价格),让更多的人都能够“买得起”。
对于我们消费者(被保险人)而言,
投保有免赔约定的保险,将合理范围内的风险自留,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所需的保险费用,可以将保险的杠杆作用发挥到更大。
主要有3类:
“免赔额”——固定金额以下不赔,
一般在社保、商业医疗险、意外险的医疗责任、车险中比较常见,
“免赔率”——损失金额的固定比例以下不赔,
一般在车险、责任险中比较常见,
“免赔天数”——固定天数以下不赔,
一般在医疗险和意外险中的住院津贴责任中常见,
这些免赔规则,一般按保险期间(1年/数年)或按次约定,
例如免赔额1万元,
第一次住院实际花费0.5万,没达到理赔标准,不报销,
但下一次再住院花费0.8万元,把上次住院的票据一起提交,
那么在同一个年度内的累积花销就是0.5+0.8=1.3万,超过了免赔额1万,就达到理赔标准,可以报销了。
在“免赔额”和“免赔天数”形式中,按满足条件后是否扣除免赔部分,又分为“相对免赔”和“绝对免赔”。
相对免赔——可以理解为“门槛”,
只要超过门槛,门槛以上和以下的部分全都赔,被保险人无需承担费用。
绝对免赔——可以理解为“起付线”、“入场费”,
达到起付线后,也只赔起付线以上的部分,起付线以下的部分(“入场费”)依然需要我们(被保险人)自担。
具体怎么操作呢?
以免赔额为例——
(1)相对免赔时,
如果损失金额≤免赔额,不赔;
只要损失金额>免赔额,那么【实际理赔金额=损失金额】,
(2)绝对免赔时,
如果损失金额≤免赔额,也是不赔;
如果损失金额>免赔额,那么【实际理赔金额=损失金额-免赔额】,
*注:这里的“实际损失金额”一般是指经社保报销后的金额,也就是【实际损失金额=实际花费-社保统筹结算金额】。商业医疗险大多要求被保险人先通过社保统筹报销,剩余部分再报商业险。若未从社保结算,则商业险报销比例会下降。
怎么知道某款保险是相对免赔还是绝对免赔呢?
这个一般只能从保险责任的描述中是否“扣除免赔”来区分。
(绝对免赔的责任描述示例)
实践中,绝对免赔的保险更多见。
但大多数也都支持从其他商业险途径报销来抵扣免赔额,
以百万医疗险为例,
计算方法:
实际报销金额=实际花费-社保统筹结算金额-其他商业险报销金额-(免赔额-其他商业险报销金额)
*若其他商业险报销金额>免赔额,则上式最右括号内的部分计为0.
*如果有报销比例限制,那么上述计算结果还需要再乘以报销比例。为简化演示,此处均假设100%报销。
拿小明举个例子,
实际住院费用4万元,其中社保统筹1.1万元,自付2.9万元。
通过这两个示例,可以看出相对免赔和绝对免赔的实际理赔效果差异了——
同等情况下,相对免赔可报销金额更多,需要我们自己承担的更少。
百万医疗险大多属于绝对免赔,
但其中也有一类特殊情况——有少数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可以通过社保已报销的金额来抵扣,实用性很高。
因为大家看病都会优先使用医保统筹结算,
所以也可以间接看做绝对免赔中的相对免赔。
(某社保可抵扣免赔额的医疗险条款)
实际报销金额=实际花费-社保统筹结算金额-其他商业险报销金额-(免赔额-社保统筹结算金额)
*若社保统筹结算金额>免赔额,则上式最右括号内的部分为0.
还是前面小明例子,
1.免赔越低,同样责任下的保费(价格)也会更贵。绝对免赔与相对免赔同理。所以还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
2.实际情况中,除了免赔之外,通常还会约定报销范围和比例,不一定所有费用都可报销,投保时需注意查看条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