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渠道,他们的保险能买吗?是真的吗?价格一样吗?出事一样能赔吗?
今天简单做一个解答。
太长不看版
1、同一个保险产品,无论在什么渠道购买,价格和条款没有区别,购买渠道的服务略有差别。
2、不同保险产品,条款和价格自然有差别,与渠道无关。
3、没有假保险,只有货不对板(想吃牛肉,被推荐了羊肉),关键是认准合同条款,坚持自己的需求。
1周岁男孩,选择【50万保额,30年缴费,重疾2次赔付、癌症2次赔付,含少儿意外、少儿接种意外住院津贴,身故赔付已交保费】,无论在哪个平台,价格都是2683.41元/年。
区别在哪?——可选项不同。
谈服务,可以分两类来讲——法律层面,实操层面。
【法律层面】
有执业证,至少有监管,行为受约束,这是第一保证。
而执业证的执业范围也有不同。
我的个人执业证,属于保险经纪服务,执业区域:全国,业务范围涵盖“投保”“索赔”“风险评估”等。
某互联网保险平台从业者,执业区域:全国,业务范围仅“销售”保险产品。
某传统保险公司从业者,执业区域:浙江省内,业务范围为各种保险的销售。
从这法律层面,经纪人代表着客户权益,法律上要求ta从销售到理赔,全程负责,其他执业人员则只需要销售,后续可以不管。
【实操层面】
现实操作中,大家不太查执业证,从业人员自己也不会因为法律不要求就不负责理赔,大多数人还是会负责到底。
这时候我们说,对自己服务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客服”,很重要。
所以在这些渠道买产品,最好自己或者有朋友懂保险,万一涉及理赔,自己要操心理赔问题。
第三类,在真实的人手上买保险时,你与这个人建立联系,回到最传统的保险购买模式,你评估这个人的靠谱程度,这样一份长期甚至终身的合同,你认为这个人是否会为你负责。
不过归根到底,一份保险的最终理赔取悦于白纸黑字的保险合同,只要符合理赔条件,大多都顺利理赔,只有极少数遇到纠纷时,“售后服务”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