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如同做人,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且不论美丑,但绝对够“新潮”的外观:分体式眯缝眼前大灯、贯穿式尾灯、隐藏式门把手、溜背式车顶;

且不论良莠,但绝对够“科技”的内饰:超大悬浮全触屏、全功能零重力座椅、车内多屏协同、灵活大空间;

CDC+空悬、高规格底盘、一体压铸车身、800V碳化硅、大电池长续航or增程插混、大功率电机、零百四秒五秒……

8295、OrinX、大算力平台、域控制器、多激光雷达、低接管城市NOA、分区语音交互、智能泊车、第三空间……

拿着以上这个范本,可以丝滑套用到今天几乎任何一款自主品牌中高端新能源车。拿来做PPT可以保证永远八九不离十,拿来玩猜车能让最资深的业内人士挠头。

2023年,“内卷”的背景板是“同质”。大家确实都还在创新,只不过很不巧“创”一块去了,当然也就带不来什么“新”。

同质化,价格战的影子

高度同质化的自然结果,是消费者近乎全看产品力与价格关系来做决策:一旦出现了价格相当但配置更高、性能更强的“某某6”,前脚才在媒体老师们口中“卷疯了”的“某6”瞬间就不够看了。

这几乎是今天每一家自主新能源品牌或多或少都要面对的共同处境。

除了极少数头部品牌尚且算是初步建立了不算太牢靠的壁垒之外,绝大多数非头部的自主品牌和新势力,都几乎不具备除降价(含变相降价)以外,还能留住消费者的能力。

品牌价值近乎为零,客户忠诚度是什么东西?纯粹看谁给的多。品牌形象作为购车过程中的决定因子,分量恐怕还不及“谁家门店离家近”。

无论A品牌的产品力多强、多么超值,一旦B品牌推出了产品力相当但价格低1万,或是价格相当但多了激光雷达、空气悬架的竞品,消费者便没有任何理由继续选择A而不转投B。

这对消费者是好事吗?在一段时期内是。智能电动车的前半程,技术创新在应用端的进度滞后于实验室进度,企业有动力投入更多资本加快新技术的落地应用以抢得先机,因为应用创新给产品带来的优势效果明显进而值得。

但过去一两年间发生了一些变化。

宏观上,全球(当然,不得不)进入高利率时代压抑了成长型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原先不计较短期利润、更渴望长期增值的廉价资本离场,比如2023年自动驾驶企业的倒闭潮。

微观上,现有的创新技术也确实逼近了应用的尽头。新能源方面,现有电化学技术已经被发挥殆尽,最新出现的技术如CTC都属于应用层面创新,并未改变原有的电化学属性。

智能化方面,“2020年实现L3”在低利率结束之前就已经吹破了,智驾在L2之后一直是小步慢跑。智能网联一直就没有走出PPT和示范区,近来仅有的亮点如AIGC,在汽车应用端价值几何还要打个问号。

当作为应用创新基石的底层技术创新被消耗殆尽,短期内也不再可能重新得到快速发展,应用端的技术创新也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继续强行推进的结果,要么是“没有需求制造需求”的PPT功能,要么是画大饼无法实现落人口实。

但消费者过去几年刚刚被扭转成型的唯技术论思维的惯性还在,企业除了“我家技术更NB”没有别的故事能讲,也没有别的故事会讲。

于是影响到消费市场,缺乏底层技术的重大创新而企业端仍要继续勉力维持唯技术论叙事,对于消费者便不一定还是好事。

继续试图以技术支撑乃至抬高定价,会导向“包装技术”和“争议性技术”。比如冰箱彩电大沙发被包装为智能座舱,这一实为智能化改良的概念确实包含一定创新色彩,但其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却并不是那些细节创新,而主要来自大手笔解决了“有无”问题。与其归为“技术创新”,不如叫“豪华普惠”。

又比如隐藏式门把手、流媒体后视镜、基本驾驶功能全面触屏化(极端如触屏换挡)等功能,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其实际价值存疑,尤其是考虑到它们多少都附带了一定的麻烦和不便。“是否有用”也许众口难调,但这些改变并无绝对的必要性和进步性,这一点应该无可争议。

更常见的是价格逐底,俗称“卷”。今天你割五城,明天我割十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又有人割二十城。前面说的争相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其实也算价格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消费者别高兴太早,价格战未必只以降价、增配的形式出现。生产汽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并没有减少,随着合理的降价空间被榨干,在求生存、保利润的压力下,像插混低压油箱之类灰色做法可能越来越多。

眼下当然还没到车企内卷之影响明显转负的阶段,但合理竞争出的“有用创新”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已经变得稀缺,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近年来的同质化和价格战了。

“性价比”究极进化:产品力

中国汽车借力新能源和智能化蒸蒸日上的同时,也陷入了国产手机曾经乃至现在依然受困于的怪圈:配置加到顶,却卖不上价;份额超九成,利润没一成。

不久前刷到的一个故事,权且一听:某厂家动用几千吨压铸机,一体铸铝车身性能大幅提升,但成本高了四位数,于是准备用缩小电池的方式找回来。

大比例铝车身+大型一体压铸件,意味着首先该车定位就不会低。而这样一款使用了当下最前沿技术的中高端以上车型,居然也要为区区几千块成本增幅,不惜砍电池来找补……

别人家的豪华车全球收割,我们家的高端车几千块都不敢涨,涨了真要担心会死。

曾经的中国汽车陷在“性价比”的怪圈里,二十年爬不出来。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汽车已然鸟枪换炮,而怪圈它只是换了个名字,改叫“产品力”了。

另一边,是遍布社会各界的极端现实主义者们高呼:选文科毕业即失业、服务业都是舔、技术优越取代品牌优越、科技平权技术至上、豪华品牌都是割韭菜……

公平地说这不全赖我们消费者。过去消费者们被一些拙劣的品牌模式PUA了太久,以至于谈及品牌二字,就觉得是“卖标”、是智商税,搞品牌的文科生都是讲故事的大忽悠。

而近几年中国汽车引领的技术跨越又太大,以至于大家都以为世界就应该一直由单纯的变革式技术创新推动——正如在2019年结束之前,我们都以为世界就是会、就应该越来越好。

放眼四顾,我们身边早就不剩下什么真正的“新”技术了,都是起码出现了以年计的名字。一体压铸、主动悬架、无保护左转、AI大模型……我们听麻了,消费者也high不了五分钟,高潮来得越密,消退得却越快。

进入2024年,没完成的KPI也就没完成了,新一年的命题摆在眼前:如果底层技术的重大突破(类似L4/L5)就是迟迟不来,改良性质的技术进步越来越戳不到消费者的G点,而价格战又打到了继续下去自损八百的地步,要用什么方式留住甚至是争取更大市场呢?

“思考不如快跑”的终结

蒸汽机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暗轮船的出现和成熟才真正让世界告别风帆;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但几十年后的喷气式客机才真正把各大洲连为一体。

世界向前走,其实从来就不以底层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必需品。中国汽车的发展崛起,也同样不必担心会因底层技术创新的降速而陷入停滞。

恰恰相反,只有当车企不再能直接借力底层技术突破、轻松实现产品力的代际式跃升之后,才会不得不在“大家彼此都差不多”的现有技术的应用端创新上寻找机会。

什么意思呢?别人都在用NCM523电芯而811已有商用化可能的时候,谁比别家早半年811上车,谁就享受半年的决定性优势。路线是确定的,收益是必然的,决策难度和风险收益要远优于在应用层面去做发散思考、去试错。

只有当现有的电化学技术被挖到尽头,各家都无法再榨出更多油水,固态电池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大家才有机会冷静下来,发现(相对)小电池+自建超充可能是更现实的模式。

这样的故事其实一直在发生。很多人知道iPhone不是第一款智能手机,甚至都不是最早一批智能手机之一。2007年iPhone身上一切都不是什么新技术,但不妨碍应用端创新缔造奇迹。

在汽车领域,1999年出现的iDrive是堪比iPhone全触屏式的巨大创新:它同样将全部功能放在一个旋钮(iPhone是一块屏幕),同样迅速引领竞品跟进,同样在刚诞生时充满争议,又同样一边发展完善一边否定自我。

但是这个iDrive有什么科技含量吗?真的没有,一个旋钮一块屏,设计了一些初期真的不太好用的交互罢了,哪怕放在20世纪末也谈不上什么黑科技。

回到今天,从新能源到智能化,过去这些年底层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了主机厂们充分的理由和动机,将更多精力放在挖掘和抢先应用新一代底层技术。而传统上对于设计风格的精雕细琢、对于人机交互的全面思考、对于功能配置的推敲琢磨,都缺乏长期深入的思考、探索与尝试。

我当然知道今天车企都喜欢讲设计、讲交互、讲功能,但我依然认为实际的投入不够、最后的效果不明,否则今天我们不会面对这样一批蒙上车标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车,否则不会像今天这样各家新车的PPT改个名字就能通用。

思考费脑子,试错有风险,但是堆续航、堆雷达、堆屏幕一定不会出错,消费者看得眼睛都直了,媒体老师吹起来也方便。谁思考,谁出局。

没有批评谁的意思,这一切不过是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当底层技术创新“真的一滴不剩”了,“包装技术/争议性创新”边际递减到失效了,全行业走入降价内卷的螺旋了,汽车人们担心生存大于期待增长了,或许是拼死一搏又或许是无心插柳的差异化思考,才可能有被摆上决策层台面的机会——摞在《大干三个月》的方案上面。

不是轨道,是旷野

今天汽车市场(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同质化,与逐底式竞争(AKA内卷)的现状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

当大家更加依赖底层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力时,产品端的同质化就会趋于严重:今天你用了811过两天我就会上,今天我用了超窄边三联屏明天你就要用上,今天A用了超细星环灯明天B车就该拿到了。

价格战不可能永远持续,无力竞争到底的参与者会被淘汰出清,总会出现一个败者无力再战而胜者无需再战的时刻。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迎来应用端创新的重新崛起。

因为应用端创新是产品形态差异的——用时下话术来讲——第二曲线,产品形态差异将帮助车企避开单纯的“产品力-价格”绞杀战,同时也是“讲故事”和品牌塑造的温床。

如果仍不理解何谓应用端创新:多点触控技术早在80年代就已经初现峥嵘了,早期被用于电脑合成音乐制造,而苹果利用其创造出了“双指缩放”这样的直觉化交互。发明多点触控是技术性创新,而后者则是典型的应用端创新。

多向操作旋钮的历史早到不可考,但iDrive首创了几百项功能仅靠这一个旋钮操作,在那个年代的按键丛林独树一帜,功能上也暗合了“手不离杆(钮)”的驾驶为先导向,以至于引领奔驰奥迪捏着鼻子也要模仿,这是宝马在新世纪品牌光环的关键一步棋。

品牌从来就不可能建立在虚空之上,品牌是信任与信仰的结果,无论后面接着的故事多么虚,也需要扎扎实实的具体成就做引子。好的品牌塑造是用户和企业各取所需的双赢,躺在前人功劳簿上数钱才是割韭菜。

今天车企手里几乎什么都有,基本上二三十万以上车型,有条件拿到全行业最好的零部件供应,唯独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和试错的动力。产品很容易被放入典型框架做详细对比,消费者也可以轻易找到替代品,那么自然价格成了决策的主导。

食材都已经卷到了顶级,可没人有耐心去发明一道好菜。因为过去人们总觉得再等等还会有更高级的食材,到时我抢第一个用就行了。

当你拥有明显异于其他电动车的低矮宽体姿态,谁还来计较什么得房率轴长比?当你拥有一套精致便捷、独一无二的立体交互体系,谁会自找没趣跑来比什么屏幕大小分辨率?

我不是吃产品定义这碗饭的,所以也只能浅浅想到这些而已。

造车就和做人一样,不是轨道是旷野。价格战的来临,一方面逼迫着降本增效,也一定会促使一部分人开始设法跳出这个维度单一的评价体系。

和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不同,应用端创新不太依赖大规模资本投入,见效和试错都相对更快,它更加考验企业的精细化运作,以调动团队的创造力,这恰恰也符合后·高增长时代的特点。

用反脆弱理论来解释,同质化给系统带来脆弱性,于是当时代转向,多数车企集体陷入价格战的苦海;随机性是反脆弱的必需燃料,如果没有人犯错,就是所有人在一起犯错。

THE END
1.马斯克真的是反对氢燃料电池吗?业内也认为,最终让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下降到与纯电动汽车成本接近时,才有利于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一些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并在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氢储能系统等重要环节创新突破将会是关键。 看到这里就能明白这个赛道也蕴藏了巨大的商机,氢能和储能是你不能错过的赛道。现在,...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88987242872877
1.每日热点1011有些保健食品确实含有对人体有利的成分,但是保健品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有好处,而且存在的问题太多了,有些吃多了还可能有害,也更不可能达到“抗癌”、“延年益寿”、”吃完就瘦“、“治疗高血压”等等虚假宣称的效果。 一、保健食品,哪些是智商税? 为了不让大家踩坑,小九总结了几种保健品,一次性分析哪些可买,...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20487
2.自动驾驶“全栈自研”大溃退——车企被迫“认清现实放弃幻想”...汽车商业评论在5月8日的文章《大众的焦虑,CARIAD买单?》里提到,一位在大众品牌任职的软件工程师说,长期以来,大众的决策层很多是搞机械出生的,大部分代码都是外包写的,这就导致大众内部管理人员缺乏写代码的人才以及管理人员。目前CARIAD的状况,可能是最高层并没有完全理解软件的规律所造成的。 https://blog.csdn.net/jiuzhang_0402/article/details/131733862
3.手机能测血氧?中国医科大学声明;2000元电子体温计不如10元水银...最近,一则“女子2000元买电子体温计吐槽交了智商税”的短视频在网上传播。当事人称自己先花200元买了一个电子体温计,觉得测不准;又花2000元买了个电子体温计,还测不准;最终发现10元的水银体温计最准确,由此感叹电子体温计是“智商税”。 【真相】 https://www.yicai.com/news/101637816.html
4.蔚来发布”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说明:”服务无忧”性价比高了...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以下简称“新条款”)。12月27日,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同时,首批挂牌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等12家财险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为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落地服务提供支持。 https://www.51cheping.cn/articles13/40428.html
5.交强险有责任时应赔偿多少钱?汽车交强险和商业险赔偿的顺序是什么汽车保险的理赔顺序首先是通过交强险理赔。交强险的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110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10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2000元人民币。超出交强险限额的部分,接着通过商业险理赔。因此,除非确定事故损失不超过交强险限额,否则,出险时应同时向交强险和商业险承保公司报案。按照责任...https://m.snzqc.com/159677.html
6.你认为最大的智商税是什么?第1页当然,咪蒙卖智商税还算不得最厉害的,真正的始祖在这里,史玉柱可是把智商税玩的最6的人: 还记得几年前整天在电视屏幕上蹦哒的这两个小人吗? 没错,他们就是今年过节不收礼的代言人,收礼只收脑白金。 而这个被炒的火热的大补品究竟是何方神圣? 根据“脑白金”的成分标注,珠海康奇公司所称的“脑白金体”从生理解...https://tinynews.org/new/68718348
7.被医美坑惨的年轻人在美容院存了18万,交了不少“智商税” 莎莎| 38岁 互联网公司商务 今年春节假期后,我有个闺蜜看到朋友做完热玛吉后效果非常好,于是也去了同一个诊所、同一个医生那里做热玛吉。她是上午去的,我中午发微信问她效果如何。我当时是想,如果她回复说效果不错,我就立马开车直奔那个诊所。 https://www.iyiou.com/analysis/202105251018063
8.儿童酱油学步车……这些育儿智商税可以不用交玩具,不是看起来就很好 生活有智商税,宝宝的玩具总是快乐的?天真,里面的智商税也很多! 1.拉风昂贵小汽车,只有贵一个特点 很多宝宝学步以后,都会有扭扭车、平衡车、滑板车等既锻炼身体又有趣的代步小工具。但是这些简单的小车子,和四轮玩具汽车比起来,可相差太远啦!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17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