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1年全年,我国仅有1062万出生人口,这一数字创下近年新低,比2016年下降了43.6%。人口出生率走低除了与生子观念、经济负担加大有关,不孕不育也是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
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20年前,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仅有2.5%-3%,近年来,这一数值已经攀升至约12%-15%。目前,我国不孕不育者约有5000万人。随着平均生育年龄的增加,预计不孕症的患病率还将继续上升。
从1988年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辅助生殖技术开始蹒跚起步。所谓辅助生殖技术,是指采用医疗辅助手段帮助不孕夫妇妊娠的技术,包括人工授精、配子移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时至今日,我国试管婴儿技术日益成熟,第三代技术已广泛用于助孕。
但不少家庭面临的一大窘境是,高昂的助孕诊疗费用导致自费压力较大,一些中低收入人群对辅助生殖项目望而却步。据记者了解,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较为复杂,治疗费用主要包括检查检验费、药品费、治疗费、胚胎培养、冷冻、移植手术费及并发症治疗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副院长孙燕表示,不育症的治疗费用高,如试管婴儿一个周期的治疗费用在3万元至4万元,成功率只有50%左右,一半以上的患者夫妇需进行两个周期以上的治疗,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回应民众的强烈需求,国家卫健委近日首次明确要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试管婴儿保险存局限性
市场上现售的试管婴儿保险产品不仅大幅缓解了不孕人群的顾虑、减轻患者负担,还提升了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可及性。不过记者也发现,此类保险产品的销售情况并不十分理想,购买渠道相对较少。
谈及产品局限性,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辅助生殖类保险产品目前是面向应用试管胚胎移植技术的人群,基本不适用于其他辅助生殖技术,而且由于该类产品对被保险人的年龄有严格限制,一般是20岁至40岁,适保人群有限。
补充生育保障前景可期
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后,商业保险在该领域的市场发展前景如何以及该怎样正确定位?在落实生育支持方面,保险机构还有何可为之处?这些都是保险业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若在现有保险市场容量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有业界人士担心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后,商业保险会受到一定影响。对此,李文中谈道,“随着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在国家鼓励生育的大背景下,将会有更多人利用该项技术。这意味着无论移植成功与否,费用都主要由医保报销,商业保险的需求可能会大幅下降,市场会受到一定挤压。但是,医保肯定不会报销所有费用支出,因此未来商业保险应该发挥医保的补充保障作用,如为消费者提供医保外用药和到外地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用等保障,共同为鼓励生育发挥作用。”
他认为,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既会对商业保险形成挤出效应,也会有扩张效应,重要的是保险公司需要不断丰富和改进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来尽可能地降低挤出效应的影响,使扩张效应得到充分释放。
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建议,保险公司可以结合国家鼓励生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辅助生育、育儿、孕期保障等各种类型的保险产品,共同做大生育保险市场,为我国总和生育率的提高贡献保险业的智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患病治疗费用也是家庭的一项重要支出,可能对家庭财务形成冲击,影响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因此保险公司开发销售少儿商业健康保险也有助于鼓励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