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少子化”的官方预警已经发出,如何积极应对,考验着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共同智慧。
事实上,对于辅助生殖领域的市场需求,近年来部分商业保险公司也发挥着风险保障和支付角色的优势,积极探索推出“试管婴儿移植手术”、“孕育综合疾病”等保险产品。
但落眼当下,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即将纳入医保,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未来,辅助生殖类商业保险产品的市场空间会否被压缩?险企又该如何保持自身的产品竞争力?
当“老龄化”撞上“少子化”,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人口将面临负增长。
另有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出生率仅有7.52‰;死亡人口为1014万人,死亡率为7.18‰。由此导致,当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有0.34‰。
尽管对比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来看,“低生育率”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为缓解“低生育率”衍生的各类社会经济问题,及早作出应对和规划也是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也不例外。
可以看到,为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8月16日,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发布《意见》,从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多个层面,推出20项支持生育的具体举措,为民众解决“生育难、生育贵”的问题。
这也是国家层面首度明确,要将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
所谓辅助生殖技术,主要用于对不孕不育症状的治疗,其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也就是大众俗称的“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率较高,但医疗价格也同样不菲。
据平安证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统计,近年来,我国不孕不育患者数量较多,到2023年预计我国不孕不育的人群占比将达到18%。然而,试管婴儿技术单周期价格偏高,一般在4万元左右,很多中低收入人群对辅助生殖项目望而却步,使得这一技术在我国的渗透率仅有7%。
如泰康在线于2016年推出的“祝孕试管婴儿保险”,就是专门针对生育障碍患者设计的商业险。从投保门槛上看,只要女方年龄在20-35周岁且符合投保条件,体检完进入试管婴儿移植流程前即可投保。患者投保后,一年内完成3次及以上的胚胎移植,若均未显示临床妊娠阳性,可报销其保险期间内的治疗费用,获得最高20万元的保险理赔。
此外,平安产险也推出了一款“试管婴儿保险”,保费价格在1万元左右,患者投保后两年内若三次胚胎移植失败,将会获得4万余元的保险定额赔付。
『A智慧保』还注意到,复星联合官网也挂出了一款名为“星护孕育综合医疗保险”的产品,该产品将胚胎移植手术费用设计为可选责任,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因不孕不育接受人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手术的治疗费用。不过,该产品对首次胚胎移植失败的情况不承担赔付责任;第二次失败,按保险金额的10%赔付;第三次失败,则按保险金额的90%赔付。同时,该保险产品还提供多胎减胎手术费用、辅助生殖并发症等保障内容。
综合来看,各家险企推出的辅助生殖类商业保险,主要立足于对一定期限内,试管婴儿胚胎移植手术失败后的经济补偿。不过,『A智慧保』也梳理发现,市面上辅助生殖类商业险并不多见,仅有零星的几款产品,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此,一家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坦言,“该类保险产品主要在特定场景销售、非广域流量下购买。同时,购买此类产品的客户一般有明确的保险需求,风险较为集中。这也就导致,开发此类产品通常面临保费较高、杠杆不足的问题。客观来讲,各家保司的产品同质化竞争也较为激烈”。
其实,从监管层面看,为支持“三孩政策”、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近年来,银保监会、国家医疗保障局也曾提及,鼓励商业保险参与辅助生殖领域的创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供给。
如2021年7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581号建议的答复》中就提到,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针对“不孕不育”的新型保险产品,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另外,2022年5月,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鼓励保险机构探索面向老年人、罕见病、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和有辅助生殖需求、有既往症人群等的保险服务。
可见,无论从监管政策还是市场需求层面看,辅助生殖类商业保险都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
不过,随着如今《意见》明确表示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也有市场人士开始担忧:本就相对小众的辅助生殖类商业保险,未来的市场空间会否被进一步压缩?
当前,商业保险机构在辅助生殖领域具有强烈意愿,后续可以与社保做好生育费用报销的衔接,进一步缓解患者的自费支付压力。目前整体市场销量在千万规模,投保客户的反馈较为积极,未来市场前景可期,预计会是下一个亿元市场。
当然,除了产品价格外,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还可以从服务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