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企业正在“阵痛”中寻找改革方向。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五大上市保险的保费收入延续下滑趋势。而体现在股价上,更是惨不忍睹!今年以来,保险板块市场表现持续低迷,在A股众多板块中垫底。截至目前,保险板块(申万二级行业分类)今年以来跌幅达到39.14%,创出2011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虽然到年终岁尾,但是保险股票看不到崛起的迹象,仍然在底部持续震荡。数据显示,年轻人已经开始纷纷逃离保险业,保险业靠招聘“客户”卖保险的模式行不通了?
百万代理人“集体出逃”招聘“客户”模式行不通了?自1992年引入我国之后,保险代理人一直是保险销售的主力军,这一制度纷纷被各大保险公司采用,成为对保费“开疆拓土”的利器。尤其是寿险公司,代理人渠道更是其兜售保险的第一大渠道。
由于频频被媒体曝光,各种招人套路也被大众熟知。如今,年薪百万的大饼,已经很难骗到年轻人了。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保险公司也采用新招数,借用其他公司名义招聘。等应聘人员报到时才发现原来仍然是保险公司,而且要入职首先要掏钱购买一份保险。保险公司自诩这是一种招聘技巧。
保险难卖业绩下滑今年8月,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对中国平安对寿险改革及代理人流失率发问,对此,中国平安董秘回复称:目前寿险改革工程已进入逐步推广实施阶段,我们对改革仍充满信心;一季度代理人数量较年初确有下滑,主因是公司的深度寿险改革更加重视代理人质量,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高产能、高收入、高质量”的三高队伍,提升代理人收入,追求可持续发展。不过,中国平安的业绩,并不说得那么“轻松”。甚至作为行业龙头,中国平安是保费收入下降幅度最狠的公司,其保费收入的增速一度拖了“集体”后腿。中国平安从前6个月开始,保费收入的同比降幅一直超过5%。此次,前11个月的保费收入为6916.20亿元,同比下滑5.22%。
其实在2020年年报中,平安的业绩就已经显露出问题:全年收入12183.15亿,同比增长了4.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0.99亿,同比下降了4.2%。2020年全年新业务价值从2019年的759.45亿下降到了495.75亿,降幅高达34.7%,新业务价值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作为寿险中的主打产品,平安福终身寿险退保金达到9.38亿,增加了63.41%,平安福保费收入为146.53亿,下降了6.86%。不仅仅是平安保险不好卖,早在前8个月的数据开始,五大险企的合计保费收入就已进入了同比负增长趋势。
与保费不济、利润下滑相对应的是,客户的退保趋势也大幅攀升。今年前三季度,五家险企的退保金合计高达1205.8亿元,同比增长7.02%。其中,中国太保的退保金由上年同期的90.86亿元上升到169.07亿元,同比增加了78.2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6.08%。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退保金的同比增幅也均超过了40%。
五大险企市值蒸发近万亿中国人寿年初股价37元,今天最新报价30元,下跌了19%,市值跌去了2000亿。中国平安年初股价82元,今天最新报价50元,下跌了39%,市值跌去5900亿。中国太保年初股价37元,今天最新报价27元,下跌了27%,市值跌去960亿。新华保险年初股价55元,今天最新报价39元,下跌了29%,市值跌去500亿。作为主打财险的中国人保,股价也并不理想,从年初的6.3跌到了4.7,跌幅25%,市值跌去了710亿。
而购买了保险股的散户,已经坐卧不宁。
“保险行业大势已去”;“保险现在生意不行了,主要是坑人坑多了,负面影响大”;“百万套牢散户集中营”;“大家一定要珍惜48元的中国平安,因为马上就47元了。”“中国人寿应该改名为中国人兽”;……
去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以解决保险代理人队伍长期存在的大进大出、素质参差不齐、保险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社会形象较差等问题。独立保险代理人,能否成为保险公司未来保费继续增长的“救命稻草”?暂不得而知。只是,近日银保监会披露的保险消费投诉情况显示,保险行业的投诉量仍然高居不下。其中第三季度针对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仍高达40649件,同比增幅超过18%。平安人寿以3467件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第一。
业绩下滑、股价低迷、代理人逃离,而投诉不断攀升,困扰保险业的“魔咒”究竟何时能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