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保险行业之前野蛮发展,其实有时候买保险,想要买对其实是挺难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坑”等着你去踩。
作为普通人,真的很难避开这些“坑”。今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保险的“坑”,让大家在购买保险时尽可能避开。
1
(1)就是要找大公司的,觉得贵的才是好的
“大公司、大品牌的产品质量更好”,这确实是在很多行业存在的现象。
在充分竞争的行业,大公司、大品牌是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脱颖而出的,所以我们买这些公司的产品通常是不错的选择。
而保险行业还处在从垄断到逐步开放竞争的过程,大部分人认为的大公司、大品牌其实就是成立最早的保险公司。
中国有近200家保险公司,见过的就是大公司,没听过的就是小公司。
但在保险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高价不容易买到假货”是不成立的。
买保险,本质上是一份合同,所以产品好差,需要看合同是否给予我们更多保障利益。品牌知名度再高,够不上他们家的理赔条款,照样不会赔给你。而一些大公司的很多产品,条款偷工减料,给出的预定利率更低。让你花更多的钱,买更差的产品!
2
(2)选既有保障还有返钱的产品
经常有人问,有没有那种能治病还能返钱的保险?
买东西,大家都会考虑到划算不划算的问题,买保险亦如此。
多数人在买保险时,应该都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买保险主要就是应对意外、大病等风险,当风险真的来临时,可以降低损失。那如果说在保障期内没有出险的情况,这样固然是稳妥好的,但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保费是白交了呢?
所以为了占保费返还的便宜,每年要多交30%-60%的钱。
这里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基础的问题:
几十年后把钱返给我,那个时候钱还值钱吗?这点钱返了拿去做什么?
而且还占用预算,绝大部分人买保险的预算是不够的,如果为了返还,不得不多交很多保费,那么就没有多余的预算购买其他保险了。
返还型保险的性价比不高、保障有缺失、收益不可观,因此,大家最好是别碰返还型保险为好。
3
(3)无视体检报告,忽略健康告知
“未如实告知”是保险理赔纠纷的重灾区。
保险不是想买就能买的,不同的保险对被保人的年龄、身体状况、职业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有的朋友就带着侥幸心理,觉得反正隐瞒职业和身体状况,保险公司也不知道。
结果最后不幸出险了,被发现“未如实告知”,结果就被拒赔了,甚至解除了合同。
所以大家一定一定要重视健康告知,如实告知。
健康告知,就是我们要告诉保险公司我们现在已知的健康情况,之前生过什么病,有哪一些指标的异常。
如果你有体检异常,病史或者最近明显的不舒服等。
千万不要为了硬要买,而隐瞒实情。
4
(4)先看保费,忽视保额
保额是在出险时保险公司赔付的保险金,保费是你购买保险的钱。
保额应当覆盖风险发生时的经济损失。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当风险来临时,家庭将要承受多大的损失,这才是我们购买保险的意义所在。
弄清楚家庭潜在的风险缺口之后,根据保障需求来确定保额,可以将保险的价值最大化。所以是要先保额后保费。
5
(5)先给孩子买,大人“裸奔”
给孩子买保险肯定是理所当然,这是父母之爱子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件事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先给自己买。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保障其实是父母。倘若孩子出事了,即便没有保险,家长还有别的办法来解决。
万一大人出了意外,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是无法帮助家里承担风险的。所以,在大人的保险没有足额配置之前,请谨慎为孩子花费重金、不理性的购买保险。正确的原则是先大人后孩子,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所以说买保险是个技术活,想要再预算范围内,选到性价比高、又最适合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