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消费调研报告:电商博弈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双11新浪财经

作为消费信心的晴雨表,今年“双十一”电商大促,是启动最早的一届“双十一”,周期也最长。电商平台的竞争压力可见一斑。

从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的营销策略来看,性价比、最低价、底价销售……这些原本用来吸引流量的词汇,基本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针对商家的减负策略,包括减免服务费、快速回款、补贴运费等不同手段。

消费者也已经从过去多年的狂热追捧,回归到理性状态。这种态度转变背后,也折射出消费习惯以及整个电商行业的变化。当红利不再,消费品牌如何寻找新增量新的消费潜力能否被挖掘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研共收集了超500份有效问卷,年龄集中在22~45岁之间,超半数消费者来自一二线以外的城市。问卷报告显示,超过80%的消费者会选择在电商平台购物,他们的职业集中在教师、医生、公务员等行业。在“双十一”期间选择拼多多的用户比例比“淘系”(包括淘宝、天猫等)略高。

“小镇青年”的购买力不可小觑。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5978元,增长5.9%,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4.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6801元,增长4.4%,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10元,增长6.8%,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5%。

从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正在稳步收窄。在县域市场中,通过拼多多等新兴电商平台对消费需求的洞察,品牌有望迎来新的爆发。当一线城市增量放缓,三四线市场的消费升级才刚刚开始,电商正在向小城镇的“毛细血管”渗透,从而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

野村中国消费和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董季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线上渠道尽管增速放缓,但2023年在整个社会零售的占比仍然在增长。长期来看,因为线上本身效率比较高且国内物流体系极其发达,线上的比重还会慢慢提升。品牌商家一定会在县域渠道上做更多布局。“我们看到很多品牌在线下完全没有铺到三四五线城市,但消费者还是可以在电商平台去购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另外,如何管理好线上渠道,品牌也会做越来越细的计划,这远远比他在线下疯狂铺店、开店这种方式要好很多。”

修正过去粗放式的“投流买量”比拼模式,在价格战与盈利战中寻求平衡,释放自身的价值,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对于商家和品牌来说,都是一场长期的修炼。

一、消费行为洞察

1.“小镇青年”画像

在本次调研中,来自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小镇青年”消费者们展现出了较强的消费力。

他们多从事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职业,或就职于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年龄普遍集中于25至40岁,平均月收入多在5000至8000元区间。

在这个“双十一”期间,他们在电商平台消费的金额超1000元的占比达到47.8%,并不明显弱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

这群“不太显眼”的消费群体增长是显著的。我国这部分人口总人口数近10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71.4%。随着5G、移动互联网应用持续爆发,包括三线及以下城市在内的用户持续增长,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这部分用户达到6.47亿,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大盘中的占比达到52.6%。

随着小镇的地域界限扩张、人口数量增长,多元化的“小镇青年”,正在成为强有力的“消费新贵”。麦肯锡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过66%的个人消费增长将来自县域。

2.消费偏好“直降”式促销

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一样,低价和简洁仍然是他们主要的考量因素,82.6%的小城消费者最偏好“直降”的促销方式,65.2%的消费者偏好于“百亿补贴”;购物心态也趋于理性,82.6%的小城消费者会购入“确实有需要”的商品,73.9%的消费者表示因“价格便宜,且所购物品日后有用”,但也有17.4%的消费者表示购物时“受价格诱惑,不太考虑是否常用”。

除了低价,52.2%的消费者还表示“物流、售后有保障”很重要。

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者的心态正在变化,理性消费愈加明显。消费者不仅仅追求低价,更希望获得超值体验,也是价格、品质、服务的综合比较。

调研数据显示,71.72%的消费者表示,退换货的便利性对其购买决定非常重要,23.45%的消费者表示有点重要,仅有4.83%的消费者认为不太重要。

二、消费结构已发生变化,品牌与个性化需求增长

1.品牌商品消费升级明显

从品类方面来看,更多元、更丰富、客单价更高的商品进入了“小镇青年”们的购物车。拼多多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更青睐高端家电、新锐美妆、进口水果以及轻奢产品,广大的县域用户包括小镇中青年、新晋宝妈、县城中年等,正在迎来一轮品牌消费的热潮,运动、服饰、母婴、美妆、家居、洗护等品牌爆发显著。

在本次调研中,69.6%的“小镇青年”在电脑、手机、数码等带电商品的消费决策上倾向于消费升级(评分>3),65.2%的消费者在家居、家电等生活设施上选择消费升级,60.9%的消费者在服饰鞋帽、化妆品等时尚用品上选择消费升级。

对于品牌来说,消费潜力充足的县域市场将成为他们寻找增量的新选择。以拼多多为例,今年以来,国内外品牌都在加速布局拼多多,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2.国货品牌崛起,质价比受青睐

从购买品类来看,调研结果显示,58.6%的消费者购置了服饰,33.8%的消费者添置了数码产品,还有31.7%和25.5%的消费者购买了健康类产品和家居装饰、家具。这些结果也印证了当下的消费趋势,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的升级要求。

“小镇青年”们同样展现出类似的趋势。拼多多最新发布的“双十一”开门红战报显示,从消费人群来看,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更青睐高端家电、新锐美妆、进口水果以及轻奢产品。

3.看中“情绪价值”,个性化消费增多

瞄准县域发力,品牌的货品结构和消费力背后的变化,其选品逻辑也完全不一样。

董季舟认为,从当下的宏观环境来看,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自信,这个自信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不再需要穿大牌去彰显社会地位或身份认知,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已经不太在意品牌LOGO,而是追求产品本身的功能、材料以及是否能满足需求。

第二,消费者购物很多是追求情绪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去取悦自己,并且非常积极去尝试新鲜事物,包括文旅、马面裙、国潮等方面。

第三,从实物消费转向服务消费,追求的是体验本身,户外赛道崛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因此,培育出更有质价比或者性价比的品类,是未来的品牌抓住国内市场的重要机会点。

与这一观点相对应,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消费者表示消费继续升级,会购买更高品质的商品提高生活质量。愿意“购买一些愉悦自己,具有情绪价值的产品”的消费者占比为30.14%。

三、平台与品牌的变局:远离价格战走长期路线

与此同时,在“双十一”大促期间,更多价格敏感度高的人群会参与进来,这或者是经济不景气导致价格敏感度高的人群增多,现有平台(如拼多多)的技术可及性强,可以更多的囊括进价格敏感度高的消费群体(相比网上平台,较低收入较大年龄的人群都可以使用移动互联网)。

当然,中国近些年消费和增长都在转型,消费上年轻群体(无论是大城市或者是三四线城市)的消费需求有力推动消费的转型升级;生产上数字技术的采用使得生产成本迅速下降,为降价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各种购物节的演变,电商平台早已脱离了“刺刀见红”的价格战,便宜也不再是吸引用户的唯一焦点。

新的电商行业格局已来,得“小镇青年”得天下。目前,淘系平台与拼多多的用户数均已超过9亿,在三四线城镇及农村地区仍有红利可挖。

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要地,愈发被各平台厂商所重视,因此县域与拉新,无疑是各大品牌的重要任务和方向。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一大批品牌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收割了大批县域市场和年轻用户。

THE END
1.读懂消费者直播带货中的消费心理与权益保护澎湃号·湃客为何容易纠纷?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 为什么直播带货容易出现实际到货与消费者预期不符而产生纠纷?为什么直播带货特定事件容易出现相关舆情而火速传播?这里面包含了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心理与消费心理。 一是冲动购买与即时满足。直播带货通常通过实时展示产品和促销手段来引导消费者下单购买。消费者在观看直播时可能...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91585
2.以“例”促“法”,守护网络消费“一路繁花”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网络消费问题,如虚假营销、“霸王条款”、“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退款难等,也日益成为制约消费者体验和权益保护的关键问题,滥用技术手段、平台规则等,严重背离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截至去年底,我国网购用户超9亿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https://www.wxrb.com/doc/2024/04/11/341669.shtml
3.IPC研究称2023年消费者网购意愿增强来自全球41个国家的3万多名受访者参与了2023年调查。调查显示,尽管2023年生活成本上升,但同比2022年,30%的受访者称比上一年网购得多,42%的受访者称与上年网购水平相当,另外,28%的受访者称网购有所减少。受Shein和Temu等平台的拉动,购买中国商品的跨境消费增加。https://www.spb.gov.cn/gjyzj/c200007/202401/6a59a42ebd42483fa30171b7b8f3ba3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