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面临的挑战与监管

近年来,保险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实现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保险业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树立忧患意识,认清形势、迎接挑战,有效防范风险,对于促进保险市场稳健运行、推动行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当前保险市场面临的挑战、下一步市场的走势以及监管应对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保险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一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二是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在流动性充裕、信贷快速扩张、通胀压力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2011年1月,再次上调准备金率,达到19%的历史高点,2月再次加息0.25个百分点,货币政策转向和紧缩趋势更加明显。宏观政策调整将直接带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一系列金融环境变化,对保险承保与投资形成冲击。

三是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

(二)保险行业自身发展中的风险

一是业务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保险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但目前风险保障型、长期储蓄型等优质业务占比较低,续期保费还没有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传统寿险占比仅为9%,新单期缴保费占比低于30%;产险业务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车险增长,车险占比超过70%。一旦外部经营环境出现较大变化,保险市场运行将有较大波动的可能。[page]

二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保监会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市场秩序持续好转,行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2010年,产险公司实现承保利润83.6亿元。但同业间恶性价格竞争、不合理激励机制、混乱的费用管理等诸多不良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市场秩序的不规范,对行业形成稳定盈利及改善行业形象带来诸多挑战。

三是保险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一是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目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改善仍主要依靠增资、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还没有形成通过自身盈利补充资本的有效模式。业务快速发展和资本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行业可能迎来新一轮增资潮。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日益明显,其顺周期效应是公司经营和保险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是内控管理薄弱的风险。

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内控意识比较淡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内部审计能力偏低,对分支机构管理不到位,基层机构违法违规案件频繁发生。公司快速发展与内部风险管控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定价不合理的风险。

对保险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2011年,保险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也面临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持合理发展速度的矛盾与挑战。未来3-5年,寿险业在宏观经济有利因素的促进下,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为名义GDP增幅的1.5倍至2.5倍左右;产险增速将逐步有所放缓,但预计仍可维持高于名义GDP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

(一)2011年保险市场走势初步预测

分析宏观形势,综合考虑汽车消费政策变动、物价持续上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初步预计,2011年行业增速有可能低于2010年。[page]

一是在通胀压力下,企业居民生产生活成本上升,可能削减保险方面的开支,制约保险业务发展。

二是加息预期上升,有助于提高债券、协议存款等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同时,也将提高分红和万能产品保单资金成本,估计上升30-50个基点,2.5%的预定利率将被突破,传统寿险销售难度增加。

三是充裕的流动性有助于股市回暖,但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将加剧资本市场震荡,改善投资收益和防范投资风险的挑战依然突出。

五是汽车消费政策效应将逐步递减,加上部分省市可能推出限制私家车发展有关政策,车险业务增速将逐渐回落。

(二)业务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较大

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市场主体自身发展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保险业务结构调整仍面临较大反弹压力。

一是期缴业务短期化趋势明显。寿险10年期以上业务占比同比下降,3至5年期占比上升。

二是通胀预期和利率上升等因素将助推投资型产品需求,影响结构调整效果。

三是银保渠道结构调整难度加大。驻点销售的取消,可能导致销售难度较低的趸缴产品占比增加,而难度较大的期缴产品占比下降。

(三)银保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

进一步防范风险的

监管应对策略

如何推动保险市场稳健运行和行业科学发展,我们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切实防范风险,避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引导行业坚持审慎经营,把严厉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作为监管工作重中之重,重点研究和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研究探索逆周期监管制度,建立保险市场波动减震机制

(二)加大整顿市场秩序力度,推动行业规范经营和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分类监管的约束力,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建立实施主要业务市场退出和禁入制度。

二是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加强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建立查处结果行业通报制度和对外披露制度。

三是从公司治理、内控合规、高管问责和发展模式转变等方面,探索建立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

(三)加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

强化对保险公司产品设计及定价行为的监管。建立保险公司内控专项检查制度。加强对偿付能力不足以及充足率处于200%以下的公司投资资产价值波动的监测和预警。实施偿付能力监管措施前移,对偿付能力预计不足的公司,要求公司提前采取改进措施。

三是密切监测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保险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影响,对市场主体的产品渠道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

THE END
1.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实践研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研究报告(2019)[2019-06-11] 《中保协互联网财险2017年春节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7-06-23] 《2017年一季度财险电商市场基本情况报告》[2017-06-23]会议研讨 2017 2016 2015 2014 保险科技引领互联网财产保险创新发展 中保协资金运用专委会第二次会议暨保险资金运用... 中保协...https://www.iachina.cn/col/col6/index.html
2.保险营销市场分析保险营销市场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警觉性不断加强,P2P频现兑付危机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P2P渗透保险营销正逼近保险行业。据悉为获取回报,非保险营销员也打着保险公司旗号大肆销售P2P产品。 1分支机构全员私售 事实上,保险营销染指P2P并不鲜见。据山东某保险分支机构公司负责人透露,分支机构大多数保险代理人不...https://m.huize.com/study/detail-198515.html
3.2024导读: 博思数据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介绍了保险中介行业相关概述、中国保险中介产业运行环境、分析了中国保险中介行业的现状、中国保险中介行业竞争格局、对中国保险中介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及中国保险中介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保险中介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C4477549AR.html
4.2023年保险中介行业前景如何?保险中介行业市场分析产业趋势综上所述,2023年保险中介行业前景如何?保险中介行业市场分析表明,保险中介行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当前形势下,保险中介行业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形态,实现在保险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和自主发展。http://www.chinazjph.com/chanyequshi/7883.html
5.[市场分析室]聚焦险资:保险资金你究竟是金手指还是收割机?(二...视频简介:保险资金,你究竟是金手指还是收割机?财经评论员林耘认为大蓝筹的价值再发现;宝能系大小通吃,偏向控制和“改造”;安邦第稳健前瞻,偏好蓝筹、绩优、低估值;国融证券财富中心总经理吴煊认为新生代险资与传统保险存在明显差异。 收视TOP榜 鼓声不止 中国鼓如何鼓舞千年? https://tv.cctv.com/2016/11/21/VIDEoZWUdLY2oa6OHXO1SnKq161121.shtml
1.保险投资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保险类理财财经核心提示: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保险投资市场逐渐成为金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险投资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不仅为保险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对其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就保险投资市场的现状、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保险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保险...https://business.liaohewang.com/show-82626.html
2.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供需格局分析报告精读一、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保险行业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行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也逐步增强。同时,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居民风险意识的增强,保险需求持续增长,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保险市场规模方面,近年来,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市场规模逐年扩大。https://m.vzkoo.com/read/20240430fa271be6913683cdb35502fc.html
3.中国保险市场分析中国保险市场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保险公司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的起源外来保险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长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侵略。同时,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并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大肆扩张...https://m.renrendoc.com/paper/213963106.html
4.保险分析报告(6篇)二、7月份保险市场特点 1、投资风格趋于稳健,投连险回暖 由于前期股市连阴使得投连险下跌,但从本月的相关数据分析,相比连续两个月进取型账户收益率全军覆没的恐怖,7月份上半月进取型账户的战绩全线飘红,尤其是不少保险公司在投连险的初始费用等方面给与投保人一定的免费优惠,并且在产品设计方面注入额外收益的条款,使...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921596.html
5.2012年岳阳市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2012年,我市保险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要求,通过各保险公司共同努力,保险普及率逐步提高,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保险功能逐渐发挥,保持了市场的稳健发展,为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https://www.yueyang.gov.cn/tjxx/content_528557.html
6.如何分析保险行业对市场的影响股票频道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分析保险行业对市场的影响。 首先,保险行业的规模和增长对市场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保险产品的普及和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提高,保险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增...https://stock.hexun.com/2024-07-06/213447613.html
7.保险公司经营分析8篇(全文)在改革初期,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基本是由中国人保独家经营的, 后来逐渐引进了一批财险公司, 在2012年, 我国财险公司已经有62家, 其中41家是中资财险公司, 21家是外资财险公司, 外资财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险市场的1.22%。 二、财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6tbz0cw.html
8.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宿松县部分农民进行农业保险问卷调查,分析了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内生因素,并提出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政府支持 农业保险是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https://www.66law.cn/laws/46430.aspx
9.中国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精选6篇)中国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中国保险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保险科技行业融资报告 国内保险科技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国内保险科技的创业公司成立200余家。其中获得私募股权融资金额仅占全球保险科技行业的4%,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科技创新才刚刚起步。未来在资本的助推下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科技深度赋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7b4r4bl.html
10.保险市场营销保险百科2.保险市场调查与预测 3.保险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4.制定保险市场营销策略 5.组织实施和控制营销计划 环境分析 保险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保险企业有潜在关系,能够影响到保险企业的发展和维持与目标市场所涉及到的一切外界因素和力量的总和。 外部环境分析 https://www.dby.cn/detail-103679.html
11.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摘要: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不过30余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寿险为主的格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财产保险的市场潜力挖掘不够,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较严重。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保险市场状况及其走势,...https://www.unjs.com/lunwen/f/20170716000008_1395285.html
12.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不成立的原因分析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不成立的原因分析 刘利 开通知网号 【摘要】:自1970年Akerlof提出逆向选择理论以来,学者们利用不同国家、不同保险市场的经验数据对保险市场逆向选择现象的验证从未停息,然而,较多的实证结果都表明很多保险市场并不存在逆向选择现象。为此,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探索为何有些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而有些不存在的...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BXG201103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