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对外发布2017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规模发展势头放缓,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383.2亿元,同比下滑23%,这是2014年以来互联网人身险保费增速的首次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人身险保费增速下滑的同时,互联网人身险的业务结构却在逐步优化。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人寿保险在互联网人身保险年度累计规模保费中的占比为57.7%,依旧为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主力险种。年金保险保费收入强势崛起,成为第二大互联网人身保险险种,意外伤害险、健康险则紧随其后。
业内人士表示,在去年保险行业严监管的政策下,行业整体处于优化产品结构、突出“保险姓保”的行业功能定位中,因此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自然互联网业务也趋于放缓,但是产品结构更加优化了,保障型产品增速加快。
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负增长
201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各行业,互联网人身险开启了高速发展之路。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人身险一直保持着每年数倍的同比增长态势,从2013年的数十亿规模,到2015年的近1500亿元,互联网人身险三年累计增长近26倍。
但这种高增模式,在2017年被画下了句点。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规模发展势头放缓,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383.2亿元,同比下滑23%。相比2013~2015年间三位数的高速增长,以及2016年保费增速放缓且逐月下降的趋势,2017年保费增速出现近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数据显示,2013~2016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分别为54.5亿元、353.2亿元、1465.6亿元、1796.7亿元。
“互联网人身险保费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使得互联网理财型业务大幅收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针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严监管政策,受此影响,此前以万能险为代表的中短期存续产品保费收入规模大幅下降,这也使得人身险互联网保险业务中包括万能险和投连险在内的理财型业务保费大幅减少,占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的比例出现大幅下降。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自2016年以来,监管层针对人身险产品多次发文,连续发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文件。
年金保险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互联网人身险产品的业务结构却有所优化。
中小型人身险企业加码互联网
除却增速放缓、业务优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小型人身险企业作为后来者,在近几年间,不断加码互联网渠道。
根据中保协披露的数据,2017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经营主体较为稳定,共有61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占人身险会员公司总数的八成,其中中资公司39家,外资公司22家。
虽然行业集中度较高,但中小型人身险企在互联网业务方面发展增速还是较快的,且不断加码互联网渠道。从业务增速的角度看,行业互联网保险业务增长排名行业前十名的公司为:北大方正人寿、国寿股份、平安健康、和谐健康、昆仑健康、同方全球人寿、泰康养老、中信保诚人寿、君龙人寿及安邦人寿。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保险依旧为中小寿险公司崛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