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点:先确定目标。在分析目的、报告对象明确后,分析工作才能不偏方向。各步骤环环相扣,不能孤立。
不同目的、不同对象、不同阶段的产品,竞品选择不同、竞品比较的维度也不同
目标1:分析目的
竞品分析主要有三大目的:决策支持、学习借鉴和市场预警。
决策支持:该不该做、产品定位、卖点、竞争策略等学习借鉴:标杆比较、差距追赶等市场预警: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监测等。
目标2:报告对象
中层:产品所在的市场状况
高层:产品战略及布局
目标3:确定产品
确定产品当前出现哪些问题:竞品分析的理由
产品出现某种问题需要和其他竞品做对比——确定该问题的影响及解决方式
通过竞品分析发现自身产品的问题——改进优化,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决策支持类产品(确定该不该做)、给大老板看、处于战略阶段,这类竞品报告偏宏观,竞品多为相似的公司、大厂、行业top、具体分析指标涉及到市场份额、行业地位、消费者需求等等;
学习借鉴类产品(追赶差距)、给市场部门看、处于运营阶段,这类竞品报告偏微观,竞品多为确定的产品,具体分析指标涉及市场份额、用户偏好、用户需求、品牌影响、推广活动、推广渠道等等;但如果是给产品部看,涉及指标就是功能、用户体验、技术迭代、外观等等。
在弄清楚分析目的、报告对象、产品阶段后,就能很快的锁定竞品是哪些。
有几个提供竞品选择的思路:
1、产品是否可替代,替代品即为竞品2、顾客消费信息,高品牌转换即为竞品、购买次数多的产品即为竞品、需求弹性高的产品即为竞品高品牌转换:有几个品牌,消费者不断在这些品牌中购买产品。比如可乐市场,消费者不断在可口和百事中转换。购买次数:未必是大厂名牌,也可能是黑马或某小领域的地头蛇,这类产品销量可观,能直接构成竞争。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比如某些口碑不错但价格偏高的产品,只要降价就遭疯抢。
3、顾客偏好,整体功能相似的产品为竞品、部分功能相似的产品为竞品、退而求其次的产品即为竞品。退而求其次的产品:消费者最钟意的是牛奶,但在没有牛奶的情况下,果汁也是可以的。那么果汁也构成了实际竞争。4、产品地位,市场份额高的产品即为竞品、大厂背景的产品即为竞品、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即为竞品。
结合报告的分析目的,便可界定竞品。例如:
1、如果分析目的为“决策支持”或“市场预警”可从产品地位、替代品等角度界定竞品2、如果分析目的为“学习借鉴”可从市场份额、产品地位、顾客消费信息、顾客偏好等角度界定竞品,也可从行业top或市场top中界定竞品
在弄清楚分析目的、报告对象、产品阶段,以及锁定竞品后,就知道要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
视角1:产品
不同行业的产品特点不同,但总体来说包括:产品功能、用户体验及偏好、产品团队及技术、市场营销及推广等等。产品功能:可做对比分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用户体验及偏好:设计如何,用户使用感怎样,哪些是产品痛点产品团队:人才水平,资金资源,技术水平等市场营销推广:采用何种产品策略和推广方式等视角2:用户视角
$APPEALS选择法,具体怎么选根据产品性质来
如果是对接产品部门,则偏向用产品视角;如果是对接市场、运营,则多使用用户视角。产品前期,使用产品视角;产品上市,使用用户视角。
竞品确定、维度指标确定后,针对性收集数据。
各行业有所区别,这里提供部分渠道:
官方机构:统计局、行业协会、年鉴海外官方机构:USCensus、USBEA、ECB等,主要是各国家统计机构
科研:知网、谷歌学术等(对,没有看错,科研平台偶尔也能起到作用,这俩对付工作够了)
分析就是了,注意逻辑思维和数据解读。
注意点三:信息解读1、不可脱离业务,仅从数据表面判断好坏高低举例来说,某奢侈品退货率30%,高出平均10%,下结论说生意惨淡。数据上确实不好看,但是,行业环境是否考虑?奢侈品退货门槛是否考虑?单价、毛利、成本是否考虑?2、线上线下简单对比,不统一口径某品牌有100万会员,线上60w,线下40w,3%既是线上也是线下会员,会员贡献率60%,其中90%来自线下。下结论会员有明显的渠道偏好,线下是重点。猛一看没问题,但是,线上线下产品、价格是否一致?活动是否同步?
归纳一下常用方法:比较法:与竞品做横向比较矩阵分析:二维矩阵分析产品定位、优劣势竞品跟踪矩阵:跟踪竞品历史版本,推测下一步pest分析:宏观环境分析,找出机会威胁波特五力:行业环境分析,找出机会威胁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简洁、合适。
报告结构:总——分——总总述:背景、目的、分析思路、目录、摘要。分析思路可用思维导图;摘要是全文结论的简单总结。写报告注意“结论先行”。通常我们是根据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但此时我们是进行汇报,先告知结论,再进行理由阐述(也就是分析过程)。分述:按维度划分章节,分别表述总结:结论、产品建议、行动计划等。撰写方式:站在用户视角,针对性回答问题
1、谁看这份报告?他们关心什么内容?2、做竞品分析的原因?面临的问题?3、这份报告是发给他人阅读还是需要公开演示?如何让他人有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