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统计分析报告之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强江西参与国内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提高江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经过30年的努力,江西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向“二三一”质的转变,基本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统筹兼顾、协调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更有力的促进我省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重视和加强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运用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从而促进经济高效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十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从1978年以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产业结构呈“一二三”型,主要特点是以农业(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三产业,这一阶段的结构是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经济结构;第二阶段(1993-1994年)产业结构变化为“二一三”,表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初次超过第一产业,1993年全省工业占GDP比重历史上初次达到32.2%,由于工业对经济拉动力增强,使得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7.9个百分点;第三阶段(1995-1996年)产业结构变化为“二三一”,表明这一阶段在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初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比第二阶段有进一步优化。第四阶段(1997-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为“三二一”,从2003年开始,第五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优化为“二、三、一”结构,标志着我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足且第三产业虚高的状态,得到根本扭转。
这种质变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我省第二产业发展迅速,2002-2007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为16.5%,使得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迅速超过第三产业。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为51.7%,第二产业是在一、三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明进入2000年后我省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促进江西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使得我省产业结构顺利地完成了从“一二三”到“二三一”的战略性调整。
1978-2007年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情况
单位:%
年份
增加值
就业人口比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41.6
38.0
20.4
77.2
13.0
9.8
1993年
31.2
39.1
29.7
57.3
24.3
18.4
1995年
32.0
34.5
33.5
51.0
25.0
24.0
1996年
34.1
34.7
49.8
25.6
24.6
2003年
19.9
42.9
37.2
42.0
26.2
31.8
2005年
17.9
47.3
34.8
39.9
27.2
32.9
2006年
16.8
49.7
27.5
33.4
2007年
16.4
51.7
31.9
28.0
34.0
从就业人口比例看,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的基本特征是:(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197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7.2%,到2007年为38.0%,下降了39.2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由1978年的13.0%,变化为2007年的28.0%,上升了15个百分点;(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得到较大提高,由1978年的9.8%,增加到2007年的34.0%,增加了24.2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明显特点。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特点
(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特点
1978-2007年农业总产值内部构成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服务业
74.0
11.9
12.8
1.3
1990年
60.1
9.4
26.4
4.1
52.4
6.6
33.2
7.8
2000年
46.5
29.9
13.5
2.3
44.7
7.7
14.2
1.5
45.5
8.5
28.1
13.4
4.5
43.5
8.9
30.5
4.3
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结构看,农业(种植业)比重由1978年的74.0%下降到2007年的43.5%,下降了30.5个百分点,牧业、渔业比重分别由12.8%、1.3%上升到30.5%、12.8%,分别上升了17.7、11.5个百分点,林业所占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基本保持稳定。近几年来,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在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4.3%。
从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特点,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改变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同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等多种经营,由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对路,从而提高了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牧、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也逐年上升,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基础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和生态农业基地,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二)第二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十年来,我省第二产业发生变化最为明显,尽管期间第二产业比重有所波动,但整个发展趋势上升,由1978年38.0%上升到2007年51.7%,上升了13.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始终坚持把壮大工业总量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园区,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已基本形成。2007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2277.6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1.4%,比1978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突显,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35.0
工业占GDP比重
26.6
26.9
.35.9
41.4
建筑业占GDP比重
11.4
7.6
10.3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全省建筑业增加值迅速增长,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随着工业比重上升同时扩张,对经济增长拉动增强。
(三)第三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其他服务业
14.3
27.7
6.7
1.6
21.1
16.6
23.0
6.4
20.0
21.0
33.0
23.9
22.3
11.0
31.4
25.2
4.9
12.2
31.3
24.5
24.8
10.9
34.9
10.8
35.7
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1978-2007年,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
占第三产业比重由14.3%上升到24.0%,其增加值由1978年2.54亿元上升到2007年421.03亿元,增加了164.8倍。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7.8%。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加上通信业的飞速发展,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成为我省第三产业中的主体行业。
2、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保持结构稳定
1978-2007年我省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年均增长9.9%,至2007年,全省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达431.73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的24.6%,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GDP比重也保持相对稳定,是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主导行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大行业增加值总和占第三产业比重接近50%,是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3、在调整中发展的房地产业
1978-2007年间,我省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上升,由1978年占第三产业比重1.6%,上升到2007年的10.8%,上升了9.2个百分点,2007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与最高的2004年13.6%相比,2007年所占比重有所下降,降幅为2.8个百分点。
4、金融保险业发展相对缓慢
金融保险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1978-1999年我省金融发展迅速,年均增速为17.2%,2000年以来金融业增幅明显低于同期GDP和第三产业增速。2007年,全省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85.7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比1978年的6.7%下降1.8个百分点。
5、其他服务业发展略显不足
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公共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旅馆业、租赁服务业、旅游业、娱乐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2007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625.7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5.7%,与1978年相比却还降低了1.6个百分点。
三、江西与中部其他省份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与中部省份相比,2007年,中部六省均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分三次产业来看,与历史年份相比较,总体趋势均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上升较快。我省第一产业比重在中部省份位于第二,比重相对偏高,为16.4%;第二产业比重在中部列第三位,为51.7%,比最高的山西低8.3个百分点,比最低的湖南高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中部六省中列第五位为31.9%,仅比河南省高1.9个百分点,比最高的湖北省低10.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比较结果表明,我省产业结构经过多年来的调整得到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取得很大成效。第二产业处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略低。
2007年中部省份产业结构比较
省份
GDP
山西
100.0
4.7
60.0
35.3
安徽
16.3
39.0
河南
14.8
55.2
30.0
湖北
14.9
43.0
42.1
湖南
17.7
42.6
39.7
江西
四、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产业结构总的现状是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不能适应大市场的需要。第二产业的结构还不够优化,粗放式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内在质量不高,低水平重复多,高水平生产能力过小,支柱产业不够强大,出口产品以量为主,优势和特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仍然面临压力。第三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水平低、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交通通讯、金融管理、科技开发、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从总体来看,农业的基础仍很薄弱,农业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其次是农民收入增长慢,限制了农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能力。而同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快得多,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098元,比率2.7∶1。
(二)工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够优化
虽然工业占GDP比重较大,但总量小、产业布局没有形成集群、形成特色、形成品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质量较低、效益较差、人均数量水平不高。江西工业产品在全国拥有的市场份额普遍较低。目前只有江铃、昌河、江中、金圣等少数几个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过去一些知名品牌,由于规模扩展缓慢,或更新换代不及时,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快减退或消失,并且产品与市场需求适应能力差,竞争力低,拥有优势的产品不多。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基础弱、竞争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
与发达地区比较,我省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与中部省份比较,2007年,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仅高于河南,比最高的湖北低10.2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我省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业结构不完善、品种不丰富、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我省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为主体格局,一些基础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信息传输、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品种少,手段落后,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另外,服务业无论在服务品质上还是在服务技术上仍需大力改进。
五、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
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合我省省情,针对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之间的矛盾,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正确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并实施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结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顺应本省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实行具有超前意识的跨越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我省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巩固加强第一产业,重点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江西生态优势,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协调发展为切入点,加快形成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低代价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科学发展。
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升级调整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取向,加强“三农”工作。农业结构调整要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绿色消费需求和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继续优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绿色农业、种子种苗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农业,加快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林、牧、渔多业并举的转变。我省鄱阳湖平原及赣中地区应尽力建设“双低”油菜、优势棉花产业带,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产业带,鄱阳湖区大闸蟹与青虾、彭泽鲫鱼等水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使农业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同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实施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工业产品结构
加快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资源节约和产业技术水平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从我省主要工业产品总体看,还存在产品生产和使用中能耗与材耗过大、产品质量差、产品生产的规模效益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工业调整为着力点,抓住左右经济发展态势,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按照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的要求,加速发展我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汽车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业,扶持发展江铃汽车、昌河汽车等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企业的整合发展,进而拉动我省钢铁冶金业等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提高装备工业的产品开发和配套、集成能力,做大做强石化、冶金、有色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为基础的食品业,实现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的现实选择。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推进我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加工工业的水平,并为改造传统加工产业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生产设备。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服务业是继农业、工业之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许多国家或地区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前后,社会经济逐步进入更多依靠服务业的新增长阶段。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同步增长,在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两个不同阶段中,服务业的比重增长速度是相近的。换言之,服务业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能保持与制造业相适应的增长速度,这样才能在制造业进入向下的拐点之后,服务业能够有足够的发展动力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必须大力开拓第三产业,抓住就业岗位多,资源能源消耗少的重大服务业项目,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无论是常规第三产业还是新兴的第三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今后一个长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应着重开发旅游、文化、体育等休闲健身产业项目;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业;开发提供法律、技术、财务、投资等专业知识服务的咨询服务业;以及开发房地产业等。农村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适应农民需要的第三产业。充分考虑到日趋扩大的就业人口的压力,以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扩大的对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在发展新型服务业的同时,注重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扩大就业容量。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振兴需要,重点规划好六大产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都市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金融保险业。
(四)突出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特征如今体现的越加明显,不仅是工业,包括农业、服务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也日趋强烈,信息化对其渗透和影响也日趋扩大。信息化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反映,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高新技术在三次产业中的作用,是带有共同性、普遍性和根本性的,是起决定意义的环节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