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保险迎来风口。业内人士认为,应积极推动保险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促使互联网保险为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积极贡献力量。
2、互联网成为大幅降低保险交易成本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保险行业逐渐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管理公司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快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整体上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1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仅仅达110.7亿元,并呈现逐年高速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已增长至2234亿元,同比增长160.1%。蓬勃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是部分中小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理财型保险的收益率优势抢占保险市场,随着监管引导保险回归保障本源,整体规模出现边际收缩回落。截止至2017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下降至1875.27亿元,同比下降20.1%。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1889亿元左右。分析认为,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用户的行为习惯已经发生转变,这些都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
2012-2018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统计及增长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这涉及到交易成本问题。搜寻成本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保险公司找到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找到合适的产品。这就是保险的供给和需求。”她解释称,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找到投保人的交易成本和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找到保险公司的成本都极大降低。
以车险为例,以前消费者购买车险,主流方式是找4S店,但在服务过程中,保险公司承担了最后的风险和服务。在这种链条下,客户反而可能认为自己和保险公司的利益是冲突的,服务体验也不好。因此,保险公司更倾向于直接与被保险人联系,此时互联网就是进行直接信息交流的优质渠道,大大提高信息准确度。
3、中小保险公司可发力互联网保险创新
近期国富人寿联手京东数科推出“京瑞定寿”产品,提供月交方式,更加符合互联网客户的网上消费习惯,且业务操作全互联网化、简单快捷,方便消费者使用。
伴随风险日益多样化,保险产品的持续检验变得至关重要。以往传统保险公司多依据大数定律进行产品定制,“大而全”产品无法为细分场景提供个性保障。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为保险机构创新业务模式,催生行业新动能提供了机会。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寿险和健康险大中国区首席核保李军博士表示,从再保和风控角度看,可利用体检或互联网中大数据等数字科技,通过更多的信息对客户进行画像,一是更加精准,二是降低风控成本。保险科技的使用也可以运用于销售、产品定向开发等渠道,为产品增加更多服务特色,无论对再保还是对中小保险公司都有助力作用。此外,成本降低还可使客户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更优惠的价格。
京东数字科技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唐志雄认为,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渠道,而是一种思维。保险公司第一步是要与一些互联网平台合作,互联网公司首先看中的是用户,而不是利润,以获客为先,这就给了中小保险公司创新的机会和力度。
4、加强产品精耕细作提升创新服务水平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意外的增量市场,但“互联网+保险”并没有迎来预期的爆发。以往“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行业发展需求,保险机构需要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加强对产品和渠道的精耕细作,重视保险科技的赋能布局,同时提升创新服务水平,才能迎合行业发展趋势。
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周宇航表示,如今互联网保险发展有了更多形态:
1、行业保持不断创新。重疾险、定期寿险等险种已成为产品供给方的必争之地。
3、科技赋能不断加强。整体依靠数据做精算,全面实行风险控制,多元化渠道和高效运营都在不断助力互联网保险行业增强效益。
宁威表示,真正连接保险公司和投保人或者说被保险方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因此好的产品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关键:
1、要清晰公司定位。保险公司是想开发一款爆款产品,还是开发出盈利能力较高的产品很关键。
2、要重视数据收集。数据对保险行业发展的影响重大,互联网条件下可以通过感应器收集更多数据,这对产品开发十分有利。
3、要适应数据的环境和精算。如对于疾病变化较大的健康险,保险公司如何把握最新数据也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