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业中,保险业是对外开放较早、力度最大、最全面的。”谈起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话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对《中国保险报》记者表示,保险业自诞生起就是国际化的,现代商业保险制度自1805年进入中国,之后才建立了中资保险制度。
保险业开放的历史进程
魏迎宁向记者介绍,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前,这是保险业酝酿、准备、探索但还未实质对外开放的阶段。
“起初是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后来才产生了中资保险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资保险公司的分出再保险部分要分给外资保险公司(并延续到1958年停办国内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资保险公司逐步退出中国市场,形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业务的局面。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外资保险公司开始设立代表处并进行市场调研,与国内保险业进行业务交流,这个时期国内保险业开始正式了解国外保险市场。”魏迎宁表示。
1980年成立首家外资保险公司驻华代表处后,陆续有外国保险公司设立驻华代表处。在此期间,代表处在促进中国保险业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保险业逐步接触国际保险市场,同时帮助外国保险公司增进对中国保险市场的了解,为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开展业务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1992年到中国加入WTO前,开启了实质性对外开放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逐步引入外资保险公司开始。自1992年之后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比较多。当时中国是潜力最大的新兴保险市场,监管层也陆续批复了一些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魏迎宁表示。
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是国务院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对外开放保险业务的试点城市,友邦保险公司于1992年9月作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随后,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这一阶段,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保费收入从1992年的29.5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32.8亿元。2000年,当时的中国保监会加入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国际保险界的联系与合作。
1992年10月,时任友邦保险董事长兼行政总裁谢仕荣在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的开业典礼上。
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后直到2018年4月,保险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阶段。
在入世谈判中,保险业对外开放是一个焦点问题。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保险业过渡期只有3年,比其他金融行业提前2年全面对外开放,是开放力度较大的行业之一。过渡期间,保险业认真履行承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5年保险业全面开放以后,除合资寿险公司外方股比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法定保险以外,在业务和地域范围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已享受国民待遇。尤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等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区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发展较快。
第四阶段:2018年4月至今,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2018年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了中国决定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201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宣布了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具体政策。
为落实上述开放政策,中国银保监会于2018年4月27日发布《关于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的通知》,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经营范围。2018年5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将人身保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到51%。2018年6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允许境外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的通知》和《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允许境外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公估业务的通知》。
实际上,对外资保险机构的监管也随着监管机构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998年11月18日原中国保监会成立之前,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一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主管机构对外资保险机构进行统一监管。初期的保险行业监管,主要内容包括审批新设企业和机构的资格与经营范围等。原中国保监会成立后,专门负责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有了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对保险业的监管就有所加强。2018年4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成立,外资保险机构的监管职能由中国银保监会履行。
外资进入中国保险业的积极影响
在魏迎宁看来,随着外资进入中国保险业,带来几方面积极影响:提升了中资保险机构的竞争意识,引入营销员制度带来了国内保险业营销体制的变革,提升了国内保险产品的创新能力,带来了市场化进程的加速。
魏迎宁提到,1992年之前,外资还未进入国内保险业时,中资保险机构因对外国保险机构的不了解、对与外资保险机构进行“同台竞技”产生担忧,之后随着外资保险机构逐步进入,也提升了中资保险机构的竞争意识。外资保险机构还带来了有形的、无形的理念:外资保险机构的合规意识、风控意识都比较强,在承保、定价过程中风险意识比较强,这都大大影响了中资保险机构。
魏迎宁还提到,保险业在开放过程中实际上还带来了市场化的加速,例如代理人制度的引进即带来了用工形式、用工指标的变化。对于寿险营销而言非常重要的代理人制度是由友邦保险率先带入中国,这一体制极大促进了个人寿险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用工形式,也引发了当时引入该体制时对用工指标等法律根据方面的探索。之后国内的保险公司——平安保险也开始在深圳、上海试点该营销制度。
保险历史研究学者赵守兵也向记者介绍,友邦的代理营销制度再次回到中国市场后,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了两方面巨大影响:一是对于当时用工的计酬和支付方式而言是革命性的,而且是突发性的挑战。二是颠覆了大众就业的认识。
因为这一制度对营销员的收入来说,“下不保底、上不封顶”,这样的制度设计让营销员既要承担“零收入”风险,又可能创造月收入数万乃至更多的奇迹。事实上,无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还是本世纪初期,数以百万计的营销员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实现相对迅速的收入提升。
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保险市场的成就
“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进行的。”曾任8年加拿大皇家银行保险驻北京首席代表、现任深圳市萨美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的鲁峰认为,中国保险市场开放近40年来,成长迅速,成效显著。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保险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保险机构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在促进传统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向现代化、多层次、多支柱的金融体系转变,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鲁峰表示,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保险业率先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保险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中国保险市场中,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入世”以来,保险业始终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认真履行“入世”承诺,积极把握对外开放主动权,逐步推动行业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在完善市场体系、推进保险业改革、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体系基本健全,结构进一步优化。“入世”以来,保险业的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末,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69家,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的保险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既有内资,又有外资;既有产险,又有寿险;既有直保公司,又有再保险公司;既有专业保险公司,又有保险集团公司;既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又有保险互助公司等在内的保险市场体系。保险机构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其中,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大幅增长,世界保险巨头均进驻中国市场,推动中国保险产业快速发展。
“外资保险公司给中国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因为引进外资而变得不堪一击;相反,对外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加速了保险业对内改革的进程。在开放和竞争中,保险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有了明显转变,经营管理逐步走向成熟,业务增长方式逐步从单纯注重规模向重视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模式从粗放经营向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企业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鲁峰表示。
“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为中资机构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竞争的良好平台,保险业迎来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鲁峰认为,在人身险市场上,外资公司的数量从1995年的1家增加到2017年的28家;在财产保险市场上,外资公司的数量从3家增加到22家。在与国外保险业的同台竞争中,中资公司学到了新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产品技术、服务方式和管理经验,这种开放大大降低了国内保险业的“学习成本”,迅速缩窄了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在保险业的对外开放进程中,中资保险公司完成了从对“狼来了”的恐惧到“与狼共舞”、再到完美胜出的转变,充分证明了对外开放为我国保险业“凤凰涅槃”、为实现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使得我国保险公司的实力不断提升。在2017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全球保险公司共计60家,其中美国22家,中国8家,中国保险公司进入500强的数量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两家保险公司已经进入世界保险业前十强。
外资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优势和挑战
“人才永远是一个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获取和留存人才一直是外资保险公司面临的难题。在和中资公司的人才竞争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并不占优势。由于语言、文化和管理风格等原因,外资公司可能更难找到相互匹配的人才。同时,中资公司在分支机构发展方面速度通常比较快,在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占据优势后,中资公司也开始争夺细分市场。因此,在市场上对人才争夺比较剧烈,外资公司人员的流失和高流动率问题也长期存在,相对的人才短缺掣肘了外资保险公司稳定发展。”鲁峰还提到。
在鲁峰看来,对于外资寿险公司而言,“外资持股比例上的放宽有可能意味着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合理,给外资寿险公司带来机遇。而中国保险中介市场开放的加速,将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更多经验和活力。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保险业要引进更多的国际保险力量,积极吸取国际经验和优势,促进中国保险业长期、快速、稳健发展。在维护金融安全、服务实体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分散社会风险等任务中成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