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时点,看中国保险业70年发展历程

高考即将出分,又会有一批人开始纠结报什么专业。

学保险能做什么?

相信很多保险专业同学都经历过以下灵魂拷问:

你什么专业?

保险专业。

那你毕业要去卖保险啊?

......

这里跟大家说明,学保险≠卖保险

其实保险市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产品开发、销售、核保、理赔、投资等多个环节,销售只是其中一环而已。

在小博看来,选专业重在“选行业”,行业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你”的价值。

保险改变生活,每个人都能感受到1980年恢复保险业这40年来,人民保险意识、保险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我国保险业尚处于朝阳产业。上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39年间从白手起家、涉猎尝试,逐渐发展壮大。

截至2020年,我国已拥有235家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3万亿,年度保费收入4.53万亿元。

近20年实现20%的年均增速,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点击查看大图)

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提升,减轻重疾风险,消除后顾之忧成为普遍需求,人身保险在解决“生老病死”风险上的贡献不容小觑。

细数1982年寿险恢复的39年历程,我国人身保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39年达成了发达国家近200年的发展效果。

如果在1978年之前,当你问别人“买保险了吗?”,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复:“我家没钱,不买保险箱?!”

保险业刚刚兴起时,人们对保险知之甚少,几乎不存在目标客户,明白“什么是保险”的人,像新中国初期的iPhone一样罕见。

经过建国初期的建设、停摆,终于在1978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国内保险业开始正式恢复运转。

1980年时财险业务陆续复业,人身保险相对较晚,1982年在上海最早恢复。

当时,只有简易人身险和集体企业养老金保险两种产品。

而且产品相对简单,以两全产品为主,保险期限长、保险责任简单且保额非常低。

如简易人身险,虽然投保期限是5年,但是保额只有60元,每个月只需缴纳1元钱即可。

保险营销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依靠外勤人员到企业工会、财务、甚至人事去展业。

因此客户多为团体,按以单位为主题进行展开。

大众收入水平低、对保险缺乏认识、保险公司管理能力低等情况制约着保险业的发展。

其中,“管理能力低”体现在产品费用都是固定的,简易险13元,养老金15元,剩下的就提存为准备金。

直到1992年友邦的进入,才使得寿险产品及营销模式得以改进,保险产品向普通型过渡。

1992年友邦进入中国后直接推行个人代理人的营销模式,改变了原来国内寿险展业模式,正式进入普通产品的发展阶段。

新的营销方式开启了整个保险行业的新时代,个人代理人成为了这个市场上的主要销售渠道。

产品主要是以两全保险、保障型产品为主,且保额逐渐提高,甚至突破万元;

保险期间也不仅是五年,已经出现终身保;缴费频率也从月缴变为年缴。

在文化与储蓄氛围浓郁的中国,人们更多地将此类产品看作储蓄的替代或未来养老的保障。

受国家计划生育制度的影响,一家一个子女,使得少儿两全保险成为热销产品。

其保障范围较广,生存给付包括教育金、创业金、婚嫁金及养老金;

在身故保障方面,提供了投保人身故的保费豁免保障和被保险人身故保障。

市场主体也不再是人保一家独大,除友邦外,1996年全国又批了5家保险公司。

1993-1995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最高曾达到22%。

同时,还伴随银行利率的大幅的波动,最高时一年期存款利率曾高达10.98%。

迎来了保费收入黄金时期。1994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

1994至1997年,连续四个年度的保费收入增长率超过60%,1996年甚至达到106.9%。

然而,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0.98%一路降至1.98%。

这使得中国寿险公司普遍陷入严重的利差损。据统计,1999年前中国寿险的利差损达500多亿元。

经过此次降息风波,国家意识到金融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决定形成“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

随着保监会的成立,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比较独立的金融门类的时代。

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成立,保险监管走向独立化。

1999年6月10日,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2.25%。

当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通知》,规定所有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5%。

整个行业一夜之间没有产品可卖。各家公司产品的定价利率由过去的8.8%,滑落到2.5%,形成巨大反差。

卖什么产品?成为市场上非常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各家公司都在寻找方法。

各大险企提出了“和国际接轨”的概念,开始引入不同产品,理财型产品逐渐显现。

2000年上半年,投连、万能、分红三类产品陆续进入市场。

这期间,形成了趸交保费为主,短期期缴为辅的产品格局,银代渠道也发展成了一个主渠道。

因理财型产品的“升值”潜力,银行高净值客户成为主要服务对象。

然而,由于理财型产品多与资本市场挂钩,2001-2008年的两次股灾,导致了两次投连风波以及多次分红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多年前的投连风波,至今许多同业仍心有余悸。

所谓投资连结保险,就是保险公司用客户交的保费去购买证券或债券。

赚的钱归客户,同样亏损风险也由客户买单,保险公司只按约定的比例收取初始费用和管理费。

2001年,股市攀上十一年来的最高点:2245点。

投连险也搭上了牛市行情这班车,仅上半年收益就达到了15%,转化为年化收益率将达到30%。

因此,有些销售人员顺势推出高承诺利率的宣传。

例如宣称:“年收益30%,可以随时支取,安全无风险”,甚至签订收益保障合同。

于是,众多投资涌入投连浪潮。

可是好景不长,2001年7月16日,国有股减持,股市暴跌...

你眼中的投连险——

实际上...

“不要通过错误的人卖给错误的人”,这句话既是经验也是警醒。投连风波使很多人意识到投连险的高收益陷阱。

基于此,风险共担的理财型保险逐渐被大众青睐,引来新的一波分红险收益浪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进入低利率、量化宽松时期。

一方面,由于股市下跌导致保险公司投资受限,资本市场波动,万能和投连都跌入低谷。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资金的灵活性和收益性需求不减,万能险潜在需求仍存在。

并且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利率水平并没有很大的下降,这保证了寿险公司的利润水平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

因而投资回报稳定、风险共担的分红险一军凸显。

特别重要的是,2009年保险业新会计准则实施,分红险保费全部计入保费,而万能和投连的大部分保费不能计入。

在做大才能做强的中国寿险市场上,寿险公司纷纷将资源投入分红险。

因此,分红险是2008-2012年中国寿险市场的当家产品:

平均份额在60%以上,2008年突破50%,2009年达到65%,2010年达到历史性的70%以上。

到2012年的时候,分红型产品已占据主导地位,占到近80%的市场份额,发展势头正盛。

然而,恰逢2012-2013年整个行业投资回报率低靡,分红保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提出费率市场化改革。

告别2.5%,迈入3.5%时代:

由于分红险吸引力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负增长,为给保险资金运用松绑,保监会相继出台了10余项政策,人身险费率改革由此开启。

2013年放开了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

2015年2月16日放开万能险的最低保证利率。各类人身险种的预定利率普遍从2.5%调整至3.5%。

此举相当于保险公司集体降价,通过大规模“让利于民”,扭转当前整个寿险行业增长乏力状态,从而集体走出泥沼。

其中,随着定价跌落,原本”高额“的重疾险步入发展快车道,渐渐成为各家人身险公司的“头牌”。

可以看到,在多家主流险企2018年的最畅销5款产品中,都出现了重疾险的身影。

截至2017年,国内健康险保费收入已经从2012年的不足900亿元跃上4000亿元平台,年均增幅约36%。

其中,仅重疾险新单保费规模就已经从2012年的100余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00亿元左右,占到当年健康险总保费收入的20%左右。

而在2013年,重疾险新单规模保费在健康险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还只有约11%。

重疾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健康险保费快速增长,各个公司不约而同推出高现价、高回报的保险产品。

再加上万能险和投连险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保监会定义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的时代。

这一时期银代仍为主要销售渠道,客户以银行高净值客户为主;处于费率市场化环境下,各公司在产品定价上相对激进...

历经投连险误导危机,分红险退保危情后,投资性保险产品再度抬头。

曾一度风平浪静的万能险因“保底收益+保险保障”跃升成为市场新宠,金融属性的竞争也再次成为寿险市场的主题。

一些中小型寿险公司借此机会实现了“弯道超车”,晋身“千亿俱乐部”,一跃成为大型保险公司。

2016年底寿险规模保费已达3.45万亿元,以万能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五年累计超过2.5万亿元。

中短期存续型万能险一方面造就了一批中小保险公司的腾飞,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高利率、短借长投、短期借款化等问题。

2016年,“险资举牌”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风暴眼,引发了戏剧性的资本市场事件,如“万宝之争”,及随之而来的监管风暴。

2017年5月11日,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

对包括年金、万能险、投连、健康保险在内的多个险种做出了细致的要求与规定,彻底切断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快速膨胀。

一个以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要载体的保险时代徐徐谢幕,“保障功能”重回市场中心。

对比传统行业,我国互联网保险起步较晚。

经过22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保险产品逐渐丰富。

已经从最初的车险、意外险等条款、费率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险种,逐步扩展到货运险、信用险、万能险、健康险等一系列条款相对复杂的险种。

现今,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公司“保险化”不断冲击着传统格局。

大数据技术成为引领互联网保险发展创新、对传统保险价值链升级再造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保险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良好开局,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产品结构单一化现象依然严重,保障型产品开发不足;

二是互联网-保险的成熟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不足,渠道冲突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售后服务不够完善,客户体验有待提升。

因此,传统保险制度监管相对成熟,上网买保险还需谨慎。

保险姓保

“让保险做最该,也只能让保险做的事”

“保险姓保”

“保险要回归本源”

“保险公司不要荒了自己的地,耕了别人的田”……

监管不再限制保险发展,而是积极引导保险业不忘初心,由过去的理财型产品向保障型产品转变。

长期的养老保险产品、普通型产品、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同时,国内监管新规导向也符合世界保险发展的潮流。

就普通类、健康类、年金类和投连类来进行比较,世界主要市场90%的业务都是保障类的,包括香港、日本、英国、美国等。

而国内的普通型产品、年金类产品、健康险仅占市场的三分之一。

所以,我们的主要产品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使得监管导向性作用更加明显。

纵观中国寿险复业以来的变迁,风险和机遇并存。

但作为朝阳产业,我国寿险市场依旧潜力巨大,“监管+市场”的总体格局有利于保险业发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1949年——1991年)

(1992年——2008年)

(2012年——至今)

保险“姓保”还是“姓投”始终是引导中国寿险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适当的金融成分可以使保险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但过分偏重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投资风险。

因此,由投资型向保障型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

找准定位,把风险应对准确,把价格降下来,中国寿险市场仍未来可期。

THE END
1.从1.0到3.0,探析国寿寿险营销发展之路钱塘江畔,站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浙江省分公司大楼之上,回望75年的发展历程,正如这滔滔江水,一路奔涌向前。 从1949年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分行决定筹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浙江省分公司(中国人寿寿险浙江省分公司的前身)到1996年产寿分业经营,再到2003年重组改制为中国人寿保险股...http://www.fytv.com.cn/mobile/detail-41216.html
2.寿险业发展历程,从何时开始到现在,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寿险业是指以人的寿命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业务,是金融保险业中的一种重要业务。在我国,寿险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寿险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寿险业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金融保险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将从寿险业的发展历程、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587700
3.5年历经发展三阶段中国人保寿险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人保寿险相关负责人在总结公司6年来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时作上述表示。 正如上述负责人所说,面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保险业市场环境,人保寿险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人保集团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改革促转型,坚定转型发展信心,“稳增长、重价值、强基础”“转方式、优结构、换动能”,积极推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并取得了积极成...https://www.thehour.cn/news/43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