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2万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7.95%。
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600余家。其中,保险中介集团5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493家,全国性保险代理公司145家,全国性保险销售公司95家,省级保险代理公司1352家,省级保险销售公司126家,保险公估公司377家。此外,还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万余家。
大童保险服务董事长兼总裁蒋铭曾表示:保险业有5倍的增长空间,而保险中介有20倍。自2015年以来,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保险中介整体上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而引发了各路资本入局保险中介行业的热潮。
但是近几年在金融强监管态势下,保险中介牌照收紧,保险中介牌照经营许可的落地成为了各路资本“头疼”的问题。各路资本虽然热情高涨,为取得保险中介牌照而不惜大费周折,从信心满满的斥资5000万设立,经历漫长等待,设立无门,最后不得不转为收购,以“曲线救国”的形式拿下保险中介牌照。
2018年至今,保险中介牌照的交易趋势则开始逐年递减。在经历了2017年、2018年的资本狂热收购浪潮后,随着入局者增多,市场竞争在加剧的同时,监管针对保险中介的各类违规乱象持续增压,也使得部分欠缺专业人才,团队力量比较薄弱,赚取通道费、做假单、虚构中介费用等情形的机构如履薄冰。一些在暗自转型,一些则退出市场。
然而,监管在2018年上半年的短暂开闸好像没有解各路资本的渴,2018年全年的全国性保险中介牌照交易数量也达到了71家,全国性保险中介牌照价格也在2018年达到了顶峰,频频出现3000万元以上的交易价格。更有甚者,有转让方开出了4000万、5000万人民币的天价!部分地区的省级保险代理牌照市场价更是达到350万元以上,尤为明显的几个地区为:山东、河北、江苏。高位接盘的资本收购在2018年达到极致。
在经历了2017年、2018年的保险中介牌照热潮后,2019年、2020年、2021年,全国性保险中介牌照的交易数量也趋于平稳,分别为:55家、51家、46家。
从交易数量下降的原因来看,一方面是监管态势不松反紧,持续高压,各地银保监局频频开出巨额罚单;另一方面是:保险中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一些不专业、以赚取通道费、做假单、虚构中介费用为生的机构难以为继,虽然部分机构在自身行业拥有部分场景及流量,在疫情刚之初入局,为的是开发自有流量,提高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从而形成稳定的保险销售产业链。但保险行始终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行业,没有专业的高管、成熟的业务体系、稳定的销售团队与内勤支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高调入局,黯然退场”。
在经历后疫情时代与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2022年,全国性保险中介牌照交易数量算得上中规中矩,一个字“稳”,全年共计45家全国性保险中介公司更换了股东。
还有北京金控、徐州市国资委这样的地方国资企业;
2021年,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监管办法》指出,保险中介机构没有搭建信息系统,不得经营保险中介业务。
2022年6月,湖北银保监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全省保险中介机构排查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清理、清退“无人员、无场所、无业务”的保险中介机构,清退不符合现行监管要求的保险中介机构等。
2022年6月,深圳银保监局近日下发的《关于推动构建新型保险中介市场体系的实施意见》也提出,要求机构配合监管部门开展辖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清理整顿,重点完成无场所、无人员、无业务机构的市场退出和“休眠”机构的清虚提质。
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开展“监管第一课”培训中也明确指出业务经营问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虚列费用、虚假业务问题;
二、未按规定开展经营活动、产出业务许可范围内的营销宣传及推介、销售;
违反规定在工商注册登记地以外未设分支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经营,超出规定的经营区域从事业务活动;
三、从业人员管理不规范:
招录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未逾5年的从业人员;
业务人员现场收取部分客户保费,代客户缴费至保险公司;
从业人员未及时进行执业登记等。
在监管文件密集出台,从严监管的背景之下,2022年各地银保监局注销或拟注销逾2000家保险中介机构,其中保险兼业代理占多数。部分机构的退出对于保险中介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清退“无人员、无场所、无业务”的、不合规机构的同时,保险中介行业也在着力推动构建新型保险中介市场体系,这点从近几年全国性保险中介牌照交易数量上可以体现。
大童保险服务董事长兼总裁蒋铭曾表示:近几年的中国保险中介从“小、散、乱、差”的局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蜕变。未来的保险中介,必然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同时具备专业型、生态型、服务型、科技型和平台型等特质。
从长期发展看,监管对于保险中介的合法合规的创新发展是支持的,近几年以“低保费、高保额”为特征的覆盖全国28省,1.4亿次参保,保费达140亿元的网红产品“惠民保”就是一个典型。
1999年,原中国保监会首次批准江泰保险经纪、长城保险经纪和上海东大保险经纪3家保险经纪公司至今,保险中介行业发展已逾20年,在经历了飞速发展、乱象丛生、优胜劣汰几个阶段后,最终归于“稳中求发展”的基本路线。监管合理规范保险中介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参与现场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企业履行自律公约,切实为老百姓提供“抗风险”的好产品,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保险中介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专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