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很多从业人员都意识到:影视行业变了。这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质变,《证券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大量从业人员,试图厘清影视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博纳影业IPO一事终于有了新进展,耀客传媒也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这让一级市场看到了影视行业融资环境回暖的希望。”李析说。
李析在一家头部基金负责文化行业投资近10年,他告诉记者,过去几年文娱行业投资寒潮,一方面是IPO收紧,资金退出难;另一方面,文娱行业是充斥着泡沫的高风险行业,一家公司对单一项目的依赖程度很高,一部剧就能给一家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如果不能及时播出,则有可能拖垮一家公司,而影视作品的变数太多,明星绯闻、市场环境都能成为播出阻力。
李析表示:“文娱行业的不确定性很高,且国内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很容易令投资人望而却步。”但其还是长期看好这个赛道,李析称:“至少从需求端来看,大众需求非常旺盛,未来只要需求端足够旺盛,文娱行业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那么,文娱行业的风险该如何规避?机会又在哪里?
“问题明星”拖累业绩
三年前,耀客传媒从新三板摘牌,一直谋求机会转战A股。期间,公司拍摄了《安家》、《人不彪悍枉少年》等多部热播剧,“老板娘”张萌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均为其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耀客传媒也曾“踩雷”,公司2018年开机的悬疑探案电视剧《无名侦探》,受剧中演员吴秀波、翟天临的负面新闻影响,至今未能顺利播出,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剧被“雪藏”的可能性极大。公司2019年的重点项目《人民的财产》,受剧中演员赵立新的不当言论影响,或将面临删改个人戏份的境况。
最近几年,随着直播、微博等平台曝光度提升,明星负面新闻频发。几乎每个明星的负面新闻,都会影响到公司或者影视项目。李析表示,“如果一部剧遇到‘问题明星’,那么极大概率会影响出品公司当年的收入,如果‘问题明星’还是主演,那很有可能投资就打水漂了。”
2019年,该公司净利润为-1.07亿元。仍旧因为《巴清传》对电视台确认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冲回,而期内其他业务确认的收入金额不足以抵消《巴清传》营业收入冲回的影响。
“两位明星,连续两年拖累上市公司业绩,这在2018年之前是无法想象的。”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随着明星与上市公司捆绑越来越紧密,市场对娱乐公司的风险把控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现实生活中,追偿的公司并不多。一位业内知名的经纪公司副总裁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一方面,娱乐圈是关系网,大部分公司都会给明星留有余地,告上法庭意味着“撕破脸”;另一方面,违约责任难以界定,有人是自己犯错,有人是被牵连。
他认为,中国影视行业没有形成工业化体系,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完善的投资保障体系,“融资难,抵押融资只能依靠房产等实体资产,预售票房质押体系还不完善,因为金融机构无法信任出品方。一旦出现负面消息,可能就是一笔坏账。
更令人意外的是,有时明星并未犯错,也免不了遭受非议,最终殃及“池鱼”。两年前,一场百亿元并购案轰动文娱行业,这场交易就像蝴蝶震动的翅膀,揭起了两年后网文市场的一股飓风。
当时新丽传媒做出了业绩承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净利不低于5亿元、7亿元和9亿元。
但新丽传媒实在是不争气,收购完成后,业绩承诺一次都未兑现过。根据阅文集团财报,2018年,新丽传媒净利润3.24亿元,仅完成承诺的64.8%。2019年,新丽传媒净利润5.49亿元,完成了承诺的78.43%。
2020年上半年,新丽传媒净亏损9710万元,给阅文集团造成商誉及商标权减值拨备分别为40.16亿元及3.9亿元。导致阅文集团上半年净亏损33.1亿元。
收购新丽传媒这笔买卖,不但令阅文集团血亏,更在业务层面其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新丽传媒的合作名单中,肖战的名字频繁出现,尽管新丽传媒极力撇清关系,否认与肖战签订影视约,但仍因此“惹了大祸”。
4月底,阅文集团管理层大地震,原管理层集体辞职,这家网文行业巨头被曝“单方面更改合约”,网文行业大批作者掀起巨大讨伐声浪,甚至有人发起“55断更节”,让阅文集团新任管理团队处境尴尬。后有接近阅文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声讨浪潮是以“AO3事件”受害者为首发起的。目的是攻击肖战“背后的资本”,阅文集团随之躺枪。
影视保险仍有巨大市场空间
成熟市场中,面对明星负面新闻等诸多风险,影视公司该如何规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好莱坞有完善的保险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完片担保,是投资方为了保证一部电影或电视制作能够按照预定时限及预算拍摄完成,而寻找担保方对影视作品拍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种行为。
事实上,国内也有完片担保系统。在完片保险之外,影视制作保险和侵权保险也是两大险种。中怡保险经纪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卞磊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美国有影视一揽子保险,中国市场以意外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为主。侵权保险则主要承保影视作品上映之后引发的侵权风险。由于文化作品比较容易涉及侵权问题,因此不少影视制作方尤其是在海外有发行的影视作品都要购买此类保险。
但必须强调,纵使中国票房收入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影视类保险并未完全普及。中外公司合作拍摄影片时一般会购买较为完善的保险,而纯中资公司制作影片购买保险的比例要低很多。
目前国内在影视保险领域较为活跃的险企仅有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3家公司。
卞磊认为,影视险种不受重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内影视产业本身还处在粗犷式发展阶段,对保险不够重视;二是国内保险公司没有发展出足够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三是今年疫情对影视产业冲击非常大,也制约了影视保险的发展。
“美国保险理念深入,同时其影视制作严格实行预算制,不能随意更改,制作方一般要将2%左右的费用用于购买保险,保单比较贵,保障也全面。而在中国,与其增加保险费这笔硬性支出,制片方更愿意自担风险,目前其购买保险的费用在其预算中占比尚不到千分之二。”卞磊表示。
但上述经纪公司副总裁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影视类保险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保险公司应进一步完善险种,“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娱乐圈亟需多类明确的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