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健康险行业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十三五”期间国内健康险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全年保费收入预计超过8000亿元,较2016年的4042.5亿元实现了翻番,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互联网健康险增长速度更是远超行业平均增速。
一、规范化发展将是主基调
规范互联网健康险业务,有助于降低纠纷发生的概率,不仅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让经营互联网健康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更加良性的发展,对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重塑保险业形象都有积极意义。
二、持续增强健康险获得感
“十三五”期间,我国健康保险新增保单件数超过了16亿张,保额近300万亿元,健康保险赔付量达到2.5亿人次。
健康险最主要的获得感来自赔付。目前,绝大多数的费用报销型医疗险都设置了免赔额,购买重疾险的消费者只有在罹患重大疾病时才能够申请理赔,因此健康险消费者平时很难感受到服务和保障。
要增强健康险的获得感,一方面是产品供给,通过0免赔医疗险、门急诊医疗险这些产品提高赔付的概率和频次;另一方面,将健康险与健康管理、健康咨询、购买药品等高频服务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三、减轻居民实际医疗负担
健康险是补充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手段。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商业健康险,费用报销型医疗险是主力险种。为了将保费降下来的同时降低赔付风险,很多健康险产品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支出是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
四、短期医疗险竞争更激烈
短期医疗险有局限性。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短期健康险容易给投保人形成不正确的健康保障消费观念,虽然保费低廉,保额很高,但实际上能够理赔支付的金额比较少,而且还存在价格战的问题。
进入2021年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经营短期健康险的保险公司规范产品续保、加大信息披露力度、规范销售行为、规范核保理赔。
五、长期医疗险发展将加速
2020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保障期限较长、保障责任更加充分的医疗保险产品。
2020年下半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保障期限10年、15年到20年的长期医疗险,虽然保费要高于短期医疗险,但由于保证续保,不少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长期稳定的保障。
六、重疾险将成为创新重点
备受行业瞩目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将于今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次修订是全行业重疾险主要疾病定义自2007年统一以来,首次进行的重要变革。
新规中最大的变化是规定病种的调整,将原有25种重疾定义完善扩展为28种重度疾病和3种轻度疾病,并适度扩展保障范围。同时,新规对保障范围内疾病的定义、理赔标准都做了更加清晰的规定。
新规实施之后,重疾险产品的整体质量将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给保险公司提供了很多创新空间。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反馈用户的需求,帮助保险公司快速打磨和迭代新产品,有望成为新的重疾险产品主要推广渠道。
七、惠民保将逐渐出现分化
惠民保是2020年健康险领域的一匹“黑马”,到2020年底已有140多个城市陆续推出了所在地的惠民保,行业人士估算全国各地的惠民保累计已覆盖超过3000万人。
在2020年惠民保的热潮中,进场的保险公司既有国内排名靠前的巨头,也有地方性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不同的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线上服务、二次开发等方面实力差距较大。
惠民保的保障期限为一年,2020年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今年将交出首张成绩单,并且面临续保的考验。不同城市的惠民保今年将逐渐出现分化,定价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参保率不高的城市惠民保很可能因为亏损难以为继。
银保监会去年出台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实施,惠民保也将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
八、互联网中介门槛将提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相比传统线下渠道营销受限的情况,互联网健康险中介平台优势更加突出,线上渠道满足了消费者“非面对面”的保险服务需求,同时倒逼保险公司加快线上化转型。
下一阶段,互联网健康险中介平台不仅彼此之间竞争,与保险公司也很可能面临边合作边竞争的局面。随着竞争的加剧,互联网健康险中介行业将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进入2021年以来,与互联网健康险行业、保险中介行业有关的监管措施不但全面,而且细致。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分支,进入强监管时代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健康险中介行业将出现优胜劣汰,准入门槛也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