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对新闻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信息化和网络化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网络建设及信息化工程的建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坎坷历程,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高新技术领先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网信思想对推进网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思想引领作用。
一
资源与产业:电子工业与信息化初期的信息技术思想
(一)邓小平与“开发信息资源”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各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非常落后,特别是交通与通讯建设更是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这造成信息获取及交流形式受到严重干扰。面对此情此景,邓小平认为,交通和通讯是基础条件。同时,邓小平发现企业发展过于分散,使得资源难以整合,造成资源浪费,这将导致生产效率低下。1986年,邓小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要搞企业联合。现在电子工业是否太分散了,为什么不可以左邻右舍挂钩,联合起来搞?太分散,各搞各的不行,那样质量上不去”,并认为行业发展必须“形成企业集团,就形成力量,信息也就比较灵通了”,亦体现出“开发信息资源”的思想。
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及时提出要“开发信息资源”,不仅成功打开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门,有效推动了我国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信息产业开始与世界接轨;而且也为我国今后发展信息产业以及引入建设互联网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得益于对信息资源的高度重视,我国信息政策也得到完善。1985年,国务院提出要将服务重点以国民经济、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服务进行转移;将微电子技术作为基础、计算机与通信装备作为主体。这两个转移成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重要的战略基点。
(二)江泽民与信息技术产业思想
信息资源是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开发信息资源”思想,发展出一套建设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思想理论。江泽民提出信息技术产业地位及作用的重要性,同时制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其次,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江泽民认为,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我国的电子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还很薄弱,必须加强对电子工业,以及其背后信息技术产业的建设。对此,江泽民特别强调,国家一定会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早日将电子工业建设为成熟产业。经过江泽民的推动,国家层面将信息化建设项目及政策措施的系列化推广启动,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规划逐渐完善。特别是江泽民对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对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他提出,电子科学技术结合其他学科,可以完成向多个领域渗透的作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各个学科提供技术进步的支持,这对于社会经济结构有很好的优化作用。基于这些思想,中国先后实现了金融管理电子化、国防信息化、军队信息化等,各个重要领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都取得重大成果。
二
互联网与信息化:互联网高速发展期的网络运用思想
20世纪末,互联网的接入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1997年4月,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地点为深圳,“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正式通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增加“中国互联网”一项。1997年到2012年,我国互联网事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江泽民、胡锦涛围绕互联网建设尤其是互联网运用作出了系列论述,形成了丰富的思想体系。
(一)江泽民与互联网建设的早期布局
随着1997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起来。早期互联网政策是江泽民互联网建设思想的实践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早期互联网事业的布局。
1.江泽民关于互联网建设的论述
江泽民坚持互联网发展与管理并重。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信息泄露、管控复杂等弊端也显现出来,江泽民很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管理是个重要问题。2001年7月11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的讲话上强调,当今中国在信息网络健康发展方面要有依法保障和促进的重要认知,通过信息网络立法强化与完善的形式,将网络执法与司法进一步加强,通过对国际信息网络规制的参与,强化信息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正是中国互联网事业管理重要方向。2001年,《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一书出版,作者是曾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胡启立。在为本书作序时,江泽民写到,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互联网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前提。江泽民还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互联网建设方针,从十六字方针中可以看出,发展与管理并重是江泽民对互联网的基本态度。
2.互联网事业的早期布局
随着互联网基础管理政策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广泛结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医药、银行、新闻传播、游戏等领域都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党和政府及时跟进,互联网跨领域管理的政策相继发布。这些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出台,让中国互联网早期建设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网信事业早期布局由此完成,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胡锦涛与互联网运用的思想贡献
其次是加强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征,在互联网普及范围越来越广的同时,必须加强管理。胡锦涛提出了“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16字方针。网络治理的强化,一是要让网民有表达自己诉求的畅通渠道;二是以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来维护网络安全;三是确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要透明也要管理。2009年1月5日,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互联网低俗问题进行专项行动的部署。这次活动主要任务是强化网络文化建设,活动中删除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超过330万条,违法违规网站有1250家被依法关闭,为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创建空间。
(三)互联网运用及其政策发展趋势
2005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颁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统筹互联网新闻管理原则;对电子政务要求及目标的构建路径进行制定;试行网络游戏管理的规章制度。这些文件的出台为互联网跨领域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管理,推出了系列预防治理措施。2012年5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信息文化发展及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通过正式文件。同年12月28日,保护个人电子信息、防范垃圾电子信息、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等决定正式颁布,并赋予了有关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权力。这一时期,我国相继出台多个互联网政策文件,先后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为我国网信事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
网络强国与网信事业:互联网时代的网信思想体系化
(一)强化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动网络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强国战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此,作为网络强国基础的网络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升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习近平对中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规划分析后,认为相比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差距主要在于核心技术的落后。习近平还特别指出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础建设是短板,要加快推进农村网络建设,实现宽带在农村的全覆盖。针对如何加快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基础建设,习近平把握大势,提出几点建议:技术引进方面,要把握开放和自主的关系;科研投入方面,要将主要力量用于高技术攻克上;在成果转化方面,要多方协同。
为此,中央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系列文件,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9月,《互联网接入服务规范》落地,电信业务服务质量及通信质量有了法规依据。建设“宽带中国”、加强网络提速等内容,都在这一时期的文件中呈现出来,大力推动了互联网基础建设。2016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出台以后,将网络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详细罗列,第一步就是需要提高核心技术,与国际市场接轨,掌握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才是开拓自身网络安全管理路径的前提。这些政策及纲领性文件的发布,都为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网络强国战略是系统性的。在强调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同时,习近平从党的领导、网络安全、网络生态、信息化建设、数字经济、全球互联网治理等角度,对网络强国战略作出了系统性的论述。这些论述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指南。
(二)加强网络媒体管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2015年,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他认为要对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即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等研究掌握,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及一体化发展理念来实现。2016年,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从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2019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到人民日报现场开展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集体学习。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基本普及,打造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融媒体产品,全媒体传播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三)完善互联网法治建设,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互联网的发展也伴随着网络诈骗、信息泄露、传播不良信息等问题,导致人们赖以获取信息的网络空间蒙上一层阴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空间建设及治理成为新的课题。2013年,《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文件出台,为中国个人网络信息保护作出规定。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为互联网治理和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16年4月,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国家安全必须建立在网络安全基础上,现代化发展要以信息化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被上升到与国家信息安全等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