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产品难以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在城市区域具有较多成熟度高、覆盖面广的传统信贷和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但传统金融产品下沉到农村农户就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价格容易受市场供求关系波动,导致农村个体户和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产品交易以个人转账结算或现金结算方式居多,农户缺乏完整账户流水,收入核算不清晰;农民名下资产主要是农村宅基地及上盖房屋,产权流转存在障碍。传统金融认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风险大,“三农”产品创新研发力度不够,现有产品难以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
传统金融导致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不愿留守。传统金融依靠物理网点开展金融服务,但农村金融网点位置偏远,远离城镇生活中心,工作生活环境落后,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导致乡村金融人才不愿前往;农村人口流失、农村服务群体减少,农村金融营业网点效益难以为继,农村金融网点员工收入与城区相差甚远,导致乡村金融人才收入无法保障;传统金融在农村的资源投入积极性较低,忽视对农村金融人才开展培养,导致乡村金融人才难以发展。
传统金融服务数字乡村建设缺乏系统、全面的数据链支持或整体解决方案。传统金融机构没有对农机市场、农村土地租赁等“农业流”信息进行整合收集分析,没有建立农业产业生产数据链。传统金融机构现有服务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农业信贷资金、农户支付工具和电商平台,不少创新产品是“蜻蜓点水”,难以规模化推广。
数字乡村建设为银行带来的机遇
银行可担当数字乡村基础建设资金“供给者”。数字乡村首先要求农村具备能源供应、公路物流、水利设施、通讯覆盖、农业园区建设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银行融资投入,银行可发挥在基础建设资金提供者的角色,积极探索农村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创新产品投放的模式。
银行可成为数字乡村交易信息的“整合者”。发展数字乡村经济将形成大量农业产业数据、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农业产业采购和消费供应链数据等,银行可发挥资源整合者的角色,打通上述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定向建模分析,将在农业产业不同环节深度获取生产和市场变化信息,从数据端匹配资金需求环节,实现数字经营转化。
银行可成为数字乡村管理平台的“搭建者”。银行可发挥金融科技资源优势,与乡村管理服务平台深度融合,以金融视角打造技术前瞻的村务管理平台,串连农村、农业、农民三个要素维度,提升乡村村务信息管理、资源交易、村民服务水平,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贡献金融力量。
银行可成为数字乡村惠民金融服务的“快递员”。水、电、煤气、天气、交通、社保、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实现离不开稳定安全的金融支付和银行结算。城市区域有较完善的线上便民服务平台,农村的便民惠民信息服务尚未建立完善。银行可率先充当农村惠民金融的触达者,对农村便民惠民信息平台嵌入线上金融结算功能,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拓宽金融服务在农村农民中的触达范围。
以数字金融助推数字乡村发展的建议
以金融科技搭建数字乡村现代化村务管理体系。当前农村呈现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的趋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银行可切入“三资”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对政府村委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功能定制,实现对资金实时监管,对资产和资源实时监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除“三资”服务平台外,银行还可联合政府搭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村委会可以实现党务村务管理、村委换届选举、重大事项公布、村规民约管理、村民分红发放等乡村基层治理;广大村民可以实现社保医保查询缴费、水电费话费缴纳、银行账户余额查询、低保补助办理、医院就医挂号等民生事项办理,让“金融+政务”进乡村,满足数字乡村村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