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创:网智天元金融声誉研究中心付明慧
一、新能源车险领域的多重困境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车险市场也在迅速扩展。然而,这一新兴领域面临着多重困境,影响着险企的经营和消费者的体验。新能源车险行业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保费收入与险企收入不成正比、出险频率和案均赔款高导致险企承保经营亏损,以及新能源汽车迭代快和“数据孤岛”问题导致险企缺乏风险成本把控能力。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新能源车险市场的不成熟,还揭示了其在政策和技术层面的有待完善。
(一)高保费难抵高赔付,险企面临承保亏损压力
从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来看,2023年多家财险公司的车险综合成本率有所上升。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的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6.9%、97.7%、97.6%,分别较上年增长1.3、1.1和1.1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与新能源车出险率高于燃油车有关。此外,新能源车险定价需考虑的风险因素多于燃油车,导致其保费高于同价位的燃油车。但由于自主定价系数的约束,即使部分车险价格达到‘限高价’,保险公司仍可能亏损。
(二)出险频率、案均赔款高为新能源车险普遍特点
(三)新能源汽车迭代快以及“数据孤岛”问题导致险企缺乏风险成本把控能力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特斯拉被曝拒保事件
(二)车企加速布局保险事件
(三)小米SU7保费争议事件
三、新能源车险政策的发展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时表示,支持行业制定新能源车险、驾乘人员意外险、机动车延长保修险示范条款,探索在新能源车和具备条件的传统汽车中开发机动车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产品。
2021年12月14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下称《示范条款》),与此同时,中国精算师协会也向会员单位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基准纯风险保费表(试行)》(下称《费率表》)。所谓《示范条款》,是保险公司在开发商业车险条款时的行业范本,各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在《示范条款》的最低标准上进行优化;而《费率表》则是行业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开发和定价的基础。《示范条款》明确将“三电”系统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制定专属附加条款,形成新能源汽车独立定价体系。
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保险公司的自主定价系数由[0.65—1.35]拓宽至[0.5~1.5],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经营主体的定价能力。除了提议扩大自主定价系数外,监管还支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专业研究,鼓励行业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对新能源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同时,监管还鼓励行业经营主体以风险减量管理为切入点,持续完善服务体系,例如在电池检测、充电桩服务、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设备安装、车队托管和安全驾驶服务等方面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健全新能源车险业务生态。
四、突围之策浅析
(一)实现风险模型与车企对接,打破“数据孤岛”现状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需主动介入并与各新能源车企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首要任务是提升基于风险数据的精准定价能力。保险公司擅长风险定价,尤其在了解“人”的风险因素方面更有优势,而车企则擅长搜集“车”数据和管控理赔成本。未来,车险将由销售驱动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因此加强业内数据的连接和分析处理能力至关重要。据了解,上海保险交易所已经启动了数据层面的模式探索,通过与新能源数据中心和保险公司合作,将新能源汽车的动态车联网数据与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数据在保交所封闭数据平台上进行建模分析,开发了基于新能源汽车动态数据的家用车专属保险风险评分产品。
(二)借鉴海外前沿经验,以更灵活的方式调整用户保费
新能源汽车保费定价高的问题在海外也存在,美国市场上主流车险公司也面临类似挑战,导致新能源车车主的用车成本大幅增加,进而影响了特斯拉的实际销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斯拉积极进军保险市场,推出了自营的保险产品——特斯拉保险。该保险利用车主的驾驶行为数据进行风险筛选和定价,采用了基于过去30天内安全评分表现的动态调整保费报价模式,相较于传统车险的一年期定价模式更为灵活和风险可控。特斯拉保险已在美国12个州推出,并在规模扩展上取得稳步进展。
(三)细分新能源车辆使用性质,实现实现精准差异化定价
一般情况下,风险越高、保费越高,但目前保险公司难以精准地区分车辆的实际用途,存在部分按家庭自用车投保但实际从事网约车业务的车辆,其风险特征与家庭自用车辆有着显著区别。由于保险公司不能准确识别,一方面难以科学准确地定价,另一方面,有时甚至会造成“误伤”,以“存在开网约车风险”为理由“拒保”。对此,保险公司亟须改进车辆使用性质的识别和管理,以实现差异化处理,精准定价。这也同样需要保险公司与车企、网约车平台等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实现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