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保险中介屡现多地监管部门风险提示
来自燕赵都市报
11
视觉中国供图
纵览新闻记者姚慧霞
虚假宣传、伪造资质、违规收费……今年以来,广西、贵州、山东等地监管部门均发文提示风险,要警惕非法保险中介,保险消费要通过正规的保险机构办理业务,切勿相信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代缴保费”服务,不贪图小便宜,务必保持理性谨慎。
多地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
7月29日,广西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甄别保险中介业务资质的提示称,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市场出现未经保险中介业务许可或备案,但名称中包含“保险代理、保险销售、保险经纪、保险公估”字样的机构,此类机构不具备保险中介业务资质,存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风险。
8月12日,贵州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甄别保险中介业务资质的提示》指出,消费者发现不具备保险中介业务资质的机构违规开展保险中介业务后,要及时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9月4日,山东金融监管局发文称,一些不具备保险中介业务资质的非法机构或个人开展保险中介服务,通过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等手段开展业务,存在侵占挪用保费、制售假保单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提醒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1月11日,青海金融监管局发布公告,经查,“青海茉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取得《保险中介许可证》即从事保险代理业务活动,属非法金融机构,青海金融监管局依法对其进行查处并发布风险提示。
投保时应注意甄别
非法保险中介在市场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他们常常通过夸大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理赔速度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同时,他们还会伪造或冒用正规保险机构的名称、标志和文件,以假乱真,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和财产。此外,一些非法保险中介还会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收取高额咨询费、手续费等额外费用,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面对花样百出的非法保险中介骗术,金融消费者应如何提升鉴别能力,充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地监管局给出了以下建议:
其次,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切勿相信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的“代缴保费”服务,不贪图小便宜,务必保持理性谨慎。同时,要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赔付比例和费用等关键信息,避免被虚假宣传和承诺所迷惑。
最后,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应保存好所有与中介机构的沟通记录、合同文件等证据。交纳保费后尽快索取保险合同原件,核对保单载明的信息,确保保险合同真实有效。一旦发现非法保险中介的违规行为,应立即向金融监管总局、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