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30年前,保险业是以风险保障为主,后来又不断丰富了理财甚至家族资产传承的内容,而在老龄化越来越临近的时代里,医疗养老则是保险企业未来发展竞争中的核心阵地了。
在中国平安的业务版图中,医疗养老一直是着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2014年,中国平安就开始在医疗健康领域进行深耕,10年过去,已经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助力,较为完善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此方面,中国平安在国际上可以对标的范例,是美国的联合健康公司。联合健康成立于1974年,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健康险保险公司,依托“保险+HMO”的发展模式,联合健康在过去15年里业绩迅猛增长,同期股价上涨了25倍之多。
所谓的HMO(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的运营模式,指的是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医疗服务协议,协商出医疗服务费用,以保证被保险人可以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并提高医疗效率。同时,HMO还着重于预防性医疗,鼓励被保险人定期体检、接种疫苗和健康管理等措施,以减少医疗费用和患上疾病的风险。
通过借鉴联合健康的HMO经验,并结合了中国保险业和医疗行业现状,平安创新性推出了“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O2O”的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平安构建出一个仍在不断扩大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医疗生态圈,包括政府、用户、服务方、支付方、科技等五个端口,每个端口又都对应着不同的主体,形成了完整的医疗生态闭环。
通过创建“1个医生+3类服务”,平安为每位客户配备一名线上医生,并且为客户建立了专属的健康账户,从健康、医疗、慢病三大服务场景出发,通过服务分级管理,构建起“基础健康医疗服务、重疾国内就医服务、重疾全球就医服务、健康医疗私人定制、健康医疗家人共享”的5级权益体系。
截至2023年9月末,中国平安自有医生团队近4000人,外部签约的医生人数超过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过1万家,实现了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的100%合作覆盖。同时合作药店22.8万家,健康管理机构数超过10万家,并布局了17家健康管理中心。中国平安的海外合作网络,也遍布在全球16个国家,合作的海外医疗机构超过1000家。
在收购北大医疗集团之后,其下属的6家三甲医院、特色专科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优质资源,并入到现有的医疗健康生态体系内,更加完善了平安的医疗产业布局。
2023上半年,平安人寿就与平安健康和北大国际医院一起,推出了“平安家医”服务品牌和北大国际医院全科医生服务。在原有的“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和“保险+高端养老”服务体系上,打造出平安健康+北大医疗的“线上+线下”全科医生服务,该服务目前已落地北京地区率先试点。
在完善医疗体系的同时,平安也不断加快在养老生态上的投入。平安打造的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三大特色,包括“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10大服务场景”、以及“1套监督体系”等。
近年来,平安已全面构建完成了“三经四纬”服务体系,即以“御享、盛世、智盈、如意”四大产品为纬线,以“高端康养、居家养老、健康管理”三大服务为经线的格局。希望以全生命周期式的康养生态服务国家所需,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健康和养老的保障需求。
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覆盖了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过7万人获得了居家养老服务资格,54个城市中超50%投保人已激活居家服务权益。高端养老方面,平安臻颐年三亚体验中心于2023年7月开业运营,广州颐年城项目则于2023年8月举行开工仪式。
从中国平安的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截至2023年9月,平安2.3亿客户中,有近64%的个人客户,是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的客户。其客均合同数约3.39个,客均AUM达5.29万元,分别是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和2.8倍。过去12个月,医疗养老生态圈的付费用户,已经超过了4400万。
如果说,在保单内容和服务方面的竞争,还是处于一个维度的话,依靠医疗养老这样强体系来发展业务,则意味着降维打击。这也是头部险企的规模优势所在,中小险企由于自身的能力局限,很难与之抗衡。
近来,对外资控股保险企业的限制,已经全面放开。很多人担心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行业经验的外资险企,会冲击国内保险公司的现有格局。先不管产品能力和服务表现如何,医疗养老生态体系中,多层次、多维度的全面布局,便是这些外资企业短期内难以实现的。
中国平安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已经开始结出成果了。在摆脱过去对代理人的依赖后,通过对客户需求的深入和超前理解,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不仅能带来充分的经济效益,也能实现意义深远的社会效益。
银发经济是大势所趋,未来平安的业务体系中,医疗养老的价值应该会越来越大,这也是理解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一大看点,值得反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