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国内粮油市场继续呈现谷涨油跌的局面。其中国内小麦价格随着收购数量增加市场流通数量减少而上升;玉米价格在替代品使用和新粮上市的影响下,涨势趋缓;稻米市场整体平稳,优质稻米价格略涨;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和港口分销价环比下降,国产大豆在非转基因概念和食用需求带动下坚挺;国内主要品种植物油价格在外盘带动和国内现货库存压力下继续下跌。
8月份,夏粮收购高峰期已过,进入收购尾声。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显示,截至
8月25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688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
2104万吨。其中全国累计收购托市小麦接近2600万吨,远高于去年的850万吨。截至8月25日,湖北、四川等12个油菜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油菜籽32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83万吨。临储收购工作还将持续至9月底。去年截止9月底各类企业收购菜籽616万吨,临储收购量450万吨。截至2014年8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50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98万吨,低近3成。。
8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52.9(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上涨1.63%;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09.28(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2.18%。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8月份,国内小麦收购深入开展,国家收购总量创历史记录。庞大的收购数量导致小麦市场流通逐步趋紧,加工企业为应对到来的面粉需求旺季,只得加价收购,相比7月份,8月份中下旬的价格涨势明显。面粉销量在8月下旬得到明显提升,麸皮价格也在平稳了一段时期后逐步走强。为改善加工利润,部分主产区的主要加工企业小幅提高面粉出厂价格。
一、收购数量再创历史记录
进入8月份,新产小麦收购进度明显减缓,据统计数据,8月份的“5日收购量”平均值为146万吨,而7月份的均值为342万吨。收购进度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总体收购量庞大,市场粮源随收购深入进行而减少;二是前期愿意售粮的农户群体手中小麦销售殆尽,剩余的小麦主要掌握在不急于售粮的那部分群体手中;三是托市收购受价格上涨影响,基本全面停止;四是随着市场粮源趋紧,粮食经纪人惜售心理提升,减缓了出售的进度;五是8月中下旬大部分粮库的收购任务基本完成,进入封仓熏蒸阶段。
尽管官方机构没有发布最新的最低收购价小麦的收购情况,但据不完全统计(数据为笔者估算值,仅供参考使用),截至8月底的托市小麦收购量或在2600万吨左右。其中,河南约在1150万吨,安徽660万吨,江苏650万吨,湖北145万吨,山东3.5万吨。
二、小麦行情下旬明显走高
8月份,国内小麦价格稳步走高,特别是进入8月中下旬,各地涨势明显。据市场反馈信息,8月底河北、山东主要收购及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多在1.29-1.32元/斤,河南北部、中部及江苏部分地区的收购价也提高至1.27-1.3元/斤,其他地区的收购价则涨至1.23-1.26元/斤。相比7月末,本月小麦收购价格平均上涨0.2-0.4元/斤。
分析来看,多种因素导致了小麦在8月后期出现了明显的涨势。从市场供应方面来看,首先,受大量收购影响,市场上新作小麦明显短缺,企业收购受阻;其次,国家常时常量投放市场的2013年小麦数量相对较少,投放区域不均衡,且质量相比2014年小麦较低,企业使用效率不高;第三,农村经纪人因为小麦价格稳步走高而惜售心理提升;最后,目前各级储备轮出暂停,进口小麦拍卖也没有进一步消息。在市场供应偏紧的背景下,企业需求却“由淡转旺”,一是进入8月下旬,各级大中院校开学,加上中秋将至,市场对面粉需求开始显著扩大;二是小麦后熟期已过,加工适用率提升,面粉企业愿意使用新麦加工面粉;三是华北玉米价格疯涨,且短期内看不到行情回落的趋势,刺激了饲料养殖企业加大了小麦的采购和消费。
三、粮源稀少托市成交放大
8月份,中央政策性小麦周均投放50.7万吨,较上月略增0.6万吨;周均成交11万吨,较上月增加2.7万吨,周均成交均价2351.3元/吨,较上月上涨27.75元/吨。整体来看,8月份的临储小麦交易呈“量增价涨”态势。主要原因是临储交易在8月后两周的成交量和成交均价均出现显著提升。
从市场角度来看,当前临储交易投放的小麦性价比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难以从市场上收购上来粮食的企业来说,参与临储小麦交易不仅缓解了加工原料短缺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工成本。但是,临储小麦由于投放区域不均、出库情况繁杂等因素存在,其成交数量和成交均价在目前并不能完全反应出实际的市场状况。
8月份,累计投放3场真菌霉素超标小麦。月初和月中周均投放50万吨,月末投放99万吨。周均成交14万吨,高于上月的11万吨。周均成交均价1750.62元/吨,略高出上月3.74元/吨。投放量增加以及成交量增加,主要是因为市场对此类小麦需求扩大,并且据企业反映,部分地区所投放的毒素超标小麦实际品质较好。
四、期货主力波动寻找方向
8月份,郑州商品交易所郑麦主力从1409合约转至1501合约。月内,1501合约震荡幅度较大,月末波动下行,月内最高冲至2790元,最低2730元,累计跌幅2.15%。月末持28444手,增仓9410手。月末仓单6277张,较上月末减少751张。
月初,近交割月1409合约在2590元附近发力上涨,至8月中旬最高涨至2685元,在中旬弱势震荡,在8月最后两个交易日大幅下跌,最低一度跌至2548元。
基本面方面,主产区小麦收储总量庞大、玉米价格快速走高、市场消费进入旺季等因素让现货小麦进入明显的上升通道,但期货盘并未出现相应上涨,分析原因,一是今年年底,国家或投放进口小麦满足市场需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优质小麦的上涨空间;二是现阶段现货小麦价格上涨不代表后期行情也会走高,因为过大的收储量势必会在今后某个时期回馈于市场,而今年底和明年初也正是市场需求旺盛之时;三是受去年行情影响,今年贷款收储的企业多会及早出库,以防行情转换。同时,强筋小麦因上市之初涨势过猛,在8月份以后行情整体表现稳定,华北地区数量较多的西农979、豫麦34、新麦26等品种优质品种收购价格多在1.35-1.42元/斤,相比7月份变化不大。
技术走势上,尽管K线早已站稳60日均线,但走势始终与5日、10日线胶着,在8月末又受到20日均线压制;MACD图形中DIFF值和DEA值均有负转正,显示短期有走强需求。对于后期走势,笔者认为整体依旧以震荡为主,9月份总体趋势向上,但不排除向下突破2730元近期低位的可能。预计9月份,1501合约或回升至2780元,而其下探底部或在2700元附近。
五、进口略增美麦低位徘徊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4年7月份我国进口小麦11.7万吨,同比减少41.8万吨,环比略增0.45万吨,月度进口量连续第5个月降低。7月份进口小麦主要来自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为6.1万吨和4.2万吨,还有少量来自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进口均价为335.32美元/吨,环比、同比均减少。1至7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267.2万吨小麦,其中,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占47.2%,美国占29.3%,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分别占14%和7.5%。7月份,我国出口面粉1.3万吨,主要出口至朝鲜0.38万吨。1至7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面粉10.474万吨。
国际方面,受制于供需宽松及地区局势影响,美麦期货始终低位徘徊,美麦指数两次冲击590点均未果。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数据,2014/15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估上调至7.13亿吨,之前预估为7.02亿吨,产量预估数据上调是因为俄罗斯和中国的产量大于预期。乌克兰的紧张局势始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小麦价格,但没有进一步迹象表明黑海地区的谷物出口受到其影响。
综上所述,推动小麦上涨的因素经过8月份的积累,已经悉数到齐:收购量大导致市场流通短缺、加工企业库存水平普遍偏低、进入消费旺季面粉加工企业开机率普遍提高、玉米价格飙涨导致小麦大量流入饲料领域。在9月份,市场行情普遍上涨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依照当前市场供需状况,预计9月份内涨幅在0.02-0.03元,即将有更多的地区市场价格跃升至1.3元/斤之上,也将有更多的地区挥别1.25元/斤的历史价格。10月份,如果不出意外,2015年的托市价格将及时发布,综合多种因素,笔者认为小幅(涨幅小于4%)提高托市收购价的可能性要大于大幅(涨幅大于4%)提高托市价格。市场随着小麦流通数量改善而逐步止涨回稳。预计11月份,为加大市场供应,预计新季托市小麦将陆续登场,
而新作玉米大量上市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饲料需求对小麦的消耗,各主产区小麦价格以稳为主,个别地区受供需影响及过去的价格过高影响而小幅波动。
玉米
2014年8月份,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仍然被政策市所主导。国家临储玉米继续按计划投放,2013年临储玉米正式登场。由于拍卖底价提高,整体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与此同时,小麦、高粱等大量进入饲用领域进行替代。新季玉米的陆续上市,开始为粮源紧张的华北地区增加供给。随着替代品的使用以及新粮上市,不断上涨的价格开始趋于平稳,局部地区有下行的苗头。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开始逐渐产生影响,加速出货成为当下多数贸易商的首选动作。与此同时,大型企业库存开始下降,对于采购采取了较为平稳的心态。大商所玉米期货交易价格冲高回落,连续上涨势头暂时中止。
一、国家临储玉米继续拍卖
本月国家临储及进口玉米竞价销售继续有计划展开,各批次拍卖结果如下:
8月6日-7日国家临时存储(含跨省移库)玉米计划销售2012年玉米4468505吨,实际成交1425285吨,成交率31.9%,成交均价2253元/吨。
8月7日国家临时存储美国2号黄玉米505581吨,实际成交491066吨,成交率97.13%,成交均价为2298元/吨。
8月13日-14日,国家临时存储(含跨省移库)玉米计划销售450.3万吨,实际成交119.6万吨,成交均价2183元/吨,其中:2012年玉米实际成交106.3万吨,成交率24.4%,成交均价2152元/吨;2013年玉米实际成交13.3万吨,成交率88.1%,成交均价2432元/吨。2013年临储玉米首次现身市场,在内蒙古拍卖,市场明显对2013年玉米抱有较高期望。
8月14日计划销售进口美国2号黄玉米507193吨,实际成交507191吨,成交率99.99%,成交均价2309元/吨。
8月20-21日,国家临时存储(含跨省移库)玉米计划销售450.2万吨,实际成交127.2万吨,成交均价2288元/吨,其中,2012年玉米实际成交92.1万吨,成交率22.2%,成交均价2252元/吨;2013年玉米全部成交,共成交35.13万吨,成交均价2381元/吨。21日,吉林省首次投放2013年临时存储玉米,安徽市场首次投放跨省移库玉米。
8月21日计划销售进口美国2号黄玉米51.63万吨,实际成交51.23万吨,成交均价2369元/吨,
其中:2011年进口玉米实际成交7.57万吨,成交率95%,成交均价2241元/吨,2012年进口玉米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391元/吨。
8月27-28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计划销售485.60万吨,实际成交166.91万吨,成交率34.4%,成交均价2364元/吨。
8月28日计划销售进口美国2号黄玉米15.11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270元/吨,其中:2011年进口玉米实际成交
11.06万吨,成交均价2259元/吨,2012年进口玉米成交4.05万吨,成交均价2301元/吨。与
经过连续15周的竞价交易,国产临储玉米总成交量达到了2195万吨。其中,东北地区临储玉米累计成交2084.26万吨,南方跨省移库玉米累计成交110.90万吨。
目前东北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尚未成交的
2012年产临储玉米主要集中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虎林、佳木斯、双鸭山等地,总量在250万吨左右。吉林和内蒙古存量不足25万吨。
截至8月28日,国家临时存储进口玉米累计成交370.31万吨。临储进口玉米可能基本投放完毕,对增加销区市场供给效果明显。
二、现货市场价格见顶
目前东北玉米多处于乳熟向腊熟过度阶段。根据专业机构调研信息,虽然今年东北地区旱情突出,受旱地区存在不同的减产预期,但是重灾区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和吉林个别地区,对东北总体产量影响有限。作为玉米产量第一的黑龙江省,今年玉米长势目前良好。
8月华北玉米价格呈现高位运行、逐渐企稳的态势。虽然局部缺粮导致价格继续上涨,但是销区春玉米回流限制了涨幅。河北、山东拍卖进口玉米43万吨,并全部成交。进口玉米在华北投放,在增加供给的同时稳定了市场参与者心态。
华北新季玉米开始陆续上市,加上小麦、高粱的替代使用,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缓价格继续上涨的作用。
华北玉米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雨水天气对旱情有所缓解,对产量有些许帮助,但是仍然无法挽回此前连续干旱造成的影响。
销区大型企业开始消耗存粮,中小企业则被动承接高价玉米。新季玉米上市,将有效改善供应紧张的局面。
南北港口近期玉米价格开始下跌,平舱价回落近30元/吨,主要源于新季玉米上市带来的价格下跌预期。北方港口多向山东发货,减少了发广东的数量。广东港口走货情况一般,多数企业倾向消化库存以备采购新季玉米。
三、养殖效益有所改善
本月猪肉价格连续上涨,天气转凉肉类消费开始恢复。节日消费需求也对拉动肉价上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近期鸡蛋现货价格高位运行,但随着节日临近备货结束,价格开始有所松动,鸡蛋期货价格也向下运行。
受玉米原料成本高企影响,本月华北地区淀粉报价上调,但利润未上升。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原料价格优势明显,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近期东北地区酒精企业开工率开始小幅回升,有可能增加供给促使价格下调。
四、进口玉米环比略增
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7月份我国进口玉米量为8.6万吨,上月为2.7万吨。2014年1-7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146.3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8.23%。
2014年7月份,我国出口玉米量为3890吨,上月出口玉米160吨。2014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0.97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48.38%。
五、大商所玉米期货冲高回落
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在经历上半月的上涨后,于8月19日出现大幅度震荡,一度触及2312元/吨的跌停位,在迅速拉起后在接下来的交易日逐渐下跌,市场普遍解读为多方资金获利平仓出场。此前持续近一个月的大幅单边上涨行情,在连续炒作河南干旱、东北地区干旱的多个题材后,终于走到了尾声。
综上所述,国家临储玉米仍将有计划的投放。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短期内除了将在国储玉米拍卖的节奏下稳定运行外,还将受到新季玉米上市的影响。东北地区价格稳中向下,华北地区价格有望出现回落,南方销区价格也将下行。预计下月大商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将继续回落。
稻米
8月份,国内稻米市场平稳运行,个别地区涨跌互现,整体来看,普通稻米价格以稳为主,优质稻米行情稳中略涨;国家在8月上旬根据市场形势启动广西省早籼稻的托市收购;受多种因素影响,早籼稻收购进度平缓;稻谷期货表现低迷,市场参与度相对较低,盘面不活跃是当前稻谷期货的最大问题。
一、早稻收购进展缓慢调查显示早稻减产
8月份,早籼稻收购进展平缓,各主产区受国家托市收购提振,各地收购库点的早籼稻收购价格挂牌收购价上调至2700元/吨(三等),其他市场主体,如民营收储企业、贸易商及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也逐步向托市价格靠拢。据市场信息,目前主产区主流收购企业早籼稻收购价格以2650-2750元/吨为主,优质早籼稻收购价格多在2800-2850元/吨。
8月初,由于广西省早稻现货行情低于国家的托市价格水平,8月8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广西省正式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第一批6个早籼稻收购库点统一挂牌收购价在2700元/吨。至此,鄂、皖、赣、湘、桂等全国5个省份全面启动早籼稻托市政策。
尽管国家及时在5个主产区全面启动早籼稻托市收购,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收购进度相对缓慢。据国家粮食局发布数据,截至2014年8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50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98万吨,低近3成。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9.5万公顷(8692.5万亩),比2013年减少0.94万公顷(14.1万亩),降幅为0.2%;2014年全国早稻单位产量5.869吨/公顷(391.3公斤/亩),比2013年减少12公斤/公顷(0.8公斤/亩),降幅为0.2%;2014年全国早稻总产量3401万吨,比2013年减产12.5万吨,降幅为0.4%。
二、东北粳稻供给宽松苏皖粳米需求不振
据统计数据,8月份,东北地区临储粳稻投放量略有减少,但成交量同比增加,成交均价基本稳定。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投放量相比上月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自2014年首次投放东北临储粳稻至8月25日,共投放临储粳稻15次,累计成交78万吨,相比东北地区的临储粳稻收购量,成交数量尚不足5%。这对后期新作粳稻的收储仓容将形成显著压力。
8月份,苏皖粳稻行情维持坚挺局面,主要是因为企业手中库存粳稻较少,市场上粳米供应受到一些影响,之所以价格难有显著上涨,主要是因为消费对价格支撑作用较弱。据市场信息,目前苏皖粳稻到厂价多在3000-3100元/吨,粳米出厂报价多在4160-4240元/吨。
从交易情况来看,苏皖粳稻在本月成交情况并未出现大幅提升,成交均价稳中趋弱。主要原因是苏皖临储粳稻供给总量稳中有增,在雨季来临时期,企业加大收购意愿不强,多以随用随采方式进行,而这种消极的心态也直接导致成交均价稳中趋弱。
三、中晚籼稻平稳运行南方稻谷病害重发
8月份,南方中晚稻主产区中晚籼稻及米的行情平稳运行,月底,鄂、皖、湘、赣等地区中晚稻收购价格多在2740-2780元/吨。价格平稳主要是因为市场供需平稳,企业通过新陈参混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南方临储中晚稻投放总量增加,但成交情况弱于上月,表现为“量价齐减”。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实际需求不旺,而国家投放稳定,压制了企业需求积极性。
在中晚稻生产方面,据农业部信息显示,受天气影响,今年我国南方水稻重大病虫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和常年。其中流行性病害扩展速度快。截至8月25日,长江中下游稻区稻瘟病累计发生面积3717万亩,同比增加17.7%。湖南、江西、湖北等部分中稻病叶率达10%以上,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发生程度为近十年最重,纹枯病大部稻区偏重发生。迁飞性害虫呈前轻后重态势;受6月份以来持续大量迁入影响,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密度急剧上升,部分地区(如湖南)发生程度为2008年以来最重。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截至8月底,全国水稻重大病虫累计防治面积7.23亿亩,占应防面积的94.5%。当前南方中晚稻正处于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重大病虫害发生及防控的关键时期,只有及时出台并实施“防病治虫”的具体措施,加大“虫口夺粮”力度,遏制病虫害重发势头,才能够为秋粮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四、早稻期货月末反弹晚稻期货弱势震荡
8月份,郑州商品交易所早籼稻1409合约在月初的2312元位置持续下跌后,在8月下旬缓步走高,月内最低低至2142元。月末,早籼稻主力移仓至1501合约,月末持仓2614手,较上月减少3702手。月末仓单443张,有效预报121张,而7月末仓单数为零。结合当前早稻1501合约走势,及当前早稻市场现状,早稻在短期内正处上升通道,月内出现大幅下跌空间较小,建议多单继续持有,空单逢高止损平仓。
郑商所粳稻期货非常不活跃,月内最高3282元,最低3113元;月末持仓仅16手,较上月增加4手。目前粳稻尚无注册仓单。
郑商所晚稻期货上市第二个月,盘面活跃度一般。受前期转基因大米影响,主力1501合约弱势震荡。月内最高2881元,最低2826元;月末持仓8542手,较上月减少3936手。走势上看,当前晚稻期货受国家临储投放及市场消费不旺所影响,行情始终难以突破,这种状况预计将延续至9月份。虽然农业部门预警晚稻受到病害影响较为严重,但是否会对产量构成威胁尚需进一步观察,但仓容压力及消费不振是当前市场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预计后期晚稻期货行情难以出现显著攀升,维持弱势震荡将是后期主要运行趋势。
五、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全球大米产量提升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4年7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8.256万吨,环比减少5.3万吨。1-7月我国大米累计进口量为150万吨,同比增加4.35万吨。其中,进口自越南的大米占总进口量的54%,进口自泰国和巴基斯坦的大米分别占25%和20%。7月份,我国大米出口2.945万吨,主要出口至朝鲜和韩国,1-7月份累计出口10.979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6.375万吨。
国际方面,据美国农业部8月份供需数据,2013/1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将达到4.758亿吨,比2012/13年度提高1%,原因在于南亚、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产量预期提高。全球大米贸易量预期为4070万吨,同比提高3%,因为中国、孟加拉、印尼以及非洲亚撒哈拉地区的进口量接近历史纪录水平。
大豆
8月,在完美的美国天气照应下,美豆各项生长指标均维持在近二十年来的最好水平,USDA供需报告一如预期的调高了美豆单产,机构继续调高美豆产量预估数据,美豆新作丰产前景进一步强化,巨量供应压力下,美豆期价再创新低。国家临储拍卖大豆量价齐升,干旱及供需缺口炒作,连豆一期价大幅反弹。国内蛋白供需进一步转向宽松,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下降,豆粕价格下跌,油粕比下跌,油粕现货价格下跌,油厂压榨亏损扩大。
一、丰产前景强化美豆熊市持续
8月CBOT市场大豆期价延续熊市走势,期价屡屡创出新低,USDA月度供需报告利空,美豆主产区天气完美,美豆生长指标居高不下,丰产前景强化令期价承压下行,尽管出口销售数据强劲,国内现货需求旺盛,但期价仍在巨大的供应压力下逐级走低。
利空方面:一是USDA8月底报告数据偏空,报告预计,2014/15年度美国大豆单产将达到创纪录的45.4蒲/英亩,高于上月预测的45.2蒲/英亩,预计美国大豆总产量将达38.16亿蒲,高于上月预估的38亿蒲,预计2014/2015年度美豆期末库存为4.3亿蒲,高于上月预估的4.15亿蒲,较上年增长2.07倍,库存消费比升至12.1%,月度供需报告数据再一次确认了美豆新作的增产前景。二是美国风调雨顺,美豆各项生长指标均维持高位。8月25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作物生长报告显示,截至8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为70%,低于之前一周的71%,但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8%,维持在20年同期最高水平;当周美国大豆结荚率为90%,高于去年同期的82%,也高于5年均值89%。居高不下的美豆生长优良率,说明美豆今年实现趋势单产的可能性非常大。三是八月末的天气预报显示,9月16日前美国中西部降水频繁,且不会出现早霜的威胁,天气仍将有利于美豆的后期生长和收割。四是进入9月后,美国南部大豆产区开始进入收割期,随之而来的现货销售压力将会在盘面上有所反映。五是全球大豆与玉米的比价处于历史高位,市场预期南美农户将会继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
二、减产已成定局豆一期价表现坚挺
今年以来临储大豆拍卖已累计成交218万吨,8月中下旬拍卖成交量价齐升,显示市场对国内大豆的需求较为旺盛,由于国产大豆受到食品豆需求的有力支撑,而当前国产大豆供应以拍卖成交为主,因此在拍卖成交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内盘期价走势仍将比外盘强势。
从技术面看,连豆一期价本月继续上涨,重心上移。1501主力合约月末期价在4600元/吨一线遇阻,从各项技术指标来看,仍然处于多头趋势,预计短期内仍将维持震荡上扬走势,建议投资者维持10日线下方逢低买入的策略。
三、供需转向宽松粕价继续下跌
本月,连盘豆粕期价继续回落,价格重心下移。合约近弱远强。豆粕指数持仓量月环比增加。本月豆类期货市场油粕比继续下跌,油弱粕强持续,豆粕现货价格均出现月环比下跌,月末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在3400-3560元/吨,月环比下跌40-100元/吨。本月豆类期货市场油粕比月环比下跌,由于原油价格下跌,加之厄尔尼诺天气发生几率下降,生物柴油需求未及预期,导致棕油为首的食用油价格大幅走低。
本月养殖需求方面利好居多,全国肉鸡价格高位滞涨,鸡苗价格延续涨势,鸡蛋价格偏强震荡。全国各省生猪平均价格月环比继续上升,后期猪价看好,近期畜牧养殖利润已经全部实现盈利,禽类养殖利润已经到达近三年高位,养殖业整体效益的持续改善,使得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升,饲料养殖需求持续复苏。
短期内粕价继续承压下行,全球大豆价格下跌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加之7月大豆到港量创历史新高,港口大豆库存维持高位,油厂豆粕胀库现象较为严重,豆粕供需维持宽松局面。后期国内供需方面,由于南美出口峰值已经过去,市场预期我国8-10月大豆进口月环比减少,国内大豆供过于求的情况或得到缓解,豆粕现货供应压力减少,而四季度养殖需求的环比复苏,使得豆粕供需矛盾减轻。从油粕比角度来看,澳大利亚气象局称,因为热带太平洋部分水域的水温降低,今年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降至50%。厄尔尼诺天气前景级别也从“警报”降低到了“观望”。食用油价格受到天气炒作的支撑减弱,将会使油厂继续挺粕压油,豆粕价格因此受到支撑。从成本角度来看,8-9月大豆到港成本降幅明显,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受成本支撑减弱,如果美盘期价不能企稳,豆粕价格仍将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建议短期饲料养殖企业逢价格回调可适当增加豆粕现货库存,但在美豆企稳之前,采购仍以随购随用为主,不可追涨。
四、油粕现货价格下跌油厂压榨亏损扩大
8月末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平均成本为4100元/吨,月环比下降80元/吨,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3720元/吨,月环比下跌240元/吨。本月进口大豆成本下降,但国内油粕现货价格跌幅更大,使得进口大豆压榨亏损幅度扩大,进入450元/吨以上的高位区间。另外,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跌幅小于外盘大豆价格跌幅,使得近月船期大豆压榨由亏转盈,压榨正收益料提振国内油厂进口大豆的积极性。
从成本角度来看,由于7-8月外盘大豆价格总体呈现大幅下跌走势,预计9月大豆到港成本仍将维持震荡下行。从压榨利润来看,油厂压榨进口大豆收益已经连续8个月亏损,后期大豆供应压力减少,国内油粕库存压力或减轻,在持续亏损状态下,油厂在操作层面可能继续对油粕采取挺价销售的策略,国内油粕价格将比外盘抗跌。
五、7月大豆进口创月度新高豆粕出口同比增加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7月大豆进口量达747.47万吨,创月度进口量新高,1-7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4168.21万吨,同比增加20.17%。7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26.51万吨,同比增加,1-7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62.95万吨,同比增加102.99%。从进出口数据来看,7月大豆进口量仍处于年内高位,短期内大豆供给持续大幅增加,国内大豆供需将继续转向宽松,但8月之后大豆进口量呈月环比递减趋势,同时豆粕出口也可能出现月环比减少。7月豆粕出口同比继续大幅增加,月环比略降,主要出口国是对日韩、越南等国,后期国内豆粕供过于求的局面缓解,豆粕出口或将继续下降。
后市看来,美豆新作即将开始收割,而各项生长指标均维持历史高位,令市场对美豆今年丰产的认同趋于一致,后期USDA可能继续调高单产。在美豆丰产带来的巨量供应面前,近期出口销售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并给予美豆期价一定的支撑,但市场似乎对此并不买帐,显示当前市场仍处于极度悲观的熊市阶段。后期如果不出现灾害性天气,在充足的新作供应冲击下,中期美豆期价下跌仍有空间。技术面看,本月末美豆主力11月期价跌破1050美分/蒲式耳,下看1000美分/蒲式耳的支撑,并可能在9-10月的季节性抛售过程中达到900-950美分/蒲式耳的目标位。从国产大豆的总体供需情况来看,今年减产已成定局,在供应逐年减少的同时,食用需求和油用需求依旧较为强劲,后期国产大豆供需或将出现明显缺口,导致“去政策市”后的国产大豆价格走势强劲。从成本角度来看,9月之后大豆到港成本降幅明显,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受成本支撑减弱,如果美盘期价不能企稳,豆粕价格仍将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建议短期饲料养殖企业逢价格回调可适当增加豆粕现货库存,但在美豆企稳之前,采购仍以随购随用为主,不可追涨。
食用油
8月份,美豆丰产预期增强CBOT大豆期价下行,国内油厂为尽快消化高价大豆库存开工率保持较高水平,终端需求不旺,国内植物油库存压力只增不减。在外盘拖累在和内盘基本面压力下,国内植物期现货价格创五年新低,其中一级豆油和四级菜油价格全线跌破6000元/吨关口。行情无盈利效应,市场对后期悲观。
一、在基本面压力下豆油创五年新低
8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跌,创五年新低,其中近月合约1409突破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低点,主力合约1501接近2008年时的低点。现货价格全线跌破6000元/吨关口,市场无盈利效应,市场情绪悲观。主要原因是美豆丰产预期进一步增强,到明年上半年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环比下跌,油厂保持高开工率加速消化高价库存,现货供给压力只增不减。由于学校开学和为中秋国庆双节备货,需求略有好转。
二、关联品种价格大跌菜油随之见新低
8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创八年新低,且华南地区四级菜油现货价格跌破6000元/吨的关口。主要原因,一是国内植物油现货库存压力只增不减,关联品种豆油和棕榈油双双大幅下跌,共同打压国内菜油价格。二是7-9月进口油菜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华南地区菜油供给量同比上升,现货供应充裕,需求不足,抑制价格。
9月份,预计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在短期横盘或小幅反弹后,将继续探底,目前言底为之尚早。期盘操作上可先离场观望,逢高再空。现货操作上仍是随用随购,不可追涨。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8月底华南地区四级菜油现货价低于期货价,在罐容压力下,油厂通过盘面进行卖出套保积极性高,延长菜油期现货的调整期。二是7-9月月均进口量为42万吨,仍处于高位水平,在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国内菜油库存压力只增不减。三是南美、北美大豆丰产上市,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疲软,国际市场油价在基本面压力下仍有下行空间,并传递到国内。利多因素有:一是菜油期价在7-8月累计跌幅13%,在经历大幅下跌后,获利盘离场将带来价格反弹,带动现货价格短期止跌反弹。二是近期菜粕现货价格走弱,从需求和豆粕的比价关系来看,后期菜粕现货仍有下跌空间,菜粕走弱将支撑菜油出厂成本。三是据悉,虽然部分临储菜油已过期,但在7000元/吨以下不会投向市场,不会成为现实压力。
三、比价劣势出口疲弱棕油补跌言底尚早
8月份,由于出口同比下降,库存上升,加之国际市场豆油、葵油挤占棕榈油市场份额,马盘棕榈油期价跌破2000令吉特/吨关口,单月下跌14%。作为全进口品种,马盘下跌,带动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连棕榈油1501合约单月跌幅8%。下游厂商对走势比较悲观,采购数量较少,国内购销低迷局面持续。不过因棕榈油进口速度较慢,港口库存仍趋下降。
四、原料进口增而油减植物油供给压力大
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65万吨,高于上月的53万吨,但低于去年同期的84万吨,1-7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425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9.2%。7月份我国进口豆油
17.4万吨,高于上月的9.7万吨和去年同期的15.9
万吨,为去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1-7月份累计进口豆油64万吨,较上年同期的58.3万吨增长9.73%。7月份我国进口棕榈油
46.9万吨,高于上月的39.6万吨,低于上年同期的
48.8万吨,1-7月我国累计进口棕榈油333.4万吨,与上年同期持平,预计2013/14年度进口600万吨。7月份我国进口菜籽油7.4万吨,高于上月的4万吨,但低于去年同期的18.3万吨,1-7月份我国累计进口菜籽油59.6万吨,较上年同期的106.6万吨减少44.1%,目前国内菜油供给严重过剩,价格降至8年多低位,贸易商进口亏损严重,下半年进口将较少。7月份我国进口油菜籽42.6万吨,高于上月的35.3万吨和去年同期的24.4万吨,1-7月份我国累计进口油菜籽312.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5.11%。根据船期监测,8-9月进口菜籽到港90万吨。
综上所述,预计9月份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在经历上7-8月大幅下跌后,有阶段性反弹需求,但在国内植物油基本面偏空,国际市场大豆、棕榈油价格均有下跌空间的情下,言底尚早,只能定义为下跌中的反弹。随着美豆产量的明朗,行情将再次向下。操作上期盘逢高空,现货随用随购,不可追涨。
附件一:
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表
2014年8月单位:元/吨
注:1.本期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152.99(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1.63%
2.本期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106.9(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