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但凡是有个比价功能,就能把一切车险消费从玄学变成显学。
车险,是对还没发生的,未来行车旅途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预期,变成提前消费的定心丸服下。
而从消费心理学看,人对“预期”这种虚拟消费一点都不严肃,不严肃到购买预期时,会不拿钱当钱。
举个例子你就清楚了。
你在商场看上一包,价格5k,你觉得有点小贵,哆哆嗦嗦寻思半天,难做抉择。
这时打旁边冲出来一推销员,塞给你一张传单,你一看,早教课,价格5w。
推销员说您家宝贝上了俺们这个班,看见没,他手一指内个5k的包,说孩子长大后,买这个眼都不眨。
你二话不说下单。
类似这种购买预期比购买实物更决绝的场景,在发财班成功课等等领域,屡见不鲜。
这是头一层。
二一层,人们购买预期对“逢凶化吉”的敏感度,远高于对“锦上添花”的敏感度。
渔民出海前拜妈祖,必定先求风平浪静,再求满载而归。
古代农业的祭祀活动中,也是先祈求风调雨顺,再祈求大获丰收。
比起更多获得,人们更倾向于更少失去,这是人本能的避险意识所致。
而车险乃至于各种保险,都是基于这种心态的土壤生根发芽的。
三一层,在避险心态的支配下,人们更倾向于以小博大。
相公进京赶考,小娘子去观里找老道,求个平安符,但求这一路平安别遇上歹人。
老道收了钱,说您要再肯花二两,我就多写一道符,别说歹人,邪秽恶鬼也避之不及;您要再肯多花一两呢,保他碰上地震御风而起,遇上洪灾水分旱路。
这要是亲相公,小娘子肯定给买这些增值服务。
以小博大免倒霉的心态,人人都有。
所以从不乏有人揣着一万出门买保险,刷了五万的卡兴冲冲回家的奇景出现。
基于上头这仨心态,车险这个险种,它买未来预期,趋福避祸,项目多样赶上哪个都堵心,这几个特质占齐了。
再加上保司众多,各个牌子都硬,一个保司一个套餐,一个业务员推荐一个活动,你们在沟通时,可未必有这份心若明镜台的透亮,一不小心,消费就臃肿了。
可这多出来的,真是你必须的吗?
那就未必了。
所以说用支付宝这类互联网渠道来帮咱们比价,就是把前头说的痛点,给粘上了创可贴。
虽然看上去就是支付宝上各种“生活神器”中微不足道的一个,
但对车险这个行业来说,不得不说真的能解决一些普通用户诟病已久的难题。
这产品的逻辑也简单:
支付宝上这个蚂蚁保车险不是保险的生产者,他仅是车险的搬运工。
你把支付宝看成一超市,蚂蚁保就是里头的一货架,而各大保司的车险产品,就是货架上陈列的同类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