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P的开发者角度看,买断制背后是:一步到位把APP开发完成,进行一次性的交易——这可能只适合于大型团队开发,用于产出受众广泛的优秀作品。
而订阅制更适合小众需求和个人开发者,背后是:支持开发者迭代产品,更新维护。同时通过订阅人数的变动也可以观测到产品改动产生的影响。这让大家在前期起码可以「吃口饭」。
当然,只要有一个合理的方案让大部分老用户满意,原本买断改订阅我个人还是支持的,毕竟产品做得好,大家意见就会少。
现在是2023年中,简单总结了下我的订阅服务。
TL;DR
上图不包括:
整理完上面的图,统计每年花费大概是2w左右,简单分了下类,讲一下我的理由,顺便在线征集一些读者的推荐。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信息获取有近乎病理的收集癖,以至于这成为我21年加重焦虑障碍的诱因之一。
我认为这个阶段最典型的特征就是「RSS收集癖」,追求添加有用的RSS到阅读器中,追求新鲜好用的阅读器,追求更简便的稍后读工具链,但实际上整个阅读环节会被少数有用和大多数没用的信息充斥,最后沦落为不愿打开的9999+。
大概在23年初我试用了Readwise,回复了运营同学一些为什么不再继续使用的理由后又被赠送了一个月,但最后还是弃用了。
最终,我还是回到了Reeder作为RSS阅读器,并专门把一些不重要的信息流(比如v2ex的全部feed)单列在一个文件夹中,不想看就直接点全部已读,虽然这失去了RSS的意义,但这个「全部已读」确实减缓了我不少焦虑。
Reeder中包含的最终要的一类服务就是来自「今天看啥」。
当然了,「今天看啥」是有一定延迟的,不过对我的需求来说这倒是可以接受。
但回到订阅制本身,希望这样的平台能不要因为盈利问题关门,我还是很乐意继续续几年这个Prime,可能这算情怀?
既然刚刚也说到它,我们来谈谈Newsletter。如果把信息的创作划分一个三角模型(也许又是个不可能三角):频率、长度、质量。Newsletter从形式上说,是牺牲频率而获得较好的质量和长度。
这里我订阅的是3个Newsletter,一个是少楠老师的「产品沉思录」,以我的个人理解,它主要是在讲如何打造一个「好产品」,这个产品不止是应用,也包括了「个人品牌」这个产品,因此里面有一些思维方法、读书笔记、别人的人生经验等等。
另一个订阅是「新闻实验室」。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高质量的媒体时评,这里所谓高质量并不是严格中立,而是有理有据——实际上我认为每个媒体都是有自己的立场,无非是它的立场是不是基于完整严格的事实和数据。
说完Newsletter,正好转到如何处理信息来。可能每年我对工具的认识也不一样,常看常新,就目前,我更认可所谓「生产力工具、效率工具」实际上是这个工具设计师的思维表现,而选择这个工具,是将设计者的思维融入到我们工作流的过程。我们通过一些工具来解释下这句话。
不过最后因为它是完全基于云的而被我舍弃了:我接受不了一个笔记类APP不能离线存储。加之「Notion」这类管理形式仍然会有笔记内容泄露的风险,我转而去寻找有明确提到可离线保存网页、可本地、可加密的APP。
最后满足条件的几乎只剩下「siyuan」,虽然「siyuan」是国产APP,但其支持用户设置密码来将笔记上云备份,这就规避了审核义务,而它也具备可用的网页离线保存插件,开发者的响应也很快以至于我能容忍它是一个非Mac原生应用也能容忍它偶尔抽风的同步Bug。
虽然对于「siyuan」的使用没有很深,更多是汇总笔记和搜索,以及少量的备注,但这已经是我目前能接受的最好方法。
笔记类除了起收集整理作用的「siyuan」外,还有偏向记录和写作的「Craft」「StandardNotes」。
这两位就很简单了,如果要说在Apple生态下找一个Mac原生、非国产的、可以离线而且非常好看的写作APP,那必须是「Craft」,没错我一开始就是奔着颜值来的,它实在是很好看以致于我在上面写一些记录都会先把文件夹图标精挑细选一阵子。虽然「Ulysses」也具备颜值和流畅的体验,当时还有学生折扣,甚至可以说是我写作的入门工具,但它改订阅还是让我直接被劝退。
后来「Craft」也第一批接入了GPT3作为AI助手,能帮我稍微优化一下文案之类的,也算是聊胜于无。但最关键的是,一些零散轻量的记录就会喜欢在「Craft」上,好看所以愉悦。它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使用iCloud同步的时候会偶尔卡死——使用iCloud的编辑工具基本上都有这个毛病,比如「Obsidian」、「Logseq」。
而「StandardNotes」主打一个私密,必然存放的就是私密的内容——日记啦,资产分析啦等等。其主打安全性能让我忽略一些编辑器的Bug,实在是在一条道路上做到极致而不得不用的地步,到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安全性设计比它高的笔记类APP。
如果说「Craft」、「StandardNotes」是特定场景写作外,那「Metion」就是专门为写作而生了。我更乐意把笔记类和写作类分开,虽然笔记类也能承担最基本的写作需求,但「Metion」这种写作APP则提供了WriteFriendly体验,上一个有这样体验的APP还是纯粹的「Typora」(不过它是一次性买断,不在本文范畴)。写作APP和笔记APP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对创作的激励。比如现在我页面右下角的字数统计、所见即所得的预览、自适应图片、自动上传图床、专注模式,以及能让我不为发布而麻烦的的「一键同步到公众号、少数派...」。是的,订阅过很多APP之后我就再也不会追求ALLINONE了,因为用不到的功能对用户来说使用精力浪费。至于有了「Typora」之后为什么还要「Metion」,那是因为除了「Metion」提供了更好的发布优化外,我还有很强的iPad写作需求(而Typora不支持移动端)。
说起写作,来看一下我认为笔记中的特例「HeptaBase」。
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是笔记APP而算作思维工具更好一些,因为它给了我一个替代白板的期望:能自由创建和连接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原子概念。我期望它能替代「XMind」这种思维导图工具,帮助我能很快且全的绘制知识地图。不过很不幸,使用了1年之后我并没有续费,这主要和我的需求有关:「HeptaBase」在我看来更适合整理和展示已有的网络结构,以及在它上面对某个节点进行细化编辑。
从寻找「已有」的网络结构来说,手写或者iPad上「白板」类APP比这种需要在PC上调整位置的APP更直观快速;从「整理」来说,HeptaBase是整理大量关联知识的利器,但,我没有这么多的需求——可能一年有个几次,但这并不足以提供给我续费的动力;从「展示」的角度来说,它不太适合汇报反而更适合脑暴会,或者说它更适合自媒体博主而非团队——这就又回到需求问题上。
最后,来说一个非常规用法的「Cubox」,之所以不把「Cubox」放在笔记工具中,是因为我并没有把它用于笔记,而是把它纯粹当做一个隔离算法的消息流工具。在少数派最早写过的
任务管理类工具也是常客,很不幸,仍然是把几乎所有任务管理工具都用了个遍。
最早还是Google家的「GoogleTasks」,然后是「Ticktick」、「Todoist」、「OmniFocus」,基本上半年一换就图个新鲜感,最后终于累了,认可了「Things3」的产品逻辑和颜值,作为我日常的生活Todo及灵感的管理工具。但「Things3」是买断APP,也不在本文讨论范畴,虽然它极其符合「效率工具是接纳产品赋予的习惯」这一说法。
工作中,我们使用的是「Ticktick(海外版)/滴答清单(国内版)」,这同样是一家非常会做服务的APP团队,在「滴答清单」上的问题反馈几乎几个小时就能得到回复。
它的设计也非常符合国内工作的习惯:需要看板做项目级的规划、需要日历确定DDL、需要优先级、需要分配人、足够轻量、全平台支持,以及我怀疑是给打工人偷懒用的「生成周报」功能。
为了能在一个地方看到并且跟踪工作上的100+个大小事项,每年一个几十块的续费不得不续。就我的调研结果来看,没有能支持我们团队协作更佳的任务管理APP了。
其次是用于集成推送的「Server酱」,主要是很多脚本都支持「Server酱」,通过一次HTTP请求就可以实现多渠道推送,而不再用针对每个渠道添加API。
最后就是「百度云SVIP」,迫于大部分素材、资源、媒体的传输都是百度云,早就达到了非VIP的上限,不得不开SVIP(当然这里可能是我不去整理网盘空间才会不够用)。
最后是两个GPT服务,一个是大火的「ChatGPTPlus」。
但后面随着GPT4发布,尤其是Plus支持插件后,其回复的性价比已经超过我自己从头翻文档:例如一个新方向的初始调研完全可以让ChatGPT去生成一些快速可用的Demo,最多自己去实验或者翻下官方文档就可以。
正应了那句话,「工具不会淘汰人,但会使用工具的会淘汰不会使用工具的人」。
很明显,「ChatGPT」只是开启AI专业化的序幕,有越来越的专业工具会近乎达到专业人才的地步。
「生活工具」这一部分主要是提供日常具体场景的解决方案,不论是先有需求还是先看到工具再发现需求,「生活工具」之中的APP更多是提供了「便携、有趣、简单」,也许是满足了一些癖好,也许是让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最后它会变成日常某个场景下的核心工具(有点抽象,看下面案例好了)。
常见混迹工具APP圈子的话,记账APP各位估计也是一大把,常见的如「MoneyWiz」「MoneyPro」或者是已经毕业的「网易有钱」,还是比较小众有些极客的「BeanCount」,每个APP都是在满足了当前需求的时候被选择,不满足新需求而被抛弃。
我换记账APP的规律是2年一换,除了需求变化之外,换记账APP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财务梳理的过程,同时也让记账不那么枯燥,有点新鲜感。
「貔貅记账」是一个非常非常多元习惯的APP,这个所谓的多元习惯指的是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支出类型,比如:「债务坏账、债券坏账」、「AA」,更不用说常见的「信用卡、基金、保险、证券」和「统计、周期」这种基本功能。
可以说这一个关于记账非常完整的APP,虽然它没有「网易有钱」那种自动同步信用卡账单,没有「有知有行」这种跟踪某个投资的变化曲线,但能把所有消费渠道都归类的整整齐齐。
如果你是一名飞友那你一定听说过「Flightradar24」,这是一个追踪飞行器状态的APP——不论是「3U8633」「MU5735」还是70.8万人在线追踪「佩洛西窜访台湾」,公众和媒体都离不开「Flightradar24」提供的雷达数据。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专门为了兴趣而订阅的APP,有时候睡前跟着某个航班穿过几个城市,还挺解压的。
有时候想把体重变化做个曲线,但体重秤类的APP并不是很方便查看,于是订阅了「瘦身旅程」以读取「健康」的信息后绘制成变化曲线。
iPad上的播放器「InfusePro」,用于播放NAS上的视频,相比Emby其不依赖单一后端服务,而且可以自建索引。
「熊猫吃短信」用来过滤垃圾短信,以及做一些短信分类。短信分类实际上更重要些,例如一些验证码、推销、消费等等确实应该从庞大的几千条未读中单列出来。
「一生足迹」是用来追踪自己去过哪里的地图APP,下载它的动机来自高德地图的点亮城市,作为一个收集癖,看到这个功能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去看看有没有记录轨迹的APP——虽然用了之后发现一周路线就是两点一线。
作为财产险,第一类是「AppleCare+」,自从有了AC+我就再也不给设备贴膜带壳了,甚至思考的时候还可以把手机往上丢两下玩一玩(确实挺解压的)。
「AppleCare+ForiPad」是在设置中订阅的,现在已经是第3年了,曾经用它换了被猫玩坏的官方键盘、进水的iPad(为什么进水?因为屏幕脏了我就洗澡的时候给它冲两下),准备今年再去把满是伤痕的笔也换一换。所以「AppleCare+」除了是一个财产险之外,还让我不是那么心疼的用现在的电子设备,不再把它当做一个宝贝而是纯粹的工具。
「AppleCare+ForiPhone」是有年年焕新的,虽然每年我都吐槽它折扣净损1~2k,但还是会第一批线下换新,可能是嫌咸鱼刀起来太过麻烦,给店里真的很省心。哦顺便一提,我没给iPhone买AC+的那年,戴着膜还是把内屏摔坏了,官保大概2k,自此之后就踏上了必买AC+的不归路(然后也从没摔坏过了)。
不过,「AppleCare+ForMac」似乎不是那么有用,除非像之前TouchBar时期时常屏幕、键盘问题,AC+可以延保来降低损失,但如今Apple的硬件质量把关越来越好,一个Mac无伤用个5年似乎也不成问题。然而,家里有猫,为了让它能自由自在的睡在键盘和咬屏幕,这个AC+是得买的。
说起猫,「猫保险」也是财产险的分支(因为宠物实质上是人的财产),养猫人最怕的就是突然猫猫来个大病,账单一下子几万块,所以,就跟人一样,给猫买保险算是一种稳定负收益,不过记得一定要记得及时报销(1年)。
一些增值服务,例如「iCloud」,不把它和「百度云」并列是因为「iCloud」已经是生态的核心而非单纯的网盘。Apple全家桶用户更像是给「iCloud」买了一堆设备,因为所有的数据基本都在「iCloud」上,无非就是换了个设备使用而已,从不用操心内容同步之类的问题,这种让硬件纯粹当做工具的体验我认为Apple是独一家。
作为一个喊了学日语5年的人,现在水平也就勉强>N5(日语最低的一级)且在重学N4,买过网课报过直播,但最后都很难坚持下去——所以说,学校真的是学费最低的地方了。
学习日语的感受和方法还在选题中排队,目前,发现的应试工具最好的是「烧饼日语」,可以说是刷题神器了,相当于免去找试卷的繁琐过程。
另外一个就是查词的工具「moji辞書」,相当于字典了,翻译软件是无法解释各种用法的。
游戏的代肝我觉得也算是「订阅服务」的一种。「光遇」是我玩起来非常非常放松的游戏,2年了我从来不跑图,随便逛逛看看风景,当做精神旅游了,然后让代肝满足一下我的收集癖。
「原神」则是体验剧情和内容,不纠结强度,纯粹是一种养女儿和追更的热情,当然了,这里收集癖也是有的,虽然已经全图了,但是不排除后面想加一些命座,而对我来说,代肝要比充值划算的多。
这又让我想起最近的自嘲:我们互联网打工人像一个铲子。公司为了在地球上挖矿,于是给每个矿工(电脑/服务器)发了一个铲子,让他们可以一起挖矿创造收益。矿工会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而被新一代替换掉,铲子也会因为长期使用而磨损。有的铲子是铁铲,有的是铝铲,每种铲子只能铲特定的矿石不然就会「不匹配」。有的铲子磨损后会去保养一番,有的铲子则会另谋出路(我不再做铲子啦!),也有的会默默无闻消失或者被丢弃在矿场里,但仍然在矿场的每个铲子都希望能变成可以挖金子的优秀铲子。这就是金铲铲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