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方便快捷打破地域限制的优势,很快被大众所接受。医疗服务行业顺应各行业的发展态势,也逐步应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尤其是各种移动挂号、诊疗APP方式及支付方式应运而生。
第三方支付在公立医院应用情况
“第三方支付+医保”模式
1.医保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关联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与社保系统建立的数据接口,可以采集医保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通过身份证号和社保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或APP上注册虚拟医保卡,与医保中心信息库内的个人信息及身份待遇进行关联,同时实名绑定银行账户,在医保身份-待遇-付款等多个环节间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交易。第三方支付医保账户的绑定要求医保患者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注册有实名认证的借记卡或信用卡信息。对于医保患者的认证是通过医保系统及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共同完成的。
4.医保基金安全措施从患者层面看,一张社保卡与一个支付宝账户绑定,如需更换账户,需先将原账户解绑。在医保支付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会校验交易渠道及用户ID在医保信息平台中备案的信息是否一致,不一致则拒绝交易。从基金层面来看,医保基金支付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只采集交易信息流,不走资金流,所以不影响医保既有结算政策和规则。
“第三方支付+医保”实践情况
2015年12月,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与深圳市人社局成功签约战略合作,开始尝试“第三方支付+医保”结算模式。2016年4月开始试点,深圳市17家公立医院正式为医保患者实施移动端的分解结算及支付业务。目前深圳市240万市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虚拟金融社保卡,可以在本市公立医院完成挂号诊疗费等按医保政策分解支付。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在公立医院的应用仅限于自费患者,约占总就诊量的10%-30%。对于医保患者分解结算服务是一大瓶颈。通过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医保中心与第三方公司的共同努力,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医保患者身份核实、费用准确分解和上传信息等流程。截至2016年10月,第三方平台绑定的深圳市医保用户超过60000个,日均交易量10万笔。
存在的问题
2.仅能绑定自身医保账户第三方支付的一个账户仅能绑定自身医保卡,且第三方支付账户必须绑定银行借记卡或者信用卡,目的是确保身份认证的准确性。调查中老年患者普遍反映,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绑定借记卡或者信用卡有一定困难,希望可以通过子女或亲属关联社保账户代为缴费。目前此类需求还不能实现,仍需社保卡身份信息采集的完善以及统一平台的搭建。
3.公立医院无统一流程公立医院对于第三方支付没有统一流程,医保患者使用不同的第三方平台支付流程有所不同,给就医和缴费带来一定不便。对于退费、退号等流程还不规范。
建议
1.依托社保卡信息平台人社部在2016年11月8日发布的《“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中,主题之一即是设立“支付结算”,内容明确指出支付结算应“加快推进社保卡金融功能,广泛借助合作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支付渠道,拓展线上支付结算模式”。
“第三方支付+医保”模式的推广以及身份信息的认证准确度可以依托未来“中国境内就业或参加社会保险的中国公民、港澳台人员、外国人发放社保卡”“2020年覆盖人口达90%”的普及性,以及“构建全国统一的个人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健全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等的身份唯一性来完成。社保账户信息的完善将为第三方支付的广泛应用及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2.HIS接口的规范统一第三方支付在公立医院实施中的技术难点之一是公立医院HIS的多样性和水平的不一致。为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带来了又一瓶颈。为此,医院需进一步完善HIS系统配备的标准化,符合第三方支付的技术要求。同时,为进一步数据的管理、分析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打下基础。
4.保证信息与交易安全不能只为方便患者而忽略信息安全的保障。对于医保患者信息、医院的诊疗信息以及医保结算信息的安全性要放在首位去研究和解决。可以借助较成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
5.规范流程及应急措施目前第三方支付在医疗付费方面的规范性建议较少,公立医院对于医保患者第三方支付的应用更处于“试水”阶段。应出台应用第三方支付的规范流程,同时对于退费退号等特殊问题的处理流程也应有所规定。对于涉及患者信息安全、医疗信息安全、交易信息安全的应急措施需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