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区,常驻人口只有78万人,2020年农业增加值只有51亿元,主要经济支柱是还是工业,2020年工业总产值1864亿元,其中占比较高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在某企业查询软件以“静海”“冶炼”为关键词查询,搜索到的注册在静海区的冶炼企业超过1000家。这样一个黑色金属冶炼加工行业兴盛闻名于世的地方,在保险圈内,却有另外一个口碑——“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的骗保重灾区”,“天津静海”因此被写入了各家保险公司承保黑名单,谈之色变,为恐避之不及。
不禁要问:为什么?静海怎么了?
众所周知,作为制造行业中的冶炼行业工人,整日与高温、高压相伴,工作环境恶劣,意外事故、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行业。因此,冶炼行业的企业主和从业人员,是最需要商业保险来转移风险,应对高发的意外风险和受伤救治费用支出,因此对商业保险的需求是最迫切的。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深知这个行业的出险率和赔偿情况都高于其他行业,因此在划定职业等级上,大都列为4级甚至5级,所收保费也是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人员。按照保险公司现有保险产品的精算逻辑,高风险与高保费应该相匹配的,这个行业的保险业务可以做。
一个有转移风险的承保需求,一个有吸纳更多保费的业务考量,一个风险高,一个收取的保费也高,这应该是保险行业服务工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工业与金融业共赢的典型样板。然而,某个特殊因素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共赢的平衡,造成了当下冶炼企业主拿着保费投保无门,保险公司闭门谢客,逃之夭夭。据了解,现在不仅天津当地保险公司拒绝承保天津静海的雇主、意外险业务,天津周边省份的保险公司也都”吃一堑长一智“,拒绝承保。目前这类业务正在谋求在云南、广西、甚至宁夏、新疆,距离天津千里之遥的保险公司承保。
问题是,国内的保险公司是有限的,等广西、云南、新疆、西藏这些保险公司尝到苦头,知道厉害之后,自然而然也会选择用黑名单的方式保护自己。到那时,静海地区的企业主、产业工人将面临无险可保的局面,受到伤害的还是静海民生。
中介本身在很多行业都存在,在保险领域,就是专门从事代投保、代索赔的组织和人员。在很多专业程度较高的领域,如法律诉讼、房产交易、出国留学等,中介的存在是可以提升交易效率,减少客户麻烦,提升满意度。但是,如果这些中介人员,不受行业的监管,脱离了法律的束缚,就会演变成利用信息不对称手段,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伤害交易双方,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在静海地区的黑中介,就存在如下问题:
全权代理索赔,截留赔款。当企业发生事故,企业主会主动联系保险中介人员,由中介人员上门拉走伤者,送医救治,并主动垫付医疗费用。伤者伤愈出院后,所有单据被中介人员拿走找保险公司索赔。一般情况下伤者会配合办理银行卡、配合伤残评定。由于对保险知识的匮乏,伤者认为有人支付医疗费,还有一些误工补偿,就满足了。殊不知,像伤残赔偿金等赔偿大头,被中介人员悄悄拿走了。
天津静海问题,不是个例,看看保险公司雇主责任险、意外险承保条件中,所列举的限制投保地区,北京平谷密云、天津滨海静海、河北三河、廊坊、辽宁铁岭、山东禹城、河南信阳等,都存在以上列举的问题。一种可以轻易得逞的保险欺诈手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打击,是很容易传播和复制的。目前来看,各家保险公司大都是吃过一次亏之后,采取黑名单被动躲避的风控手段。能躲到何时,犹未可知。
真正让人心疼是的那些真实受伤出险的客户,要么拿不到应有的赔偿,要么买不到保险,不得不独立抗下普通人无法承受的风险重担。
写到此处,也只是揭开非车险欺诈的冰山一角,以静海举例,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问题。从前年开始,很多保险公司号召公司上下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但是却没有做好欺诈风险的应对准备,导致吃进来的业务,良莠不齐,个别险种赔付率高过200%。亡羊补牢虽然不晚,但是代价确实巨大的。还是希望有关部门领导能够重视这个问题,组织各部门联合执法,摒除这社会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