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部《啥是佩奇》的短片刷爆朋友圈,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的主角,居然成为中国迎接猪年春节热议的话题。紧跟着,各行各业都开始蹭“佩奇”的热点,我所在的保险行业也秀出一张图来,“佩奇”成了“配齐”,好像各行各业都需要把装备配齐。
为在保险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我要说句公道话:别跟佩奇蹭热点,保险一次配不齐。
1
“配齐”是个伪命题
如果你有某种爱好,比如:摄影、滑雪、音乐发烧友……,你回想一下自己“爱好”的过程,那些因为爱好置办的装备,是不是一次“配齐”的?
就拿摄影来说,民间有句自嘲的笑话:“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其实是说,关于摄影的设备,一直在置办,一有钱就置办,所以摄影人很“穷”,这个过程是说:不断的在买。
其实,“配齐”是个过程,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设备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升级换代,所以你才会不停的置办。这个所谓的一次性“配齐”,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儿,更何况是复杂的金融商品。
2
“配齐”是过程:先了解再购买
保险的购买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配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实保险并不能防范风险的发生,而是保护我们的钱,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少受损失,最初的功能是一种财务补偿机制。当然后期,保险还有法律功能、金融功能等特殊用途。
购买保险,先要对保险有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再购买,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的买,也不要轻易的听别人忽悠就买了。
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就是我们常见的车辆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针对我们财产的保险,当然,还有一些责任保险等其他门类,都是和财产有关。人身保险,就是和我们的身体风险有关的保险,也是大家最常见的保险,今天我们主要说人身保险。
人身保险是这样分类的:
拿到一款人身保险产品,我们首先看这款产品的名称是什么,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吉庆、说明性文字,比如:某某福、某某宝等,有些是保险计划的名称,一个保险计划内包含了几款保险产品。但这都不是产品名称的本质,核心要看产品类别,比如意外保险、疾病保险、医疗保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等。
人身保险产品的分类
这些不同的产品类别,代表不同的保障内容,知道这些,就不会问出“有了医疗保险,还需不需要买重疾保险”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根本就是两类保险,各自有不同的保险责任。
这么说可能不好理解,那我们按照人身保险的功能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保障型保险:包括意外、健康、寿险;第二类是理财型保险:包括年金险、两全险,还有万能、投连类等保险产品。我们需要最先购买的是保障类产品,也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
3
改变误区:先有再优,逐步“穿衣”
有人觉得保险产品的“回报率”不高,或者产品还不够完善,要等着保险产品完善了再购买,这也是个误区。在等待的过程中,既没有保障,也可能把本该用于保险的资金都花光了。
保险是个特殊的金融商品,就是用“强制储蓄”、“退保制约”、长期规划的方式,在帮助人们规划管理自己的资金,从而保证风险来临时,在财务上少受损失。保险产品也不可能一下“到位”,我们应该先有再优,先让自己有基础的保障,再让自己的保障不断优化,不断完善,这才是一个科学的方式。
有人说:没有保险就是财务裸体。如果把保险比作财务的服装,我们应该先有“内衣”(基础保障),再“保暖”(保额充分),再“美观”(产品完善),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次“配齐”。
4
年轻人:先保额后保费,逐步完善
作为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收入还不稳定,收入水平也一般,但是一般身体条件还都不错,没有大的健康问题。这个年纪,在配置保险产品时,应该本着“险保额、后保费”的原则。
我们最常见的保障产品有四种:意外险、医疗险、疾病险、定期寿险。年轻人在选购这四类产品时,要本着“四个优先”的原则:保额优先,杠杆率优先、短期产品、性价比优先。
所谓保额优先,是说在同样保费情况下,选保额更高的买。比如短期产品的价格比长期产品的低,保险期间固定的产品比终身的产品价格低。比如单次赔付的重疾险,同样保额比多次赔付的重疾险更便宜。
所谓杠杆率优先,就是同样的保额,花最少的钱。比如30年交费期的产品,每年的保费就要比10年交费期的少,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杠杆率。
所谓短期产品优先,是保险的保障周期短,这样的产品价格便宜、杠杆率高,因为年轻人大部分没有健康问题的话,健康续保不是问题,所以可以考虑买。
所谓性价比优先,是说在同样的产品情况下,暂时可以不考虑保险公司、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年轻人这种情况偏少,还是着重在性价比上,先选性价比好的产品。
除此之外,购买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意外险:短期综合意外就足够,不要买专项意外险,不要买长期意外险。
医疗险:百万医疗类产品就很好,身体健康、有社保、单位有团体医疗险的话,主要购买意外医疗险。
重疾险:资金不足且身体好的,可以买一年期重疾险,同样保费情况下,先让保额充足。保额一般不低于50万为好,最好能达到年收入的5倍以上。
定期寿险:也可以买一年期定期寿险,也可以短期定寿和定期定寿(保障到70或80岁)组合购买,保额最好能到达年收入的3-5倍左右。
以上建议针对刚入社会,收入不是很高、身体健康的、30岁前的年轻人提出。
5
家庭:先成人后儿童,逐步升级
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是最需要保险保障的。尤其是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差距很大的家庭,更需要优先考虑家庭支柱的全面保障。
不同于年轻人,家庭保障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长期产品为主:保险期间要从年轻时候的短期产品为主,逐步转化为长期产品为主,保额也需要根据收支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到更高。保额应为年收入的5倍以上。因为此时健康情况在不断下降,需要不用每年核保的长期保险啦。
搭配购买:在定期寿险、重大疾病等产品上,可以采用长期产品、短期产品、定期产品搭配购买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搭配购买的方式,一方面节约保费,一方面均衡投保风险,也有利于提高总保额。
逐步升级:成家后,一开始是置办家业的几年,资金消耗比较大,这个时候,可以像年轻人投保一样,购买些短期产品。随着家庭资金积累和收入不断增加,再购买一些长期的保险,调高保额。这需要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不要奢望一次到位。
6
中年人:先保障后理财,逐步安排
中年人要尽早安排好自己的保障,从疾病发生率和产品价格来看,40岁之前是投保的最佳年龄,45岁以后的产品价格已经很贵了,超过50岁大部分的产品价格都不是很划算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尽早的安排好自己的保险保障,不要等到年龄大了,风险高了,才想起来购买,尤其是身体出现小问题以后,会给投保造成很多麻烦。
这个阶段如果基础保障都比较全面了,可以考虑理财型的保险,一方面是安排自己的养老金,购买养老年金,一方面可以安排自己的资产传承,购买年金保险、终身寿险等产品。也可以在自己的理财配置中,增加配置长期稳健收益的保险产品。这些保险的安排都是逐步完成的,保险还是要保障为先,理财在后,不能本末倒置。
7
保险不用一次“配齐”,每五年需要做次调整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保险选择方式,也有保险不同的购买原则,根据客户自身财务、健康、家庭情况等方面的不同,有不同的保险配置方案满足不同的需求。所以保险的配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次“配齐”,而且需要专业的指导。
已经买的保险如果不够合理,也不要轻易退保,退保都会对投保人造成损失。可以用各家公司的保全规则来调整保单,比如降低保障额度,减额交清等权益,都是可以用于保单调整的,有些保单具有年金转换等功能,都是我们可以调整保单的方法,退保绝对是最后不得已的方法。
保险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有效减少财务损失的金融产品,保险并不骗人,骗人的往往是不专业的销售人员和客户片面的认知。希望我能传递正确的保险理念,有利于您购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