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手术室作为一个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及抢救的场所,其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还会对医护人员自身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院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予以有针对的防范措施,结果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1.1患者的风险因素
1.1.1术中低体温
1.1.2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常见的一种感染,占医院感染的10%。手术间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不规范及无菌物品的不合格均会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1.1.3手术的损伤
神经损伤和皮肤损伤是手术损伤的两大类型。神经损伤因受损神经的不同使得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肢体感染障碍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伤肢无力、疼痛、麻木及部分肌肉功能丧失或减弱。麻醉后臂丛神经损伤则多为牵拉伤。皮肤损伤则多因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束缚带过紧等因素而导致压疮的发生。
1.1.4异物留于患者体内
异物留于患者体内虽然在临床的发生率较小,但近年来仍有发生。医务人员因责任心不强及清点制度没充分落实等原因,使得异物易留于患者体内。尤其是在较小的肢体或体腔内手术,因清点为部分清点或选择性清点,使得异物易留于患者体内。
1.1.5患者灼伤、烧伤
电刀出现质量问题,皮肤消毒脱碘酒精未完全干燥,负极板未正确使用及患者气道支气管中存在大量氧气、肠道内存在大量氨气均会造成患者灼伤、烧伤。
1.1.6其他
医护人员因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使得患者用错药或输错血,接错患者或做错手术部位。医护人员因术中对取下的标本未予以妥善保管,使得标本弄混或丢失。
1.2医护人员的风险因素
1.2.1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因工作量大、需高度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使得其易出现躯体疲乏及疼痛等不适及易出现紧张、易怒、焦虑、心情低落等心理情绪,从而使得护士在身心方面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1.2.2身体操作受损
物理因素如X线透视、激光手术、电离辐射及锐利器械损伤,化学因素如消毒剂、化疗药物、电刀产生的废气及麻醉剂,生物因素如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羊水等均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传染源,上述因素均会造成护士人员出现不同的身体损伤。
1.3手术室意外事件的风险因素
2.1给患者保暖
2.2合理摆放
2.3严格查对制度
术前做好对病例与患者的核对,对手术通知单与病例的核对,对患者的姓名、性别、诊断、床号、科室、住院号、麻醉方式、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抗生素过敏情况等信息进行核查。对患者予以输血、给药时同时做好上述核对工作,避免输错血或用错药的情况发生。
2.4认真落实清点制度
手术室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清点制度,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及上台医生需在术前、关闭体腔和深部创口前、手术结束后及使用新医疗器械时做好共同清点工作。
2.5正确使用电刀
注意电刀的正确使用方法,尤其是电极板的正确使用。术中若暂停使用,需将电刀远离手术野。使用时切勿对电刀的大小进行调节,调节时需从小到大的调节,避免输出量的突然增加使得组织受损。
2.6护士状态的调节
合理安排工作节奏,保持健康心理,劳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利于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术前做好手术时长及难易度的评估,让医护人员在术前有个心理及生理的准备,如术前可少饮水,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保证充足睡眠。术中在拿取器械或传递器械时做好自身的防护。术后多参见娱乐活动,加强锻炼,增加自身免疫力,同时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
2.7手术室意外风险的预防
加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消防安全认识,若发生火灾可利用灭火器进行快速灭火。改善手术室的通风设备,完善手术室的管理,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检查,降低手术室火灾的风险因素。
总之,手术室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降低手术室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2]朱巧梅,杨会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2):69-70.
[3]王伟,韩丽,齐飞等.手术室护理风险探析及防范管理[C].//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0:91-94.
[4]陈莉莉.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方药学,2013,(8):151-151.
关键词:港口环境;风险评估;DEMATEL方法
1港口环境风险管理技术思路
2015.812天津港发生爆炸事故,再次引起了环境污染,同时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了重大损失。这次事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环境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警钟。港口环境风险的主要特点是危害性和不确定性[1]。中国目前的港口环境风险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估、港口环境风险综合分析以及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措施的制定[2]。
其中,港口环境风险综合分析是从整体出发,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港口环境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指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以及综合分析结论,利用可行的工程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过程[2-4]。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天津港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环境风险因素识别是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通过对天津港现状调研与历史风险事故统计分析[6],主要的环境风险因素识别见表1。
(1)首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如因素Ai对因素Aj
有直接影响,则影响程度定义为:“无影响”为0、“影响较弱”为1、“影响弱”为2、“影响强”为3、“影响很强”为5,然后构建各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矩阵X,见表2。
(2)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X,得矩阵Y。具体做法为:对X矩阵的各行求和,得出最大值,设为m,令Y=X/m。
(3)计算被影响度A、影响度B、中心度C和原因度R。
每个影响因素的被影响度A为综合影响矩阵Z中这个影响因素下的列和,表示该元素受其它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值。每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B为综合影响矩阵Z中这个影响因素下的行和,表示该元素对其他所有元素的综合影响值。每个影响因素的中心度C为综合影响矩阵Z中关于这个影响因素的行和与列和之和,表示该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性程度。每个影响因素的原因度R为综合影响矩阵Z中关于这个影响因素的行和与列和之差,表示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程度。若R为正,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大,称为原因因素;若R为负,则表示该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大,称为结果因素。
(4)绘制因素的原因-结果图,见图1。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天津港港口环境风险的原因因素(即原因度大于零),按原因度大小排列的前四位是:雷击、天气原因、误操作、设施老化。它们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发生的影响很大,需要制定有效的防范计划和管理措施。其中,对于不可控的雷击和天气原因,我们要做好预警和防范措施;而误操作和设施老化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控制。
(2)天津港港口环境风险的结果因素(原因度小于零),按大小排序前三位为:船舶故障、管道接口泄漏、罐体破裂。它们极易受到其它风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必须加以重视。
(3)按中心度大小排序前两位分别是:火灾和船舶故障,说明这两个因素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很大,需要重点管理。
3结束语
[1]胡二邦,姚仁太,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1).
[2]张利鸣,李树兵,等.环境风险分析在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航海,2006(2).
[3]王靖,田庆林.港口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模式初探[J].交通环保,2003(3).
[4]宋世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探讨[J].辽宁化工,2006(2).
关键词:脆弱性,地铁运营,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U231+.2
项目:201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JGB022)北京地铁脆弱性及应急管理研究
1.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城市规模发展极为迅速,居民出行难成为城市首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地铁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噪音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有效缓解了城市地面的交通压力,带动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繁荣。城市地铁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其承担灾害的风险也在加大,地铁运营系统抵御灾害与事故的脆弱性不断地暴露出来。城市地铁由于运营期间事故的频繁发生已经影响到公众对地铁安全保障的信任,也威胁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等[1]。地铁运输安全除有一般技术系统安全的普遍性问题外,其运输特点也决定了地铁人员集中、空间封闭狭小、事故具有点-线-网传播的特殊性。
2.1.脆弱性研究发展
2.2.地铁运营脆弱性定义
3.地铁运营脆弱性因素分析
4.脆弱性评价体系建立
地铁运营系统脆弱性在涵义上与工程系统脆弱性相似,是系统的风险程度、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的综合表征。根据对运营历史资料和专家问卷统计,可以总结地铁运营脆弱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隐藏性。脆弱性是地铁运营系统的一种固有属性,是由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所决定的,地铁运营系统正常工作状态是没有明显征兆的,隐藏在系统中。(2)动态性。脆弱性是随着地铁运营系统的运营阶段、内外部环境等因素时刻变化的,各阶段脆弱性的表现也不相同。(3)多样性。由于地铁运营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系统脆弱性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4)扩散性。由于地铁线网运营的特性,使得脆弱性的后果将按“点一线一网”的形式迅速连锁扩散,甚至导致整个地铁系统的瘫痪。
脆弱性评价方法基本分为:指标体系评价法、图层叠置法、模糊物元评价法、函数模型评价法、危险度分析等方法。在脆弱性形成机制还没有研究清楚的情况下,指标体系是目前脆弱性评估最常用的方法。脆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铁安全运营管理办法,综合地铁管理人员与专家的意见建议。从人-机-环三个方面均衡全面系统的建立评价体系。脆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地铁运营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价存在一定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包括了预评价、验收和生产评价的各环节,并且从人-机-环-管四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性评价,但是评价指标多侧重于管理工作,多为针对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管理措施的考量。风险评价则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主要侧重于对于风险本身的评价并不存在脆弱性当中涉及的适应性。
结合地铁运营脆弱性的特点,在找出地铁运营脆弱性因素的基础上,以对参与到运营的人-机-环做出客观综合的脆弱性评价为目的,分为三个维度建立脆弱性的评价体系。根据地铁运营事故统计、《安全运营管理办法》以及针对专家的问卷统计结果,建立如下的脆弱性评价体系。见图2
5.结语
(1)结合脆弱性发展与地铁运营特点,进行地铁运营脆弱性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给出脆弱性评价中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与计算方法。
(2)通过客观史料与专家主管打分问卷统计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脆弱性因素,从而建立合理完善的脆弱性评价体系。
(3)建立人-机-环三维度评价体系,避免了管理方面与其他方面各项指标的耦合关系。
(4)在后续的研究中讲根据脆弱性评价体系进行实例分析,并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或多级可拓等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地铁运营在管理上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宋守信.城市运行中的自反性危机与反身性思考[J].现代职业安全,2012,01:38-39.
[2]TimmermanP.Vulnerability,ResilienceandtheCollapseofSociety:AReviewofModelsandPossibleClimaticApplications[A].EnvironmentalMonograph[C].Toronto:InstituteforEnvironmentalStudies,Canada,1981
[3]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2):18-25
[4]AdgerWN.Vulnerability.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06(16)3:268-281
关键词:危险因素辨识与分析控制措施
一、装置概况
本装置属于甲类生产装置,主要危险介质为甲类(催化干气)可燃气体。装置西面为硫磺装置,东面为6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北面为乙苯储运罐区,南面35米处为厂区围墙。装置南北长为147米,东西宽为71米,本装置占地面积10437m2。
1.物料危险特性
干气制乙苯利用干气中的乙烯和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进行气相烃化、液相反烃化反应制取乙苯。工艺中有高温、低温、高压、伴随生产过程的干气和苯属甲类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并伴有有毒有害特性。
2.工艺流程简介
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3.原料预处理部分
采用水洗工艺将脱硫干气含有MDEA脱除,将MDEA浓度降至1ppm以下,防止烃化催化剂中毒,降低反应活性。
4.反应部分
在一定温度及催化剂作用下,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乙烯迅速与苯发生烷基化反应,生成乙苯。
5.吸收部分
将反应产物其中重组分吸收下来。尾气从吸收塔塔顶排出,一部分作装置内燃料,剩余进管网,吸收塔塔底物料作为反烃化料进反烃化反应器。
6.精馏部分
将含有多组分的液相物料进行分离,一部分做为产品经换热冷却后送入乙苯产品罐;另一部分做为副产品(丙苯、高沸物)间歇送出装置。
7.再生部分
利用氮气与净化风按比例经氮压机加压,经与烟气换热后,再经炉子升温,从反应器顶部进入反应器床层,自上而下烧焦,使催化剂活化、再生。
二、乙苯装置主要危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1.工艺、设备设施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
干气制乙苯装置在连续性生产过程中,干气、苯、烃化液等均为易燃易爆介质。物料的反应、分离、升压、升温,输送以及储运等工艺状态以及设备设施的状况构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基础条件。
2.电气、仪表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
2.1电气、仪表火花
电气设备接地设施失效,线路绝缘损坏,短路,接点接触不良,设备和线路、照明不符合防爆要求等原因引起电打火;电动仪表可能因能量积聚产生并泄放火花。
2.2自动仪表及联锁保护失效
调节仪表出现故障或表信号出现错误显示或产生误动作;DCS自控系统及自动联锁保护系统功能出现故障,可造成工艺参数指示失真,可能导致超压、超温、操作失控、物料溢出等后果,进而引发火灾爆炸。
2.3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器失灵
装置及储运罐区各部位的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器失灵,可能导致泄漏的可燃介质聚集,不易发现,延误可燃、有毒介质泄漏事故的处理时机,导致火灾爆炸和人员中毒事故。
3.现场管理及其他因素
3.1现场作业管理
3.1.1以下违章作业行为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人员中毒事故:
人员违规操作,倒错流程;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区私用明火,使用非防爆工具。
3.1.2检修作业不执行检修规程,安全措施不力,系统吹扫不净。
3.2静电
系统管路、设备中物料流速过大,尤其在易燃易爆介质泄漏时,可产生高速气流,导致产生物流静电;进装置人员因着装不符合防静电要求可产生人体静电,静电集聚产生放电火花,构成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点燃源。
3.3硫化亚铁自燃
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装置的容器内壁可能形成硫化亚铁垢层,当在装置开停工过程中,使用蒸汽吹扫或其他原因造成升温条件时,有可能发生硫化亚铁自燃火灾。
4.机械伤害
乙苯装置大型设备具有转速较高、结构较复杂等特点,转动设备调试、检修有一定难度,易发生机械故障,存在着发生机械伤人,设备损坏、停工停产事故的危险。
5.高处坠落
装置各构架平台及塔器高度在10m以上,其中苯塔塔、乙苯塔高70m,人员在操作、巡检、检修作业中,有发生滑跌、坠落的危险。
6.灼烫及冻伤
高温灼烫
装置加热炉、反应器、塔底泵、再生气换热器等设备的操作温度在220~500℃,在设备及附属管道出现损坏,保温层破损以及操作不当时,人员有高温介质喷出烫伤和高温接触灼伤的危险。
7.其他危害
7.1防雷、防静电接地
装置设备和建(构)筑物的防雷、防静电接地设备的设置和配备不合格,致使发生雷击和静电放电,可能导致设备设施损坏和火灾爆炸事故。
7.2防冻防凝
装置生产系统伴热冬季因气温低,易造成设备或管路冻堵冻裂,可能造成设备设施损坏、停工停产,若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窒息中毒等其它事故。
7.3公用工程
装置因供配系统发生意外停电、停水、停气、停风等,会导致停工停产,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设备、设施及部件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爆炸、窒息中毒等其他事故。
三、危险因素控制
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可以针对所找出的各种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1.工艺防范措施
1.1装置采用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和合理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具有高度自动化、连续化、密闭化,使危险物料在操作条件下处于密闭的设备和管道中,不易泄漏;
1.2装置可能引起超压的设备和系统均设置安全阀和连锁自保系统,超压时,密闭排放至火炬系统,以保证事故状态下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1.3装置大型机动设备都选用安全防暴型,其他机泵选用隔爆型;
1.4根据装置工艺和加工方案,确定出优化的工艺参数;
1.5制定出满负荷处理量和低负荷处理量的运行工艺安全管理措施;
1.6加强对高温高压、有反应发生的工艺部位参数的监控,保证安全生产;
1.7定期校验安全附件和试验安全连锁装置的灵敏度。
2.强化设备管理
加大设备安全运行检查的工作力度,重点检查设备完好运行和检修情况,以及大机组,关键设备的监护、特护情况,确保设备的运行、使用,必须安全可靠。
3.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车间管理人员每天进行一次现场安全检查;每周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分厂每月一次安全联合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整改,并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查找隐患,以消除不安全因素。
4.规范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六大禁令”和“作业和操作要受控”安全规定;认真推行集团公司的16项管理规定。认真执行工艺操作规程,遵守工艺纪律,做到平稳生产。
5.加强安全教育
定期的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和各项安全演练活动。组织员工学习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使广大员工通过安全活动的学习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是一切事物的前提,督促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各项安全知识,提高全员的安全防护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6.正确劳保着装
进入化工设备内部作业时,在易燃、易爆的设备内或生产区,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止起静电火花或有腐蚀性物质接触皮肤。劳保鞋要采用抗静电和防砸专用鞋。
加强与周围临近装置的协调、联系,对周围装置,特别是催化装置所作的可能影响到本装置的调整及早了解,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以保证装置平稳,避免作紧急处理时对安全、设备及平稳生产造成危害。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威胁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依赖程度日益增强,采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去识别安全风险,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应用。信息系统主要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和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的安全”从狭义的字面上来讲就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考虑,还包括整个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使用过程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如下5个特征:
4、可控性:即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过程能够被有效地合法控制。
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而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就能够为此复杂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考虑问题的立足点,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量化,同时,也为能通过其他方法如人工智能网络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基础,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大类:
1、自然界因素,如地震、火灾、风灾、水灾、雷电等;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如暴力、战争、盗窃等;
3、网络硬件的因素,如机房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受电力、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等影响;
4、软件的因素,包括机房设备的管理软件、机房服务器与用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服务器的数据库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工具软件等;
5、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因素,如操作失误、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拒绝服务、骗取口令、木马攻击等;
三、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系统涉及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在政务和商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安全问题不单是一个局部性和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安全问题。据统计,某省会城市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有10%的单位出现过信息系统不稳定运行情况;有30%的单位出现过来自网络、非法入侵等方面的攻击;出现过信息安全问题的单位比例高达86%!缺少信息安全建设专项资金,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缺乏,应急响应体系和信息安全测评机构尚未组建,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部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与其信息化水平呈现正比,即信息化水平越高,对风险评估越重视。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各部门重视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全事件驱动”,即“不出事不重视”,真正做到“未雨绸缪”的少之又少。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体系还未健全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尚待成熟。有的部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还停留在传达一下文件、出具一个报告、安排一场测试,由于评估单位在评估资质、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和统一,甚至出现对同一个信息系统,不同评估单位得出不同评估结论的案例。
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解决措施
1、确诊风险,对症下药
信息系统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被感知和认识从而进行科学管理的。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是什么、有多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减少、化解和规避风险?就像人的躯体有健康和疾病,设备状况有正常和故障,粮食质量有营养和变质,如何确认信息系统的状态和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面临的威胁,就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2、夯实安全根基,巩固信息大厦
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存在安全问题,好比高楼大厦建在流沙之上,地基不固,楼建的越高倒塌的风险就越大。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这座高楼大厦的安全根基,它可以帮助信息系统管理者了解潜在威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规划建设,让信息系统安全“赢在起跑线上”。风险评估还可以为信息系统建设者节省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投资,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效果。
3、寻求适度安全和建设成本的最佳平衡点
安全是相对的,成本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系统建设要达到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不能脱离实际地追求“零风险”和绝对安全。风险评估为管理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让我们认清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决定哪些风险必须规避,哪些风险可以容忍,以便在潜在风险损失与建设管理成本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力求达到预期效益的最大化。
4、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重视预警防范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风险评估是信息化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目前我们的信息化在某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还受制于人。“他山之石”可为我所用,亦须知其锋芒与瑕疵,加强预警防范与借鉴先进技术同样重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在今天高速的信息化环境中,信息的安全性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主要安全风险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所以要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