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这座衙署里的廉政文化,很精彩!
扫码阅读手机版
长城内外,燕山太行,风景如画
家乡的美景近在身边
疫情过后
让久“宅”的我们走出家门
放飞心情、拥抱自然
“爱家乡,游河北,发现身边的美”
大家好
这里是“名牌导游带您游河北”系列节目
一起探寻河北美景,讲述河北故事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这句话总结直隶总督署
可以说是最恰当的了
清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同直隶总督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历史内涵及其丰富
今天我们跟随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的讲解员李思雨
听听直隶总督署里直隶总督孙嘉淦的廉政故事
名牌导游李思雨
(点击收听音频《衙署里的廉政故事》)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位于保定市中心地带,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也是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虽然历经沧桑变化,但依然保留着清朝雍正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色,是封建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从清雍正时期1724年,正式设立直隶总督,至清朝灭亡,历经八帝187年,共设总督74人99任次,其中有家喻户晓的刘墉、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也有人们熟悉的李卫、李绂、孙嘉淦,还有虽不为人们熟悉但为官清廉政绩显著的唐执玉、方观承等等。直隶总督一直在这里坐镇,为清朝八督之首。
在清代,能够担任直隶总督的人都是朝中重臣,他们或发展农业、或兴修水利、或创办洋务,在清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盛世诤臣——孙嘉淦许多参观过直隶总督署的游客,都对衙署内一块刻着“居官八要”的牌匾印象深刻。总结出这“居官八要”的直隶总督是有“操守廉洁、向有端方之名”的盛世诤臣孙嘉淦,他任职期间,敢于一次次纳谏,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以“直言匡主、清廉自持”闻名于世。
孙嘉淦早年家境贫寒,贫苦的出身和坎坷的际遇造就了孙嘉淦刚直的个性。雍正十二年,孙嘉淦署理河东盐政时,他以私盐质量低劣,危害健康,上疏皇帝严禁贩运、买卖,并建议设立专司稽查,遵守条例收缴盐税,务求根除杜绝。这些加强管理的措施对于食盐生产和流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清代,负责盐政、盐运事物都被看作是一项肥差,但孙嘉淦在任内却上疏皇帝请求将盐政养廉银由一万三千两降为八千两,盐运养廉银由一万两减为六千两。同时他也了解到盐池的官兵每人每月饷银只有五钱,连伙食费开支都不够用,于是又上疏请奏,获准给每人每月增加饷银五钱,深得官兵的拥戴。
雍正帝对大臣们说:“孙嘉淦太憨,然不爱钱。”
《三习一弊疏》与《居官八约》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乾隆皇帝登基,召孙嘉淦来京,升他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专管监察。孙嘉淦这次又给乾隆皇帝上疏了专门议论君主的《三习一弊疏》,直言告诫皇帝:“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他还进一步指出,天下治乱之源在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而其根则在于君主能“不自是”。雍、乾两世文字狱迭兴,很多人因此受到牵连,所以士大夫多谨言慎行。而唯独孙嘉淦能不顾个人安危进退,一再直言进谏,博得朝野敬重,他的这篇《三习一弊疏》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
孙嘉淦晚年还曾写过《居官八约》,广为流传。现在直隶总督署的二堂院,就悬挂着《居官八约》匾,上面写着:“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居官八约》虽然内容不长,仅有短短的42个字,却概括了事君共人、避争藏功、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等内容,是孙嘉淦对自己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直隶总督孙嘉淦为官四十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一生正直清廉,敢于直言争辩,因此,也常受到小人奸臣的排挤,但他无论居住乡间,还是任职朝中,都能至诚待人,始终保持忠言直谏的品质,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名清官。
历任直隶总督中还有许多清官廉吏,他们的廉政事迹和思想更成为了古代廉政文化的瑰宝。以古为鉴,塑造官德,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传承。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对直隶总督署里的廉政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那不如亲自到保定直隶总督署,一起探秘清代的衙署文化!
河北日报客户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冀网文【2021】18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