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通过大数据舆情系统对主要媒体曝光的失信案例进行监测,共收录归集有关媒体传播量较高的失信案例204件。从失信主体来看,失信主体为企业的有161件,占比78.92%;失信主体为自然人的有35件,占比17.16%;失信主体为社会组织、政府及事业单位的有8件,占比3.92%(见图1)。
(二)失信行为类型分布
图24月媒体曝光失信案例涉失信行为分布情况
(三)失信主体地域分布
从收录案例所涉事件主体的地域来看,4月失信案例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河南等地区,以上五个地区合计占比达57.07%(见图3)。
图34月媒体曝光失信案例所涉主体地域分布情况
二、重点失信风险提示——电信网络诈骗
(一)本月媒体披露涉电信网络诈骗失信典型案例
案例一:深圳龙岗警方打掉一涉医网络诈骗犯罪团伙
日前,深圳龙岗警方成功打掉一支涉医网络诈骗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30名。初步核查诈骗涉案金额逾千万元。
据警方和媒体披露的消息,涉事公司深圳市山水医疗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公司”)是一个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的“网络医托”窝点,其作案手法与3年前导致魏则西死亡的事件如出一辙。山水公司首先通过对精神类疾病常见搜索关键词进行竞价,获取在百度搜索结果的推荐位置,再通过虚假包装治疗技术、医生的专家身份,将自己伪造的“三甲”医院排在搜索结果前两位。当患者点击网站链接后,假扮专家通过“免费咨询”,利用“话术”引导患者到自己旗下的医院、外包科室中就医。然后在治疗过程中捏造、夸大病症,收取高昂的检查、治疗费用,使用假药、高价药等,谋取高额的不当钱财。
山水公司线上所谓的“医生”,实际上是一群中专以下学历的员工冒充。每成功诱骗一个患者到旗下医院就诊,员工能拿到100元,同时还按每名病患的治疗费的1%获取提成。
(二)电信网络诈骗失信行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活动不断演化和升级,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三)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主体特征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群逐渐呈现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的特征:
一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易成为网络刷单、兼职类诈骗侵害对象。这部分群体虽然具备一定网络知识,但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容易被各类诱惑性的虚假信息迷惑双眼。
二是公司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易成为冒充熟人、领导类型的诈骗侵害对象。一些受害公司由于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转账前未经必要审核程序,通过网络聊天软件办公,容易被骗子乘虚而入,导致公司资金被骗。
四是个体户。此类人群较易成为网络贷款的侵害对象。试着从网络上贷款用于资金周转,被网上所说“无抵押”“免利息”等诱人字眼吸引,从而被骗。
(四)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手法摘编
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提示信息和媒体报道,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花样不断翻新,场景多变。重点提醒公众警惕以下常见诈骗手法。
话术:“在么?最近出了点事儿,急需用钱,给哥们儿借点”
手法2.冒充公司老总诈骗
话术:“小王啊,有个工程需要打款,你赶紧转到622xxxx”
话术:“亲,正品海外代购,假一赔十,我家肯定是全网最低价”
话术:“求扩散。大宝,男,5岁,身高110cm……”
话术:“点赞有奖!轻轻动一下手指,就有机会得大奖哦”
犯罪分子盗取商家公众账号后,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的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为真,遂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刷信誉,后发现上当受骗。
手法7.虚构色情服务诈骗。
话术:“必须先转账,再提供服务,我们也不容易!”
手法8.虚构亲朋好友事故诈骗。
话术:“您好,您的父亲在xx路出了意外,需要钱处理交通事故,请马上转账到xx”
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属或朋友遭遇车祸,需要紧急处理交通事故为由,要求对方立即转账。当事人因情况紧急便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指定账户。
手法9.电子邮件中奖诈骗。
话术:“兑奖需要一些手续费,我们也得按程序办事!”
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即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
手法10.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
话术:“我们是大企业,是模范纳税单位,您兑奖得先交个税才行。”
犯罪分子冒充三星、索尼、海尔等知名企业名义,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通过信件邮寄或雇人投递发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手法11.娱乐节目中奖诈骗。
话术:“您好,恭喜您获得《中国好嗓子》第五季幸运观众,点开链接,看领奖方式!”
犯罪分子以“我要上春晚”“非常6+1”“中国好声音”等热播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话术:“您好,我们是xx中级人民法院,我们查到您涉嫌洗钱,请.......”
手法13.冒充房东短信诈骗。
话术:“小王啊,我最近办了张新的银行卡,以后房租你就打到这张卡上,麻烦了!”
犯罪分子冒充房东群发短信,称房东银行卡已换,要求将租金打入其他指定账户内,部分租客信以为真将租金转到犯罪分子卡上。
手法14.虚构绑架诈骗。
话术:“您儿子现在在我手上,赶紧打10万到账上,要敢报警就等着收尸吧!”
犯罪分子虚构事主亲友被绑架,如要解救人质需立即打款到指定账户并不能报警,否则撕票。当事人往往因情况紧急,不知所措,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账户。
手法15.虚构亲属手术诈骗。
话术:“您父亲今天在街上摔倒,我将他送到医院,需要住院费,急!赶紧转。”
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子女或老人突发急病需紧急手术为由,要求事主转账方可治疗。遇此情况,受害人往往心急如焚,按照嫌疑人指示转款。
话术:“您好!你的手机余额不足,为了不影响您的正常使用,请转款到xx缴费”
手法17.电视欠费诈骗。
话术:“您在外地开办的有线电视欠费,请于今天内缴纳!”
手法18.退款诈骗。
话术:“您在本网站购买的刘冰冰同款长裙缺货,请留下卡号等信息,为您退款”
手法19.购物退税诈骗。
犯罪分子事先获取到事主购买房产、汽车等信息后,以税收政策调整,可办理退税为由,诱骗事主到ATM机上实施转账操作,将卡内存款转入骗子指定账户。
手法20.网络购物诈骗。
话术:“不好意思,由于系统故障,需要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手法21.低价购物诈骗。
话术:“海外代购二手电脑,九成新,三折低价,手慢无”
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的物品等转让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即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手法22.办理信用卡诈骗。
话术:“xx行全球通,多币种信用卡,快捷安全!”
手法23.刷卡消费诈骗。
话术:“您好!您的个人信息已泄露,需将资金转到安全账户”
犯罪分子群发短信,以事主银行卡消费,可能个人泄露信息为由,冒充银联中心或公安民警连环设套,要求将银行卡中的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或套取银行账号、密码从而实施犯罪。
手法24.包裹藏毒诈骗。
话术:“中国海关查到你的包裹藏有毒品,请转账到xx并配合调查”
犯罪分子以事主包裹内被查出毒品为由,称其涉嫌洗钱犯罪,要求事主将钱转到国家安全账户以便公正调查,从而实施诈骗。
手法25.快递签收诈骗。
话术:“喂,我是宇宙风快递的啊,您的包裹查不到具体地址,麻烦您再发一下”
手法26.医保、社保诈骗。
话术:“您好,我是人社局的,您的社保卡有问题,麻烦提供点信息”
犯罪分子冒充社保、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医保、社保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钱、制贩毒等犯罪,之后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便于核查为由,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实施诈骗。
手法27.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
话术:“请问是xx同学家长吗?您申请的补助已经到账,需要您提供下银行卡号”
手法28.引诱汇款诈骗。
话术:“您好,请汇款到xx行,账号xxxx”
犯罪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要求对方向某个银行帐户汇入存款,由于事主正准备汇款,因此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往往未经仔细核实,即把钱款打入骗子账户。
手法29.贷款诈骗。
话术:“兄弟,缺钱么,利息低,到账快.....”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以无抵押、无需担保、低利率为诱饵。利用受害人急需用钱的心理,一旦事主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利息、缴纳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反复要求受害者汇款,待诱骗成功后,便失去联系。
手法30.收藏诈骗。
话术:“张大千敦煌画未面世作品,私人收藏,举世无双”
犯罪分子冒充各类收藏协会的名义,印制邀请函邮寄各地,称将举办拍卖会并留下联络方式。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则以预先交纳评估费、保证金、场地费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帐户。
手法31.机票改签诈骗。
话术:“由于天气原因,您的航班已取消,需要改签或退票请点击以下链接”
犯罪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取消、提供退票、改签服务”为由,诱骗购票人员多次进行汇款操作,实施连环诈骗。
手法32.重金求子诈骗。
话术:“因为身体状况,结婚十年没有孩子,望各位伸出援手,必有重谢!”
犯罪分子谎称愿意出重金求子,引诱受害人上当,之后以诚意金、检查费等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手法33.PS图片实施诈骗。
话术:“这是你在外面和别人开房的照片,不想你老婆知道,最好尽快打钱过来!”
犯罪分子收集公职人员照片,使用电脑合成淫秽图片,并附上收款卡号邮寄给受害人,勒索钱财。
手法34.“猜猜我是谁”诈骗。
话术:“猜猜我是谁,猜中有奖哦”
手法35.冒充黑社会敲诈类诈骗。
话术:“我是xx派来杀你的,不想死的话,打点钱过来”
手法36.提供考题诈骗。
话术:“2019年小升初考题,只要100元,麻麻再也不用担心我上不了重点中学啦”
手法37.高薪招聘诈骗。
话术:“100强offer随你挑,只要1000元保证金,到账马上有工作”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手法38.复制手机卡诈骗。
犯罪分子群发信息,称可复制手机卡,监听手机通话信息,不少群众因个人需求主动联系嫌疑人,继而被对方以购买复制卡、预付款等名义骗走钱财。
手法39.钓鱼网站诈骗。
犯罪分子以银行网银升级为由,要求事主登陆假冒银行的钓鱼网站,进而获取事主银行账户、网银密码及手机交易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手法40.解除分期付款诈骗。
话术:“抱歉!银行系统发生故障,我行将一次性付款改为分期付款,请按语音提示操作”
犯罪分子通过专门渠道购买购物网站的买家信息,再冒充购物网站的工作人员,声称“由于银行系统错误原因,买家一次性付款变成了分期付款,每个月都得支付相同费用”,之后再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骗受害人到ATM机前办理解除分期付款手续,实则实施资金转账。
手法41.订票诈骗。
话术:“最快的订票信息,最低的价格,春运我要第一个到家”
手法42.ATM机告示诈骗。
话术:“机器故障,请拨打服务热线955xx”
犯罪分子预先堵塞ATM机出卡口,并在ATM机上粘贴虚假服务热线告示,诱使银行卡用户在卡“被吞”后与其联系,套取密码,待用户离开后到ATM机取出银行卡,盗取用户卡内现金。
手法43.伪基站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广大群众发送网银升级、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的虚假链接,一旦受害人点击后便在其手机上植入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
手法44.金融交易诈骗。
话术:“您购买的中国xx集团,代码xx股票,将于.......”
手法45.兑换积分诈骗。
话术:“积分换手机,史上最划算的积分兑换活动,点开链接,了解详情”
手法46.二维码诈骗。
话术:“扫描下方二维码。即成为xx网站会员,享5折优惠”
犯罪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手法47.网络刷单。
(五)主要防范措施
案例一:“种草笔记”灰色产业链曝光小红书套路连连
案例二:晟勋艾灸液“包治百病”被质疑虚假宣传
一是假冒性虚假。包括伪造产品及服务,骗取邮购预订、现场购买或中介服务费用;假冒他人名义、商誉和形象等,以消费者、患者现身说法等形式,用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经历证明商品或服务的效果;未获得专利证书的商品谎称已取得专利证书,以各种荣誉欺骗;使用虚构或不具法律效力的资料、统计数据、调查结果、检测报告等宣传产品及服务等。
(四)存在高风险的产品及其防范措施摘编
二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选购保健食品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等经营单位购买,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
四是发现问题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消费者对所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有质疑,或发现有虚假宣传食品和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一是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和咨询。合法药品及医疗器械的许可和备案信息,公众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地方药品监管部门官网上进行查询,也可到正规医院向医生咨询。公众特别要注意药品及医疗器械的宣传内容是否与其许可和备案信息一致。
三是注意医疗用品及药品名称。被通报虚假宣传的医疗用品及药品,名字往往存在共性:如特意在名称中标注“高大上”的药材或治疗方法(如虫草、远红外等);突出知名概念来做担保(如同仁堂、宫廷等);或是打出“少数民族”的旗号(如蒙药、藏药、苗药等)。
五是小心“免费项目”。一些街边店面分发的宣传单上写着免费体检、免费按摩、免费洗脚等,实为利用人们占便宜的心态通过免费试用招数招揽患者,最终把价格不菲的床垫、按摩椅、洗脚盆卖出去。其中有大量产品并没有医疗器械批文,也没有任何疗效证据,却声称能治疗很多疑难杂症。
四、失信风险预警
(一)高考期间诈骗行为风险预警提示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根据媒体报道,每年围绕着高考,都会发生一系列诈骗案件。从备战高考到考生填报志愿,整个高考期间都是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高发期。近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的综合整治,高考诈骗案件已有所减少,但仍有少数不法分子伺机针对高考考生和家长实施诈骗活动。
1、失信风险预警
(1)考试阶段常见诈骗手法
三是伪造虚假查分网址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姓名、考号、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诈骗。
(2)以招生录取为名的常见诈骗手法
一是以“帮助录取”为借口,招摇撞骗。首先是“内部指标”招生诈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或家长不了解国家特定计划招生政策的情况,宣传“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有政策空间,可以想办法、找关系,承诺只要肯花钱就可以搞到“内部指标”,保证录取,欺骗考生和家长,收取“活动”“打点”费用。其次是低分“跳档录取”诈骗。一些骗子自称有办法让不够一本线的考生录取到一本院校,或不到本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三是混淆高校办学形式,名不副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当前高校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情况,故意混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的区别,把考生介绍到院校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其他办学形式学习,从中敛财。从以往的情况看,受骗的学生大多是被送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成人高等教育辅导班等进行学习,最后学生拿到的多数都是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或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证书,而不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四是在线学历查询造假,滥竽充数。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大中专院校学历文凭证书上的证书编号,依靠在部分学历查询网站或其所谓的官方网站上实现文凭证书验证,因此在“虚假大学”的网站一般都设置有“学历查询”“证书查询”“信息查询”等栏目入口。以此来增加其可信度,取得受害人的信任。
五是以“免试入学”噱头宣传,弄虚作假。针对一些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本科录取线的考生,不法分子会以“免试入学”为噱头,吸引考生和家长注意,让考生和家长以为,只要交纳一笔钱,考生就可以与其他正常被录取的考生一样,享受同样的入学待遇。通过此种渠道从考生和家长处诈骗钱财。
2、防范措施提示
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提示信息和媒体报道,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做好以下“五个切勿”。
三是切勿听信提前录取谣言。高考录取由省级招生办统一进行,不可能存在操作“特殊考生”“提前录取”“绕道录取”等行为,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严格限定了考生能否被录取,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可能在考生没达到分数线要求的情况下“破格”录取。此外,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的官方网站,网站域名后缀大多为“edu.cn”,请考生和家长仔细分辨,切勿听信提前录取的谣言。
3、监管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五花八门,针对上述诈骗手段,建议有关部门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二是强化监督管控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各运营商、网络平台的合作,加强对群发短信的监管,一旦发现内容涉及高考真题、答案的要及时拦截并形成黑名单,避免不法分子故技重施。
(二)汽车金融消费服务风险预警提示
通过对近日曝光的“西安奔驰漏油事件”及以往媒体曝光的汽车消费领域失信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醒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需重点防范“五大套路”:
一是强制收取附加费用。在消费者申请汽车贷款时,一些汽车销售商以协助办理按揭手续为由,通过口头约定、特别合同条款约定等形式向消费者强制收取按揭管理费、评审费、服务费等费用,即使消费者自行向银行申请贷款仍需交纳这笔费用。有的汽车销售商为了吸引消费者按揭购车,故意下浮车价,宣称按揭购车比全款购车更优惠,达到变相收取管理费或服务费的目的。
二是强行捆绑保险。在消费者贷款购车时,大量汽车销售商以保险公司、银行要求为由,让消费者必须在4S店指定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机构购买贷款合同中指定的保险项目,获取保险公司返回的保险手续费或佣金。这一做法已经成为汽车销售行业的“潜规则”。一些汽车销售商要求全款购车消费者在店内购买商业险,有的甚至以特别合同条款约定等形式向消费者收取保证金,消费者只有按照销售商的要求购买保险才能拿回保险金。
三是强制搭售商品。一些汽车销售商故意在车辆价格上作出让步,同时抓住消费者对车辆进行装饰的需求,要求消费者必须购买其提供的其他附加商品或服务,以谋取更多利润。特别是对于紧俏车型,汽车销售商往往利用消费者急于提车的心理,要求消费者加价提车或购买其提供的高价车辆装饰商品,否则延迟数月后提车。
为防范类似“西安奔驰漏油事件”发生,使广大消费者明明白白购车,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提示信息,提醒各位“准车主”们在购车时,要牢记以下“六个细节”:
一是仔细验收再签字。消费者购车时,先检查车辆是否有合格证,如果没有合格证,一定要查明原因,实际上有些销售商将车辆合格证抵押给银行贷款,建议消费者拒提没有合格证的车辆。其次,认真仔细按照所购车型的配置逐项进行验收,验收有问题的拒绝签字,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责任分担不清问题。
二是保留购车凭证。消费者应当妥善保管购车时的合同、发票等凭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取得联系。
三是慎重改装。经营者对消费者因擅自改装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责任,因此,消费者改装汽车应慎重,即便是改装加装也最好是在提车前和经销商约定好,由经销商负责给改加装。
四是选购汽车配件不马虎。选购汽车配件时,消费者应要求经销商在清单或发票上注明所购配件的生产厂家,并要求经销商提供相应的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售后服务规定等。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修改、完善产品质量法、汽车三包等规定。提升产品质量担保立法层级,明确违法追究责任到人,强化对消费者的保护,防止经营者逃避自身应尽义务和责任,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是建议探索建立汽车消费领域信用公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作用,公开披露故意拖延、无理拒绝以及其他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等失信行为,强化对汽车消费领域失信主体的信用约束,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