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行业快速发展源自居民财富增长与政策红利,行业发展经历了六年巨变,地貌被“重塑”。2011年-2016年,总资产从5.98万亿元增长到15.12万亿,年均增速为20.37%,2017年Q1达到16.18万亿,同比增速为16.83%,增速下滑近11%;净资产从2011年的5566亿元增加到2016年1.73万亿元,2017Q1达到1.72万亿,同比增速为6.90%,增速下滑近5%。
虽然行业发展受益于政策因素,但中等收入群体崛起与人口老龄化却是内生因素,是保险消费需求持续爆发的内生动力源。2000-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从6280.00元增长到33616.00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1.05%;城镇居民人均年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从4998元到23079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0.03%。而2003-2016年的保费收入年均增速17.32%,远高于前两者的增速。我们认为,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逐渐崛起,作为兼具消费保障与金融属性功能的保险产品将会逐渐成为消费性替代品。
除新华保险外,2017Q1其余三家上市险企的保费收入较2016年增速上涨明显。中国平安以35.79%增速领跑,新华保险主要是因为公司银保渠道趸交保费调整导致该渠道保费大幅下降所致,彰显公司的转型力度与决心。营收方面,2016年除新华保险同比下滑-7.75%,其余三家均同比正增长,其中中国平安以14.91%增速居首位,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分别为8.01%、7.51%;2017Q1除新华保险以-19.31%进一步下滑外,其余险企均实现好转。2016年除中国平安实现15.11%增长外,其余三家均同比负增长;2017Q1,中国平安以11.37%增速继续保持正增长,中国人寿以17.10%告别2016年以来负增长,太保、新华同比继续下滑。在ROE方面,中国平安延续高位,2016年以16.27%居首位,其他上市险企有所下滑。
过去受益行业发展政策红利,中小险企高速增长,但随着强监管与回归保险主业,我们认为中小险企野蛮生长时代结束。从保费收入数据看,2017Q1中小险企保费收入9941.65亿元,同比增速为38.44%,下滑19.32%;下滑主要归因于中小险企寿险保费的下滑,2017Q1增速为45.86%,增速同比下滑近46%,而财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15.98%,增速加快近14%。我们认为中小险企寿险保费收入下滑主要是以前海人寿、安邦人寿等险企为代表的激进型险企的保费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造成的,主要体现为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累计值的下滑。在净利润方面,2015年中小险企净利润同比增速为43.53%,2016年同比增速呈现直线式下滑,同比增速为-30.49%。
我国保险业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内保险相比国际平均水平存在翻番空间。2003年我国保费深度为301.19元/人/每年,约合36.39美元,2016年为2258.00元/人/每年,约合339.94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8.75%。但仍低于2015年亚洲及全球均值水平,更低于国际发达地区,如低于北美、西欧、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保险深度方面,2003年为2.84%,2016年为4.16%,年均增速为2.98%,但仍低于2015年全球、亚洲均值水平,与北美、西欧及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差距更大,存在提升空间较大。
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4)及《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保费密度与深度目标分别为3500元及5%左右。
以目标值测算,在未来四年内的年均复合增速需达到11.58%,我们认为按以往的年均增速是可达到的。同时,在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强调“保险姓保”的强监管周期下,我们认为未来长期性、保障型保单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成为重要的金融消费品,为提升死差与费差益奠定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