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论文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献计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2使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

1.3有助于教学相长

2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2.1方式单一受限于课时少、实验室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

2.2案例内容简单抽象,专业区分度低

2.3资源有限

2.4案例部分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比重较低

在资源紧张和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平时作业和出勤的情况,期末考试则是以闭卷方式考察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无法体现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考核,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学习的积极性和案例教学实践的开展。

3必须处理好的几类问题

要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探索适合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3.1案例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由于没有理解计量经济学基本模型和理论,即使教师讲解了案例并进行了分析,但更换了案例后,他也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强调案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非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弱化,而是促进和加强。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既要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又要适当开展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强化“必需、必讲”内容,弱化推理、计算内容,体现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征,而非数理推导特征,逐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条理明晰、重点难点鲜明的基础理论学习后,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未来更深入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后,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3.2教师素养的提升

二、过度信任与职业怀疑

三、实质风险与形式风险

五、例外审计与常规审计

六、扁平思维与立体视角

七、审计不足与审计过度

2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卫星技术在测量技术中的应用,我国的测量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而且技术方面也逐渐的成熟起来。在现代工程建设中测量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对工程建设的准确程度也有非常大的影响。现代工程测量技术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自动化以及多样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现代化的工程测量技术作业中主要有自动化以及方式多样化等特点。

(2)创造性。

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中,创造性也逐渐的成为了当今工程测量技术主要的特点。

(3)广泛性。

传统的工程测量包含了建筑、土木以及桥梁的建设,但是现代化的工程测量技术不仅仅包含传统工程测量所包含的各方面的建设,而且还包括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广泛性。

(4)科学性。

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在对施工地区进行测绘的时候,测量的效果已经从传统的平面测量转换到三维的测量结果,具有非常明显的科学性。

3现代测量技术发展和应用

3.1摄影测量技术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是把数字化摄影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及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其主要的作用是为工程施工前期的数据进行测量,主要提供三维、非接触性等高效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技术主要用在一些面积比较大的工程当中,其中包括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地籍测量等方面。遥感技术以及卫星技术是摄影测量技术的主要技术核心,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光谱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进一步为人们对一个地区基础的地理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一方面因为遥感技术有着其同步性、实效性、经济性等优势,能够在工程建设测量中得到非常大的应用;另一方面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方面的使用,为工程测量技术在测量图和地籍图的绘制方面提供了非常高的准确度,对现代化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3.2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

3.3卫星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其中表现在地形的测绘以及工程的测量等方面,把卫星定位技术融入到工程测量技术中,进一步使得我国工程测量技术走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在我国很多工程测量中,都使用到了这两个技术的结合。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以及浙江省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等等,这些工程在建设的时候都充分使用了卫星定位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好中工程事故的发生情况,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工程技术的危险地区作业的效率。

1.1方位角测量

采用GPS测量方法获取大地方位角[2]。在1#、2#和3#测量墩上分别架设GPS接收机,测量时段为2h,高度截止角为5°,采样间隔为5s,如图1所示。使用观测站精密星历解算得该1#墩的WGS84下笛卡尔坐标,平差得到各点在WGS-84坐标下的平面坐标。

1.2控制网布设

采用LeicaTDA5005全站仪对8个平面控制点进行边角网测量[3,4],如图2所示。1.3双经纬仪测量系统建站与传递因摄影测量坐标系为局部坐标系,需利用双经纬仪测量系统通过公共点将其转换至大地坐标系下[5,6]。在天线角点及边缘均匀选取8个位置,在背架上固定工装,粘贴8个测量标志点,作为连接经纬仪系统与摄影测量系统坐标系的公共点,如图3所示。利用双经纬仪系统测得公共点在控制网坐标系下坐标[1,7],即可将天线面测量点摄影测量坐标转换至控制网坐标系下。

2面型精度测量技术

采用VSTARS工业摄影测量系统、双经纬仪系统测量天线面型精度。在每块面板上粘贴9个测量标志点,如图4所示,共计1350个。每行间隔1块面板布设1个编码标志,共计16×5=80个。摄影距离约为6m。利用双经纬仪测量系统测量8个公共点在设计坐标系下的坐标;利用INCA3相机拍摄像片,单次测量拍摄约130张,导入VSTARS软件处理得到测量点和公共点三维坐标[8];利用8个公共点将测量点坐标转换至设计坐标系下;将测量点坐标与天线设计模型做比对得到天线面型精度。

3安装指向测量精度

天线指向精度依据方位角测量精度、控制网布设精度及双经纬仪测量系统建站与传递精度等多方面因素估算得出。

3.1方位角测量精度

采用GPS国家二等网的要求测量,单点解算精度±2mm以内,1-3测量墩距离为185.2m,1-2测量墩距离为166.8m,换算成角度1-2方向±2.5″(0.0007°),1-3方向±2.2″(0.0006°)。

3.2控制网

布设精度平面控制网测量,对8个平面控制点进行边角网测量,具体测量方案如图1所示。每设站观测2个测回,具体限差指标如表1所示。平差后最大点位误差为±0.442mm,最大点间误差为±0.442mm,最大边长比例误差为:1/212100,控制网最短边长为20.3m,按最大点位误差及最短边换算最大角度影响为±4.5″(0.001°)。

3.3双经纬仪测量

系统建站精度采用对8个公共点前后2次测量的重复精度计算双经纬仪系统的建站精度,该坐标差(RMS)为1192mm,故单次测量精度为1.192/2=0.843mm。在9m范围内引起的角度偏差值约为:0.843×29000×1803.14=0.011。

3.4双经纬仪测量

系统与摄影测量系统传递精度对双经纬仪测量系统与摄影测量系统测得的8个公共点坐标进行公共点转换,转换后误差(RMS)为0.838mm。在9m范围内引起的角度偏差值约为:0.843×29000×1803.14=0.011°。综合上述角度误差,天线指向精度约为:0.00072+0.0012+0.0112+0.0112≈0.016。

4面型测量技术

精度采用公共点转换法将测量点坐标转换至设计坐标系下,与天线设计模型作比对得到面板各点位偏差以指导调整[9]。经4次测量、3次调整后,天线面型精度(RMS)为0.304mm,达到设计要求。各次测量天线面型精度如表2所示,测量点偏差分布如图5所示。

设计方案

一方面不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对桥梁固定支座位置进行优化,尽量减小桥梁温度跨度,以减小钢轨伸缩附加力;另一方面同时优化钢轨伸缩调节器数量和桥梁固定支座布置,释放钢轨伸缩附加力峰值,并减少钢轨伸缩调节器数量。本文选取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各方案的结构设计图。方案一:通过调整固定支座位置,尽量减小桥梁的最大温度跨度,并使各温度跨度分布较为均匀。调整后固定支座位于各连续梁中间桥墩处,最大温度跨度为416m,各温度跨度分别为312m+6×416m+240m。连续梁边跨采用小阻力扣件,全桥不设钢轨伸缩调节器。方案二:该方案同时优化钢轨伸缩调节器数量和桥梁固定支座位置,优化后连续梁固定支座设置在边跨,最大温度跨度为736m,各温度跨度分别为72m+536m+96m+736m+96m+736m+96m+736m+80m。连续梁边跨采用小阻力扣件,全桥每线各设置4组单向钢轨伸缩调节器。调节器设于各长大温度跨度(1个536m、3个736m)梁端处,以释放梁端钢轨温度力及钢轨附加力峰值。

计算结果及分析

2006年-2009年5月江苏省扬州市车险业务发展情况表1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1-5

财险总保费(亿元)

5.54

7.11

8.18

4.52

车险保费(亿元)

3.83

4.98

5.64

3.11

车险保费占比(%)

69.2

70.07

68.99

68.86

车险简单赔付率(%)

82

50

60

54

一、车险承保风险的防范

承保管理是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总关口,承保质量如何,关系到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效益的好坏,同时也是反映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致。目前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都以追求规模、追求保费为目标,在保源有限增长、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公司迫于业务压力,展开非理性价格竞争,导致车险“高返还、高手续费、低费率”现象愈演愈烈。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一味地追求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向保户开出诸多优惠条件,甚至不惜牺牲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承保质量的高低漠然视之,不仅增大了承保标的风险系数,降低了车均保费,同时也为以后的理赔工作带来诸多隐患,致使承保效益进一步降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是业务基层只要数量不问质量。长期的思维定势,致使业务基层单位思想仍然停留非理性价格竞争上,承保管理环节相对薄弱。面对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压力,“拾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各经营单位特别是基层一线。不符合承保条件的车辆仍可按正常标准承保,部分车辆“套用条款”现象屡禁不止,保户为了“节省”保险费,往往采取“套用条款”投保的行为,变相改变车辆使用性质,从而改变车辆条款适用类别。如:人为将营业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性质承保、家庭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承保,由此虽然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增长,但业务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承保政策执行力不够。目前核保工作基本上局限于要素核保,不验车承保。基层展业单位对验车承保重视不够,对投保车辆根本不进行检查验车,片面轻信投保人的表述,而核保人员又无力顾及,造成诸多风险漏洞。

因此,车险迫切需要在经营上实现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合规经营,防范风险,实行有效益的承保政策,提升风险选择能力,提高保费充足性,推动业务质量的持续改善。

一是合规经营,严控违规风险。开展合规经营教育,树立效益第一的意识。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保险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手段单一、经营数据不真实、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影响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为止,保监会以保监发[2008]7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要求合规经营,规范市场秩序。江苏保监局贯彻落实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推出五项监管新举措,重拳规范车险市场秩序,实施了“四高”(业务非正常增速高、展业成本高、综合赔付率高和市场不良反映呼声高)指标为核心的产险分支机构分类监管办法,建立了保险公司月度监测指标制度。根据月度监测获取的数据将各产险分公司分为低成本扩张型公司、低成本收缩型公司、高成本扩张型公司、高成本收缩型四类,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通过检查式调研、约见谈话等方式,进一步分析其成本偏高的根本原因,对存在违法违规和恶性竞争行为的公司,坚持从严从速查处,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风险。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也从6月20日起降低手续费用,商业车险10%-12%。保险公司要自觉遵守行业自律,特别是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公司要引领市场,降低违规经营成本,规范市场秩序。

二、车险理赔风险及防范

一是近几年汽车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了代步工具,随着车辆的巨增和新驾驶人的不断涌现,交通事故也随之而增,当前有效报案数增速和已决赔案数量增速已达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人保财险公司处理已决案件呈高速增长态势,每月平均处理赔案超过100万件,出险率不断增高。

二是三责险赔付率持续上扬,其中人伤案件赔款占比逐年增大,案均赔款居高不下。涉及人伤案件的诉讼也呈上升趋势。

三是理赔关键环节管控不严,现场查勘过程的粗放管理,加上部分理赔人员素质不高、原则性不强,把关不紧,增加了理赔水分。

四是保险欺诈行为不断扩散,道德风险有蔓延的趋势。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悖于现代保险公司注重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终目标。加强理赔管控,提升理赔工作水平,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强化理赔关键环节管控,挤压理赔水分,提升车险盈利能力,使业务发展及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匹配。

1、加强理赔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一是把好队伍的入口关,强化培训。选择高素质人员充实理赔队伍。强化理赔专业技能建设,提高理赔人员的综合素质。实行专业岗位任职资格制,初中高定损员的权限管理和初中高核赔人员的专业化管理。二是完善理赔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理赔业绩量化考核体系,提高理赔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三是持续开展理赔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和警示教育。

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疑似虚假案件的调查,严控通融案件,建立支公司赔案反制性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安驻保险公司警务室的建设,加大打假防骗的工作力度,提高打击效果。对有疑问的人伤赔案中的户口性质、被抚养人的情况及有明显伤残评定不合理的认真调查,申请重新进行伤残评定。对重大欺诈骗赔案件的查获给予特殊奖励。

5、增强车险未决赔款管理能力,提高数据准确性。未决赔款的准确于否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综合赔付率、利润率等指标,直接影响车险经营成果。建立未决赔案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专人负责车险未决赔款管理,定期与保户联系,了解案件进展及时对车险未决赔款进行修正,使其与赔款相近,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防止车险未决赔款估损过高或过低而影响车险经营效益。

三、车险财务风险防范

车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保费的风险、成本归集不合理的风险。防范财务费用风险要从源头抓起,降低车险经营中的各项成本,将综合成本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1、强化分险核算工作,确保车险经营成本的准确归集。目前直接费用间接化、间接费用平均化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各险种间费用分摊不均衡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要从源头提高费用归集的准确性、合理性,真实反应经营情况。一是实行销售费用的差异化配置,以增强风险选择能力,将费用向优质业务、优质客户群倾斜,切实提高销售效率。二是推进车险理赔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提高理赔效率,降低理赔成本,提高理赔资源利用效率。要重点解决在车险赔案中不合理列支各种行政管理费用问题。

2、全面推广车险“见费出单”,加强应收保费管控,集中清理存量应收。严格管理和考核机制,全面规范应收保费管理。

四、新《保险法》对车险的风险防范

旅游地的过度利用和拥挤常态,究竟是旅游业走向成功的吉兆,还是它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的开始?为了得到的答案,我们在用传统的辩证思维任何事物度的约束之后,就会发现,旅游业的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它的度的制约,一旦冲破这一度的约束,目的地的真正内涵也许会随之而变,这种度我们称之为旅游业极限容量或负荷能力(TouvismCarryingCapacity),简称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显然,在这个最高限度的“临界点”以下,增加额外的消费人数不会引发问题产生;当超过“临界点”之后,由于存在着负的外溢效应,即外部负效益,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全体消费者的效用,正如影剧院、厅里的观众超过一定限量之后,将会影响欣赏效果一样。

为更好地理解旅游容量的含义,可以分别站在旅游地和旅游者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旅游地角度看,旅游容量乃是旅游地在认识到旅游业的消极影响之前所期望吸引旅游者的能力,表现为所期望的最大游人数而非实际有能力吸引的人数,显然这种考虑侧重于东道社会和居民;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当旅游业资源利用超过某一程度时,旅游者感觉到这种利用已经过度,原来的好奇心和兴趣荡然无存,因而他们必然会另觅他方从而引起该地旅游规模的下降,这一特定利用程度即旅游容量,它是旅游者寻求其它旅游地之前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享受程度,也就是能吸引并保持旅游者前往的旅游业资源最高利用程度,这是旅游感受质量在行为上的数量表现,它和普洛格(plog)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完全吻合。

旅游业的综合性规定着旅游业极限容量的多维化特征,物质容量(PhysicalCapacity)、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Capacity)、心理容量(Perceptual/PsychologicalCapacity)、社会容量(SocialCapacity)以及经济容量(EconomicCapacity)等五方面共同决定旅游业发展规模及其影响的大小和波及范围。70、80年代旅游学者在讨论旅游容量问题时多从前四方面着手,尤其热衷于野生环境(wildernessarea)容量分析,很少涉及经济容量分析。例如,道格拉斯·皮尔斯(DouglasPearce)在其所著《旅游开发》(TouristDevelopment,Longman,1985)一书中将容量区分为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等三个概念。所谓物质容量,是旅游地实际容纳旅游者的数量;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旅游地在其生态资源免遭破坏的条件下容纳旅游者的数量;心理容量则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容量和旅游者心理容量两方面,前者是指目的地居民从心理上可以接受旅游者的数量,后者则是指在旅游地失去吸引力之前旅游者可以容忍的拥挤程度。

如前所述,旅游业的经济容量经常被人们所遗忘。所谓经济容量是指在一特定范围(国家、地区或地方)之内,其经济所能承受的旅游业所产生的冲击和为了最快发展地区经济而允许的旅游业最高限度。(引自刘振礼:《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旅游业与有关产业存在依赖性和替代性的二元关系,因此,旅游业的无限制发展,会导致其它产业从对旅游业的协助作用最终转化为制约作用,并且旅游业就业季节性、较低的潜在生产率和由旅游业高薪拉力所致的对其它产业的替代性会加剧这种转化速度。在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大量雇佣外地工作人员和引进外资还有可能导致关系和种族关系的紧张。另外,如果从福雷斯特和麦多斯的经济增长极限论出发,似乎可以试着将旅游业极限容量定义为不会带来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加深的“危机水平”的旅游业增长极限,显然,这种意义上的旅游容量犹如一道悬崖绝对严格地要求旅游业容量内运作,容量问题一旦出现,旅游业就有坠入深渊的危险。

(二)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开发时,都必须充分考虑极限容量,并将它放到适当的位置。但由于衡量容量的标准因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以及管理工作对极限容量的影响,使旅游容量的定量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便有了一些定量分析,也缺乏普遍的性。下文是几种较为常见的定量分析基本:

一、高峰期需求测定。旅游业的季节性经营要求分别出高峰使用期和平、淡季的需求,然后确定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旅游业在较短的高峰期内超容量运行。因此高峰期使用在旅游容量确定上起关键作用,与高峰期需求有关的测定方法有:用“一定时期抵达人数/更长时期内抵达人数”评估拥挤程度的确定;确定任何时期内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WTo建议以所登计的具有最大游人数的那个时期的游人数的2/3作为其它时期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如某地1991年6月份所登计的游人数为12万,位于其它月份之首,那么该年内任何月份均能接待的最大游人数为8万。

二、用空间面积来度量拥挤程度。从物质容量来看,主要按照人均占地面积来确定,陆地面积平均占地2m[2]/人,水面平均8m[2]/人,山地(指可涉足面积)平均4m[2]/人。(引自《中国旅游报》1987年7月22日《旅游点极限容量的探讨》一文)这种以每公顷面积的理想人数不能超过某个既定值(比如说每公顷海滩不得超过1000人)来度量拥挤程度的作法显然没有将对拥挤的心理感受因素考虑进去,一个颇受青睐的海滨度假地中,其海滨气氛的形成动力或许正是它的拥挤,游人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滔滔人海中寻求开心和寻找感觉。但在另一种情形下,如果游人的首选利益或第一利益是安宁和静溢,一个海滨接待10个游人就会听到有关拥挤的满腹牢骚和不满。

(三)

正如巴克姆(Barkham)所说,“容量含义简明,但不同的情况下却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1973年),甚至旅游者在争夺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直接冲突会使各方面的旅游容量彼此也有冲突。因此很难得到准确的测定,并且还必须做出多种假设。确定旅游容量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群体对拥挤的感知差异。如果必须在较高的拥挤和放弃旅游之间做出选择,人们会在多大程度、哪些情况下选择前者呢?这部分地取决于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及其文化背景。有些人爱独处,认为其他人的加入会给他的旅游享受带来不利,而有些人厌恶的并不是他人的加入,而是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某些“恶劣”行径反感(如乱丢果壳、言行粗鲁及不同的行为惯例);有些人出于社交缘故或仅从安全方面考虑,希望有少数人来到旅游地。从地域上看,南欧人比北欧、北美人,亚洲人比欧美人似乎更能容忍高密度的拥挤和近距离的个人空间。这种感知拥挤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同当地居民相比,旅游者或许能接受更高密度的拥挤。对环境的感知也类似于此,实际造成的破坏程度可能远大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所感知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容量、尤其是心理容量实际上是关于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能接受的主观判断。

三、管理水平和技巧能影响旅游容量,特别是物质和环境容量。旅游容量不是一个绝对的界限,它只是预示事物质变的“关节点”,目的是引起人们重视、排除管理中的障碍或加以重新规划。大量旅游容量的研究给人造成了一个错觉:似乎每一河流、每一设施都有它固定的容量,研究工作的任务就是寻求这个“神秘的数字”(magicnumber);同时管理者坚持“限制使用”的原则,努力把接待人数控制在事先确定的“神秘的数字”之内。孰不知,通过的规划工作和管理措施,旅游容量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或者说是可以提高的。同样是一块馅饼(旅游地),因其营养构成改善(科学规划或管理),每个人的份额尽管不变甚至减少,而获得的效应却在增加,更不必减少(旅游)人数。

加拿大怀伊沼泽地野生动物避难处是成功运用规划和管理而不是减少游人数的方法解决容量问题的最好例子。他们独具匠心的做法是:把旅游者活动中心和停车场建在对野生物没有任何影响的地带,而且经高速公路进出非常便利。在那里,游人可以通过各种展览和有关视听材料、旅游指南对沼泽地和野生物全貌有所了解,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略知一、二;同时允许少数自助式或团队游人在保护区边缘地带参观,在与旅游者中心的近距离途中开通一列火车,专供游人目睹野生物。这样,就能够体面有效地把游人拒于生物易损地带,而不会超出它的根限容量。

我国中央银行业务由于具有特殊性,所以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一是应收利息、待摊费用等科目没有在表内设置。虽然设有“暂收款项、暂付款项”等科目,但其核算内容与企业会计具有不同的资金性质,其性质仅是临时性、过渡性的。二是再贷款、再贴现这类资产是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而操作和发放的。发行债券时也是按债券面值计价,所发生的各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业务支出列损益。三是对固定资产计价时,仅在购建时一次性列支,除规定的特殊变动外一般不做调整,存续期间也不计提折旧,清理时一次性核销原值。四是各项财务收入的确认,以我国中央银行实际收到的各项收入计入相应账户。五是所有支出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不准预提虚列,一律据实列支。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费用开支范围及标准,上报财政部批准后实施。每一会计年度的本期收入减去本期支出、减去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所得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六是固定资产只在表外计算折旧额。七是应收未收利息在表外反映。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

我国中央银行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对各项资产进行确认、计量,按各项财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存续期间财产价值不做调整。历史成本计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汇储备占款和贵金属不随价值变动和汇率波动定期调整账面价值,只按历史成本进行核算。二是再贷款按发放时的实际金额入账,不采用重估价值,不进行减值测试,不计提损失准备,对其应收未收利息不纳入表内核算,只在表外反映。三是固定资产按购建时成本计价,存续期间不计提折旧,只对规定的特殊变动原因做价值调整。四是有价证券的入账价值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列账,溢价、折价不做摊销,存续期间不按市价法或摊余成本法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五是国际金融组织资产按出资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

(三)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的历史成因。

二、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质量现状

我国中央银行遵循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分级核算、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资产项目中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必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再贷款、再贴现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操作和发放;负债项目均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发行债券发生的各种费用计入当期业务支出;财务收入项目的确认按实际收到各项收入后计入相应账户;支出项目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一律按规定的核算内容据实列支,不得预提虚列。利润等于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利润按财政部批准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净亏损首先由历年提取的总准备金弥补,不足弥补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拨补。所有者权益全部由国家所有,未经财政部批准不得变动。财务决算报告年度终了后按规定期限逐级上报上级行和财政部派出机构。财务收支、会计事务接受国务院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我国中央银行的现行会计标准虽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未跟进会计制度改革和金融全球化步伐。

2003年英国伦敦中央银行出版社对全球159个中央银行的会计实务调查表明,各国中央银行对国际会计准则是认同度高达82%,大多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国际会计标准。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相续颁布的金融机构会计准则也确立了权责发生制和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确认基础的地位。伴随日益全球化的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参与程度日趋频繁,我国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对各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趋同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差异较大将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直接形成交流障碍。

(二)与当前业务需求相比会计核算基础相对落后。

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实行由政府主导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直接决定了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能够实现年度预算安排与财务收支的有效配比。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够较好反映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但是不能完整反映中央银行的资产状况。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种类日趋多样化、市场交易日益频繁,仅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全部资产状况的要求。

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金银和有价证券,它们是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必要工具,上述资产的价格受国际、国内多项因素的综合影响,币种、供求、利率和汇率等的波动都将对其价格造成较大影响。对外汇储备、金银和有价证券等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时,由于没有引入客观的计量方法,对其现行的真实价值无法准确衡量,从而减值准备也无法相应计提,实际价值会与账面价值产生严重不符时,隐藏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上述资产如仍按现行历史成本法计价,将导致中央银行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脱离其市场价值,这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判断。

三、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的会计学选择方向

我国中央银行现行会计标准正在经历多项核算改革,借鉴国外中央银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中央银行经营成果的会计标准是大势所趋。虽然这些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和财务准则,由于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制度和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其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能力目前远远不能满足新准则后的需求,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势在必行。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外许多中央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相比,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还存在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一)合理借鉴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

(二)制定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制度支撑。

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我国中央银行应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标准制度或准则。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为准确计量各期间的成本和收益情况,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二是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原则,引入配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三是根据资产持有目的不同,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计算资产价值;四是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机制,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具体设计

1.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基础宜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用的“二元结构”模式。

会计基础仅仅是一种计量标准,它脱离了会计体系这一整体,是不可能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只有在有效的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制度框架设计下,应计制的应用才有其实际意义。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尚未明确财务报告的范围标准,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出发考虑,我国中央银行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短期内尚不具备条件。因此,我国中央银行近期内还是采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二元结构”模式为宜。

2.对跨年度结算财务资金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更科学。

3.对再贷款业务计提减值准备,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手段。

我国中央银行应根据再贷款业务的风险程度大小,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与风险大小成正比。对再贷款业务应根据不同种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类别再贷款业务存在的逾期或无法收回的风险程度大小做出评估,可参考借鉴商业银行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做法,分别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发放的再贷款金额较大,如果计提减值准备则相应的计提数额会较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损益的巨大波动,不利于客观评价。考虑此因素,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减值准备可计入权益核算。

AliteraturesreviewofmedicalqualitymanagementandregulationbasedonBibliometricsmethods

ANYanfang

TheAffiliatedPeople′sHospitalofHubeiMedicineUniversity,HubeiProvince,Shiyan442000,China

[Abstract]Alongtimethemedicalqualitymanagementandregulationhasbeenaweaklinkinmedicalmanagementsystem.Inthisstudy,Bibliometricanalysisisemployedtoreviewtheresearchstatus,topics,medicalqualitymanagementandregulatorytheoryofmedicalqualityregulation.Theresultsshowthat:astheliteraturenumber,themedicalqualitymanagementandregulationisoneoftheinternationalmainresearchareas,butthenumberofcloselyliteratureinchinaisfewer;astheresearchtopic,intheinternationalmainresearchfocusesontermsofquality,service,costs,standards,butdomesticmainlyconcentratesinthenecessity,importanceandconcepts,andtheregulatorymechanisms,theregulatorysystem,regulatorycontentarestillalackofsystematicandempiricalresearch.ThisBibliometricanalysisishelpfulforscanningthetopicsofmedicalqualitycontrolsystemin-depthstudy.

[Keywords]Medicalquality;Managementandregulation;Bibliometrics

1文献数量分析

1.1中文检索

选择《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检索1989~2009年的数据。文献检索具体情况及结果见表1。

表1医疗质量监管文献检索结果

注:检索式中“+”表示逻辑或(.or.),“*”表示逻辑与(.and.)

“工程监理”其实具有鲜明的中国的特色。工程监理其实就是项目的管理,这个词义也突出了监督的性质,渐渐成为全部管理殊的部分。工程监理是偏重建设实施这一阶段。在个体手工业时期,只需要劳动者进行自我管理即可。在而后的体力脑力分离早期,出现了由工匠进行管理的现象。但是由于小型的生产规模,这个职位基本没有现在所谓的全职的。随后,生产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步步扩大,监工也由此出现。并且由一开始的一个向多人转变。随后,监工长的出现,管理组织出现了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趋势。但是仍然没有质的变化以及对专业的明显的划分。

2现代管理技术在工程监理中多方面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前进,我国现代管理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着。新的技术呈现出了价值分析的理念,即,经由有组织的活动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使其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价值。将现代的管理技术应用于工程监理中,也是有效杜绝诸如上述桥梁悲剧发生的有力手段。现简要阐释如下:

2.1严密的建立规章制度

2.2现代安全保障管理技术

2.3工程监理信息网络系统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疑是不二的选择。工程监理如果与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相结合必然会改善其实施效果。工程监理信息网络系统可经由对监理方的专业的管理来制约承建方和业主方。关于这一点,该项目可以这样进行简述:建设框架经由业主方提出(包括范围、要求、估算等等),然后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进行承建方的选择,并协助其进行谈判。监理在招标时,要对投标的单位的方案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审查,在评审时,要对其方案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评审。

THE END
1.课程保险为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保险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家的智慧与力量。《保险学》这门课程从风险和风险要素导入,用浅显的语言向大家介绍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基本原理以及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保险产品。学习完这门课程大家会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对保险有更客观、更全面的理解,熟悉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家庭...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73bce0f16d8a05eed6525ce
2.《保险学》课程思政案例.docx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能够对个人或组织的风险状况作出评估并对纯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可以运用相关保险原理对实际的保险案例做出分析,并且规划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险理财计划。 保险学课程受众面广,近三年年均选课人数103人,涵盖经济管理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 二、...https://www.mayiwenku.com/p-34795554.html
3.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九、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十、课程结构框架 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理论授课和实训、校外实践、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1.第5章汽车保险理赔经典案例加分析ppt课件经管...更多精彩请添加 更多精彩请添加 QQ:1535797398时间仓促 没能 一、汽车保险合同变更问题 【案例简介】赵...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558565
2.保险学课程案例教学1.2案例要尽量做到正面引导 在案例教学中,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要适当结合运用。有时反面案例比正面案例更能折射保险学原理,但是反面案例不能大量使用,因为这些反面案例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保险业的存在的诸如起步比较晚、发展不完善、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知较欠缺、代理人不专业等问题。过于讲解分析这些反面案例会使学生对我...https://www.yjbys.com/bylw/jinrongbaoxian/85572.html
3.会计学本科(专科起点)专业规则说明铜仁开放大学(1)财务会计方向设置下列课程:统计软件应用、保险学概论、期货交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工商管理统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原理、企业统计、企业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统计法规概论、全国会计证书课程等。 (2)会计与统计核算方向设置下列课程:市场调查、统计法规概论、工商管理统计、投资分析等。 https://www.trstvu.cn/item/show.asp?m=1&d=2450
4.保险实务课程报告(精选6篇)《保险实务》课程作业 共四次作业: (一)财产保险案例分析; (二)海上保险案例分析; (三)人身保险案例分析; (四)人身保险规划; (一)财产保险案例分析 1、不定值保险赔偿金计算 某生产企业于2000年1月1日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企业财产保险,保险期限为1年,保险金额为100万元。2000年8月19日遭受水灾。在以下几种情形...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gd9w84j.html
5.新保险案例分析10篇(全文)新保险案例分析 第1篇 新保险法案例分析: 案例: 高女士为自己向保险公司投保了重大疾病险,保险公司予以承保,高在保险期限内患病,经三家医院诊断,一致认为其患有急性心肌梗塞。高女士心想自己刚好有保险,算是不幸中的万幸,随即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要求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5l994xf.html
6.全国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案例分析真题03321全国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案例分析真题 课程代码:03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劳动法》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本人,而书面通知...https://www.cjzk.cn/show/38597.html
7.对保险的体会心得xxx老师的教学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注重案例教学,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特别是针对一些重点难点讲的非常细致。 2、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保险公司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保险学这门课有了一个比较具体、形象化的认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在保险学案例分析中,xx教师通常不给出标准答案,先启发我们思考再总结归纳...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219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