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罗列5个有助于挖掘客户隐性保险需求的话题,供从业人员参考。
01
话题1:
从“低利率时代”谈稳定的财富保值需求
近年来,多国央行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货币政策,全球利率环境整体下滑。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在2020年11月18日首次发行的负利率主权债券,遭到外国投资者的疯抢。
因为-0.152%的收益率对于许多负利率盛行的国家来说,仍相对较高。
虽然我国尚未进入负利率时代,但低利率时代特征比以往更加显著。
1990年,我国存款基准利率曾达到10.08%,但20年后的现在,已一路跌至1.5%,处于历史最低点。
当然,相较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目前我国利率环境较温和,但不少专家表示,在全球降息的大趋势下,未来我国的降息趋势也很难避免。
话题使用Tips
现实生活中,很多客户以为配置了基础保障后便不再需要购买保险。
至于养老金、教育金可以通过银行存款准备,却没有意识到低利率环境带来的“资产贬值”问题。
此时,通过结合上述时事热点,与客户讨论低利率话题,有助于唤醒客户的隐性保险需求:
低利率时代下,需要借助保险让未来的养老金、教育金实现保值。
参考逻辑示例
从业人员:“您最常用的理财方式是什么?收益率怎么样?”
客户:……
从业人员:“是呀,最近大家都说收益不太好。您知道吗?都说全球已进入‘低利率时代’,我国也不例外。以前认为‘靠谱’的投资,现在收益率都下滑了,比如……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我们想在银行存点养老金、教育金都难,因为这些钱会一再贬值。”
从业人员:“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借助稳健的金融产品,让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比如,年金型保险能实现老有所养,有些产品在合同中明确了到期领取情况,且有不错的复利收益,您有兴趣了解一下吗?”
02
话题2:
从“人口老龄化、养老金替代率逐渐下降”挖掘提前规划退休养老需求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14.1178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18.70%。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0%。
按照增长趋势,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达到14%,这给中国未来养老、医疗和健康资源带来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近年来城镇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如今在40%以下。
当下,养老难题日益严峻,但依旧有不少客户保持“养老靠政府”“养儿防老”的旧式观念。
从业人员可通过与客户讨论上述养老热点话题,引起客户对退休养老规划的重视,让客户意识到:
养老只能靠自己,并且要以保险为核心,提前准备退休养老金。
从业人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来了,您看到了吗?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了,国家的养老、医疗资源可能会更紧张。您对自己的养老生活有什么愿景吗?可有考虑过退休养老的问题呢?”
从业人员:“现在,我们的养老金替代率还不到40%,也就是说社保退休金收入水平还不到退休前工资的一半,只靠社保养老显然不够。但子女未来生活压力不小,我们也不能依赖子女,您说是吗?”
客户:…
从业人员:“说实在的,未来养老只能靠自己。早规划早轻松,您现在就需要提前做退休规划了。准备退休养老金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我建议您,要以保险为核心,因为……”
03
话题3:
从“立遗嘱人群年轻化趋势明显”挖掘财富传承需求
过去,受传统文化观念和财产分配制度的影响,人们常觉得过早谈论遗嘱“不吉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遗嘱已不被年轻人所忌讳,立遗嘱人群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根据《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0年度)》显示,近年来,中青年立遗嘱人数增长较快,在立遗嘱人群中的占比从2017年的29.97%上升至2020年的54.12%。
甚至90后、00后也开始订立遗嘱。
据统计,2017年,有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
2018年这一数字是123;
2019年是166;
截至2020年底,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90后人数合计553人,最年轻的遗嘱人是17周岁。
实际上,财富传承并非只是高净值人群的需求,普通家庭也需要将辛苦积攒的财富安全地传承给意向人选。
从业人员:“前阵子有个很有意思的热搜,不知您看到没有?
居然连00后都开始立遗嘱了!”
从业人员:“现在的年轻人,思想观念和我们这代人很不一样,理财意识也很强,年纪轻轻就知道要提前安排财产了。其实,财富传承是我们每个家庭都需要的。不知您对家庭财富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可有考虑过财富传承?”
从业人员:“传承的财富无论多与少,最重要的是确定性,确定财富安全、分配给意向人选、升值,对于这点,您认同吗?”
从业人员:“既然您认同的话,我提供一个建议给您参考——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富传承,我们要善于运用保险,因为保险具备‘确定性’的功能,包括……”
04
话题4:
从“学历通胀、学费上涨”挖掘教育金储备需求
近年来,“学历通胀”这一词越来越被频繁地提及。
它是“学历通货膨胀”的简称,也可称为学历过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如今拥有本科学历的人随处可见,研究生人数也再创新高。
据官方数据公布,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而2020年这一数字突破300万。
不仅如此,随着新一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家庭为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加入留学队伍。
“学历通胀”的同时,人们还面临着学费上涨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2021年以来,全国已有河南、山东、湖南、湖北、浙江等多个省份高校宣布了学费上涨。
涨幅多在20%~35%之间,从2021年入学新生开始实施。
很多人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却不一定有通过购买保险准备教育金的意识。
从业人员不妨结合上述热点,与客户讨论教育金问题,让其意识到:
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需要一大笔教育金,可通过购买教育金保险的方式,让孩子未来的教育得到充分保障。
从业人员:“您孩子现在多大了?现在=在哪上学呀?”
从业人员:“您期待他以后拥有什么样的学历,或者怎样的教育资源呢?”
从业人员:“如今学费一直在上涨,供孩子安心念完书需要父母花一大笔钱。您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准备这笔钱的呀?”
从业人员:“您知道吗?储蓄的钱很容易因一时之需而花掉,但如果通过配置教育金保险,就不会有这种顾虑了……”
05
话题5:
从“医疗通胀”挖掘提高保额需求
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医疗通胀”的概念,含义就是医疗服务价格日渐上升,花同样的钱无法享受与之前同样的医疗服务。
更令人担忧的是,医疗通胀率极高,是通货膨胀率的几倍。
据《2019年全球医疗趋势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的毛医疗通胀率为7.6%,其中,中国的毛医疗通胀率更是高达10.7%。
这一数字是同年度我国通货膨胀率(2.72%)的将近4倍。
按照10.7%的医疗通胀率计算,50年后,50万元的医疗费用大约只相当于今天的4000元。
这意味着,未来人们挣钱的速度,恐怕还赶不上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
现在,不少客户对于健康和医疗保障已具备较高的保险意识,无需从业人员打通观念。
但是,他们容易误以为保险“买了”就好,忽视了保额“够不够”的问题。
此时,从业人员可与客户讨论上述“医疗通胀”话题,挖掘客户提高保额的隐性需求,获得加保机会。
从业人员:“您听说过‘医疗通胀’这个词吗?就是说……”
从业人员:“我们现在拥有的几十万元保额看起来好像不少,但按照这个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趋势,几十年后大约只相当于今天的几万元,哪里能解决问题,您说是吧?”
从业人员:“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积极应对就好了。除了多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外,我们还要趁现在多提升保额,用小钱撬动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