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人身险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保险公司费用管理粗放,导致实际费用超出了产品报备时的水平,出现“报行不一”的问题,去年四季度,监管发布文件要求行业严格执行“报行合一”。要求保险公司报给监管的手续费用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需要跟实际使用保持一致的。
在行业严格执行报行合一的背景下,去年以来,行业银保渠道承压,不少险企保费收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布《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也就是说,银保渠道此前执行的“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合作”条款废止。
在此背景下,“竞争加剧”成为行业共识。距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已过一年,一年来,银保渠道暗流涌动,有险企加快步伐占领市场、有险企坚守阵地稳健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与“洗牌”,行业正在逐渐形成竞争新格局。
银行系险企正在走出阴霾
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银保渠道保费规模同比下滑幅度收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受益于保险产品年中的两波停售带来的业绩增长;另一方面,银行在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在一年之内多次大幅度下调,银行的利差收益都有所收窄,对非银的综收业务需求更加强烈,对保险产品销售需求不断增强,其中包括传统趸交和期交产品。
10月18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分别发布公告,下调存款利率。定期三个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分别为0.80%、1.00%、1.10%、1.20%、1.50%和1.55%。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降25BP至0.45%,1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降5BP至0.10%。这是继7月后,时隔不到3个月大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
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业整体业绩依然面临着较大压力,2024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银行营收同比下降1.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得益于投资收益较2024年上半年提升1.06个百分点。不过,在三季度利息净收入仍在下降的局面下,中收业务依然是银行高度重视的发力点,而银保渠道作为银行中收业务的中流砥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在报行合一影响下,银保渠道占比较高的银行系险企首当其冲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不过,从规模看,“报行合一”带来的短期阵痛正持续消散。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六大行旗下险企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均跻身行业前30名;半数公司增速超20%,高于7.8%的行业集体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中邮人寿银保渠道保费规模稳居市场第一,且得益于其市场表现,在21世纪经济报道保险课题组发布的《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24》中,中邮人寿在中国寿险公司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九。
多家外资、合资险企银保渠道规模大幅增长
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
业内人士认为,“一对多”放开后,行业竞争加剧是必然的结果。国泰君安刘欣琦团队在研报中指出,监管再次强调渠道费率“报行合一”要求,在同等费率环境下头部公司的产品得益于附加服务体系等更具备竞争优势,预计银行与头部险企的合作意愿将进一步提升。
虽然市场预期到了大保司的银保渠道增长,然而,去年以来,在银保渠道增长更快的却是外资保险公司。
记者观察同业交流数据发现,多家外资及合资保险公司银保渠道保费规模较去年同期出现三位数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包括大都会人寿、中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同方全球人寿在内的多家外资保险公司银保渠道规模均得到大幅提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专家朱少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外资保险公司经历过利差损危机,在市场利率偏高时,开拓以销售理财型保险产品为主的银保渠道的积极性不高。当前市场利率走低,利差损风险暴露大大降低,加之理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率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推动银保渠道业务较快增长,外资保险公司开拓银保渠道积极性提高。实施“报行合一”能够抑制费用率恶性竞争,“一对三”放开扩大银保合作的机会,这为外资险企拓展银保渠道营造了一个政策窗口期。
除了外资、合资保险公司,一些大保司也同样在银保渠道实现了较快增长,例如,中国平安三季度报告显示,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了68.5%。在年中,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透露,平安较上年末的可经营网点增加了1400多个。
周瑾认为,报行合一和“一对三”银保合作限制的放开,对银行和保险公司而言,均拥有着更多的选择,也是一个行业格局重塑的机会。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佣金的竞争不再是主要手段,要靠产品的设计、服务的质量,品牌的口碑等因素赢得竞争,同时也会更多考虑银行的客群和品牌与自己的匹配度;而对于银行而言,在选择合作保险公司时,除了短期佣金收入的考虑因素,对于客户长期需求的满足以及客户黏性的提升会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品牌声誉好,客户满意度高,产品和服务更加贴合客户需求的保险公司,有望将在这一轮的格局重塑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