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农民家里解决大难题,做出了金融扶贫的“中国样本”
“小额保险”有大能量
本报记者曲哲涵
小额保险初试点,千家万户得实惠
“娃娃少吃一粒糖,老头少抽一根烟,每天3分买保险,买了保险保平安。”这刷在山西省运城市祁家河乡西山头村村口土墙上的标语,说出了农民对小额保险的认同和喜爱。
2008年,中国保监会启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2008年8月,参与试点的“主力”——中国人寿开发出9款产品,并在山西等9个省、区开展试点工作。秉承“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小额保险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保费便宜,投保门槛低。该险种不以营利为目的,费率水平比市场类似产品低20%左右。保费分为10元、30元、50元几档,一般农民家庭均可承受。二是保额较低。农村小额意外险和定期寿险保险金额在1万元到几万元之间。三是保险期间短,续保灵活。四是条款通俗简单,核保理赔手续简便,像“买种子化肥一样”方便。总之,就是让农民“买得起、买得到、愿意买”,把保险保障送到传统保险模式无法覆盖的广大低收入农民手中。
小额保险的推广得到了中央及各部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八字方针;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将“发展小额扶贫保险”列入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试点地区政府纷纷下文支持小额保险发展,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一体联动的有利局面。
截至2011年底,小额保险为4438万农民提供了8366亿元保险保障。特别是在社保体系尚不完善的农村地区,老百姓家里大大小小出些事,保险公司多多少少都能赔些钱,从几百几千到上万元,帮困难家庭解决了大问题,因此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大家把小额保险与“新农合”并称为惠农利民的“双保险”。
“中国样本”扬名海外,全面推广持续发展
“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为有效提升亿万农民的基本保障水平提供了可能。在2009年国际小额保险研讨会上,中国人寿的小额保险实践经验,被国际同行赞誉为小额保险的“中国样本”;2011年“小额保险中国人寿案例”登上哈佛商学院MBA和EMBA的讲堂,成为中国保险业第一例进入哈佛商学院的企业案例。
中国人寿小额保险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销售模式,包括“全村统保”、“联合互动”、“信贷保险1+1”、“小型团单”、“扶贫小额保险”、“小额全家福”模式等。这些销售模式的运用基本达到了覆盖面大、成本较低、保障适度、宣传有力的效果,为小额保险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年7月,中国保监会宣布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小额人身保险,并且把承包对象扩大至城镇低保人群、优抚对象,以及无城镇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等,让更多低收入群体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风险保障。
“我们将继续对小额保险精耕细作,使之成为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造福广大低收入群体,进一步发挥保险社会稳定‘减震器’和经济发展‘保障网’的作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万峰说。
改变传统销售方式和消费习惯
随着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已占国内财险七成以上份额,是财产保险公司的“顶梁柱”。2003年监管部门取消统一车险费率后,市场竞争由激烈到惨烈,能否以最低成本、最优价格、最好服务赢得客户,是财险公司胜出的关键。
由于从事电销业务公司少、获批专用产品少、消费者信任度低,电销问世后的最初几年内,业务增长缓慢。
为扶持新渠道的成长,2004年起,平安每年耗资数千万元,持续完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后援服务等软硬件。2007年后,平安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进行市场推广和知识普及。
电销模式逐渐得到认可。平安车险电销保费从2007年的6.7亿元,跃升为2011年的220多亿元;电销渠道业务占比5年间从3.2%提高到近30%,大刀阔斧地“改造”了传统的车险销售方式和购买习惯。
电销作为远程销售渠道,服务是“软肋”。从电销起步之初,中国平安就着力搭建强大的服务平台。为做好配送服务,平安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配送网络,并于2011年与中国邮政合作,借助中国邮政的网络进行保单配送,提高配送效率。2009年以来,平安将投保、查勘、理赔等全流程融为一体的“快易免”服务体系连续升级两次,电销客户在享受保费优惠的同时,服务不打折。2011年平安又推出“一袋式”上门服务,客户可以“足不出户买保险、办理赔”。
经过5年的努力,平安电销已建立起完善的服务标准,消费者对其认可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