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在其官网公布了10大金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具体如下:
青岛某银行加大对新市民以及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就业支持力度,推出“新市民贷”业务,在贷款利率、审批效率、授信额度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非户籍地新市民使用户籍地房产进行抵押融资。截至2023年8月,该银行共发放“新市民贷”3.6亿元,惠及新市民4万余名。
青岛某保险公司运用商业保险形式,为企业招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无劳动关系的灵活从业人员,以及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未纳入国家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范围的人员提供职业伤害保险保障。该业务自2023年开展以来,为全市700余家用人单位、1万余名职工提供了类似于基本工伤保险的商业保险保障,近百人获得了保险赔付。
监管提示:近年来,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完善内部工作机制,不断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体验,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上述“新市民贷”业务,加大了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贷支持力度,有利于发挥就业带动作用,满足新市民创业就业需求。上述职业伤害保险业务,扩大了工伤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分担了社会保险参保困难群体的职业风险,有利于减轻用人单位经济负担,提高新市民保险保障水平。
青岛某银行针对水产养殖产业缺乏可用抵押物的堵点痛点,深入水产养殖场所调查研究,广泛与水产养殖户沟通交流,积极研究可替代的增信方式,推出农业信贷创新产品“农担贷”,形成“标准统一、协同合作、独立审批、风险共担”的“银行+担保”业务模式。2023年以来,该银行着力满足水产养殖产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农担贷”产品余额达12亿元,惠及水产养殖户近1200户。
青岛某保险公司通过在农业保险中引入期货交易机制,在传统农业保险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一定的保障收益,平复期货与现货的价格差。“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将生产端的养殖种植成本上涨风险和销售端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同时纳入保障范围,突破传统农业保险只覆盖物化成本、只保障自然灾害风险的局限,变“保成本”为“保价格”“保收入”。该公司先后开办花生收入、蛋鸡、生猪等7个品种“保险+期货”业务试点,2023年以来,已为3.26万头生猪、350万枚鸡蛋、9.3万亩花生提供风险保额6亿元,惠及农户3万户。
监管提示: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主动适应农业农村产业变化,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支农支小力度,提升金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质效。“银行+担保”业务模式,着力解决支农助农金融服务中的堵点痛点,通过创新担保增信机制,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缺乏可用抵押物难题。“保险+期货”业务模式,既保障因自然灾害导致产量下降风险又保障市场价格下跌风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风险保障程度,助力农业稳产保供。
监管提示:近年来,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银行机构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工作流程,精简办事材料,有效共享信息,让后台数据多跑路、消费者少跑腿,提升消费者办事体验。“带押过户”政策的落地实施,使得卖房人不需要还贷解押,就可直接过户房产。“无感签约一键提取”服务实现了银行商业贷款信息和公积金业务信息的线上流转、快速核验,省去了消费者到现场提交纸质材料的环节。
青岛某银行设立“社银适老服务示范点”,设置老年客户“绿色通道”,配备爱心座椅、老花镜等便利设施,为达到退休年龄的客户提供“退休帮办”“电子退休证”“荣退仪式”等“退休一件事”服务,安排“专享管家”帮助老年客户办理领取工资、缴费、养老理财等日常业务,一站式全方位满足老年人金融需求。
青岛某银行建立覆盖全服务周期的投诉处理系统,将投诉处理融入经营管理全流程,实现对客户投诉的统一归集、自动分类和全程跟踪。对疑难投诉自动提级办理,由行级以上领导包案化解。运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投诉事由,精准定位高发频发问题产生的场景、条件及业务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整改,形成闭环管理,防止类似问题反复发生。
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某银行向4名提前偿还个人经营性贷款(属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借款人收取提前还款违约金9.63万元。
某银行客户经理向客户推介某款年金保险及住院津贴医疗保险产品时,称“咱这款产品主要是理财,你买的是理财”。
某银行客户经理向客户推介某款年金保险(分红型)产品时,多次使用“存”“本金”“利息”“利率”等表述,并承诺每年收益达到5%。
某银行客户经理向客户推介某款年金保险以及终身寿险(万能型)产品时,多次使用“存”“本金”“利息”“回本”等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