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3元即可领取30万元大病互助金权益?
网络“互助计划”靠谱吗
近日,不少人看到一些网络筹款献爱心的“互助计划”,有的来自朋友圈转发,有的是接收到类似的短信,内容大致如此:“请领取您的爱心奖励30万元大病互助权益”,点击进入后出现“每人3元即可领取30万元大病互助金权益,并可为本人、爱人、孩子、父母等一并领取”,付款成功后平台继续提醒,想要获得30万元互助金权益,需要再充值一定金额到账户中……
“互助计划”非保险
网络互助平台推出的产品称为“互助计划”,一般是以较低的费用吸引人们加入,成为“互助计划”的会员。如果会员发生“互助计划”包含的情况时,其他会员均摊费用,会员数量越多,分摊金额越低的一种相互帮助计划。据记者了解,由于很多网络互助平台推出的“互助计划”产品包括白血病、糖尿病等大病互助,还有针对孝顺老人、保护儿童等的各种互助项目,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大病保险产品。不仅如此,部分“互助计划”经营主体甚至直接借保险尤其是借相互保险名义进行公开宣传、销售,诱骗消费者。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互助计划”不是保险产品,网络互助平台与相互保险社也有着本质区别。而且所谓“互助计划”目前没有看到较清晰的盈利模式,可以说游离在监管之外,未来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相互保险是国际上主要的保险组织形式之一,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该类组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以互助合作方式为其会员提供保险服务,并不以营利为目的。2016年6月份,原中国保监会首批3家相互保险社正式筹建,包括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和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
风险控制成行业痛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网络互助平台已有上百家,其中成立较早的几家大型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已经超过千万。以水滴公司为例,自2016年4月成立,布局了水滴互助、水滴筹、水滴保多项业务。2017年8月份,其获得了腾讯、蓝驰创投、高榕资本、IDG资本、创新工场、美团点评、彤程公益基金会等知名机构的A轮1.6亿元融资。2018年4月份,水滴筹、水滴互助CEO沈鹏公开表示,按照公司最新业务数据统计,独立付费用户超过1亿人,注册用户数超过3.6亿人。
与此同时,也有众多同类平台纷纷倒下。仅去年初,先是同心互助宣布停止互助计划,接着八方互助宣布暂停互助计划,全民保镖宣布解散平台,终止全部互助计划。“伴随着新兴行业界定不明、监管空窗及平台参差不齐等问题,整个行业正在摸索中前进。”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
不过,沈鹏则认为,每个平台的运营方式和运营能力是有差别的。他坦言:“水滴互助和水滴筹都不赚钱,水滴互助也不是保险,而是用户之间互帮互助的社群,很多参与者是买不起保险以及没有社保的人,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有病可医的资金,且没有社群费用。”风控方面,沈鹏回应称,水滴公司有200多名专门做病情核实的全职员工,还有覆盖全国的1.2万名志愿者以及多家做核保理赔的合作方来进行三重审核风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份某网络互助平台要求老会员将预存的互助金额从9元提高到49元,如果会员不充值,便默认退出,根本原因便是平台没能有效控制赔付风险。按照该平台当时来自超过100万会员、共290万元的预付费计算,承诺最高救助金30万元,实际上只够救助9个人。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网络互助平台用低廉价格吸引大批用户,想要通过规模效应做到高保障,实则每人30万元的赔付金,每年只需交几十元,这不符合保险精算规律。另一方面,来自用户的预付费资金,没有受到明确监管,未来会员能否真正获得保障并不清楚”。
前景尚存不确定性
据了解,网络互助平台一般要求加入的互助者预付一定的金额来维持会员资格,且每次都要对求助项目均摊费用,可是多数平台是没有能力做到精准计算,以确保会员费和互助金在合理的比例范围之内,风险的确不容忽视。众托帮总裁助理吴岩认为,网络互助只能是公益,商业模式需要依靠平台的增值服务。比如吸引用户购买升级版“百万抗癌计划”“名医直通车”等产品。
可以看到,无论是主张网络互助平台能够实现盈利,还是坚持互助平台只能是公益,商业模式要依靠增值服务,抑或是希望通过与相互保险社合作间接转为保险中介等路径,其前景都还存在不确定性。甚至针对一些互助平台究竟是金融创新还是非法集资,目前都还需要观望,监管层也是频频发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