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剧时,看到各种大眼睛、小爪子、浑身毛茸茸的兔兔、猫咪、狗狗,乃至小辛巴,许多人都会不禁发出“啊,想养”的声音。
吸猫吸狗吸兔兔,可谓是成年人治愈一切不开心的方法。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这些生物吗?在万物皆可萌化的影视剧之外,它们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有什么好玩的习性,我们又能说出多少?
今天的#读一手#书讯,为你带来5本关于动物的科普读物,为你一次性补足知识。
会可怜兮兮叫唤着找妈妈的小水獭、能记住5000个食物贮藏地的乌鸦、在海洋动物园渴望自由的虎鲸……都在这5本书里了。
世间生灵万物,不止人类而已。
为什么哺乳动物比人更有趣?著名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将为你解答。
当我们说到哺乳动物时,我们讨论的是这颗星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族群。从赤道到北极,从陆地、天空到海洋,它们的足迹遍布全球。
鼯鼠随身携带“降落伞”,可以在林中自由滑翔;海象会在睡着前推醒邻居,好让对方替自己站岗放哨;睡鼠从十月睡到第二年四月,醒来变成了瘦子……
作者约翰·亚瑟·汤姆森1931年出版了《简明自然史》,当即洛阳纸贵多次印刷。本书是《简明自然史》的第一册,介绍了从英国本土到美洲、非洲、大洋洲、北极等地的常见哺乳动物,涉及的空间分布极广。
他为我们揭开了动物真性情的一面,他笔下的自然灵动、鲜活,行文中四处散落着微妙的比喻和有趣的叙述。
汤姆森在描述哺乳动物们的长相、习性、繁殖和抚养特点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鞭挞了人类肆意杀戮的不当行为。
小时候我们听过不少关于蚂蚁的故事,它们被人类赋予各种象征,团结、勤劳、脚踏实地……
而这本书,也是一则关于蚂蚁的寓言。
在美洲热带和亚热带的广大区域里,切叶蚁主宰了森林、草原和牧场。它们分工明确,有的排队扛着树叶花瓣切片回家,有的在路上为同伴赶走寄生蝇;它们的巢穴里动辄住着数百万的居民,但它们发明出了调节温度和湿度的方法,还会利用真菌让吃不完的植物不断生长出新芽,从不用担心挨饿……
纵观蚂蚁群落共同成就的非凡超文明,这本书与其说是蚂蚁研究,不如说是关于人类社会政治的一则寓言。
当蚂蚁作为一个群落时,蚁群不仅是个体的集合,而是共同组成了一种被称为超个体的集群有机体。本书讲述了社会性蚂蚁中的南美切叶蚁进化出的一种建立在利他主义合作、复杂的交流和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超个体集群。
作者之一伯特·霍尔多布勒是著名蚂蚁学专家,另外一位作者爱德华·O.威尔逊更是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翘楚、演化生物学先驱、蚂蚁研究权威,被誉为“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
当个体进化达到其物种极限时,顽强的生命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继续进化出生存优势,切叶蚁正是此类进化中的佼佼者。
你知道吗,世界上现存的鸟类超过1万种,如果你每天认识一种鸟的话,大约需要30年才能认全这个家族的全部成员。
然而,对这个庞大的族群,人类却一直觉得它们“不太聪明”:麻雀的脑子只有黄豆大小,能有智慧吗?确实,长期以来鸟类被认为是智商较低的动物。
但这本书正如书名所说,鸟类除了美丽的羽毛和姿态,还有“天赋”——智慧。
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新喀鸦会往容器里投石饮水,会利用树叶和树枝做工具,搜索藏在树木和泥土里的大肉虫;园丁鸟懂得收集一些特定颜色的花朵来吸引雌性;信鸽在长距离旅行中仍可以靠自己导航和定位……
我们经常忘记钥匙在哪里,乌鸦却能记住5000个贮藏食物的地点,人类与鸟类在演化之路上走向不同的分支,我们习惯于以自身的尺度衡量智力,从而严重低估了其他物种的潜能。
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并让我们秉持道德的精神关怀世间所有的生灵。《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价称这本书“为鸟类的智力奇迹提供了一份诗意盎然的证词”。
成为一名虎鲸训练师,是哈格罗夫从小的梦想。在佛罗里达的童年时光让他深深爱上了虎鲸,自此对这个神秘“巨兽”深感好奇又充满敬畏。
后来,他成为一名驯鲸师,并在海洋世界两家分馆就职。好景不长,与虎鲸的相处愈深,哈格罗夫的负罪感愈加沉重,他开始怀疑,在狭窄昏暗的混凝土水池中生活,会不会造成虎鲸的精神失常、心理扭曲,以至导致身体溃疡,背鳍塌萎,却还要日复一日进行单调的表演。
因不满海洋世界对虎鲸的囚禁,他选择离开,转而投身于虎鲸的保护工作,并在2012年参与纪录片《黑鲸》的拍摄,揭露提利库姆攻击多恩·布兰彻背后的真相,其影响力已经超越这部获奖纪录片本身的概述。
在与虎鲸共处的14年中,哈格罗夫有了很多体悟,最深的体悟就是:人与动物之间,可以产生很多的爱和信任,但这个爱和信任之间有一道墙,这道墙,是“自由”,是长期囚禁下的失控,是深厚感情也无法挽救的失控。因为,当我们向往自由的时候,它们同样在渴望着自由。
每个爱干净的人,一般都是不能忍受自己家里有虫子出现的。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却说,别做梦了,你的家里每天都有各种生物,与你一同生活。
地窖里的甲虫,卧室里的蚊子,哪怕我们的房间表面上再舒适再整洁,我们都无法不让这些不速之客进门。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和我们家庭的一部分。
在这位“爱虫达人”的笔下,那些入侵我们生活的小生物,从蚊子虱子,到蝙蝠麻雀,都没有“害虫”的标签,它们只是一群我们不知道其存在的家庭成员。
这本书以英国为中心辐射全世界,介绍了世界性分布的各种典型的小动物,探索它们如何逐渐适应进入人类家庭中生活。同时,它附有鉴定指南,详细描述所列动物的外观、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等,你可以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入侵者是何种生物,以及如何应对等基本生物学常识,当然,不包括杀虫剂这种选项。
作者偶尔也冒出一两句调侃,比如他说头虱有那么点洁癖,它们在梳理整洁的头发上比在蓬乱打结的头发上更舒服,因此它不仅折磨工人阶级的孩子,也一样折磨着中产阶级的孩子。这样一想,是不是还有一丝心理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