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采访发现,类似情况不在少数。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品在“双11”前价格波动异常,在“双11”活动期间购物时,部分商品的价格较平时不降反升,甚至一些商家在没有明显提示消费者的情况下,价格出现临时上涨。本应“优惠看得见”的购物节,却让一些消费者觉得自己有了被愚弄的感觉,购物体验感很差。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先涨价再降价”是商家在活动前通过提高商品价格再推出优惠券、满减活动等来刺激或误导消费者购买的一种手段。如果商家没有合理理由,如成本提高、货源紧张等,那么这种异常的价格波动可能涉嫌价格欺诈。对于这种行为,平台负有监管义务,应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商家,协助消费者处理消费纠纷。
加购商品价格跳涨
低价优惠并未兑现
临近“双11”,河北邯郸的张女士打算趁着优惠力度大清空一下购物车,可一查看价格,被吓了一跳——本来就没有几件商品的购物车原来总价也就200元左右,如今居然变成了800余元。仔细查看,购物车内的商品都涨价了,其中一件女装加购时150元左右,现在要600多元。
张女士说:“还有一款我盯了很久的美容仪,原本的价格是2100元,如今价格竟然飙升至3000多元,折扣后的价格依然高于平时。这种先涨后降的套路让我感到被愚弄,原本对优惠活动充满期待,现在只剩下失望。”
河南的侯先生之前看中了一款智能空调,“双11”前的价格是1861元。然而,“双11”期间,该款空调在参与优惠折扣后,价格变成了2059元,比活动前还贵了198元。侯先生十分不解地询问客服,“为何‘双11’还会涨价”?客服的回复是,商品价格会随市场情况波动,涨价、降价或其他优惠都是正常现象。
天津的赵先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热爱摄影的他本想趁着今年“双11”对自己心仪已久的相机下手。10月初,他看到这款相机的标价是6500元。但当他在10月14日再次查看时,却发现相机的售价竟然飙升至7750元。
采访中,多名消费者称,购物节前后,许多产品的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一天之内就能经历多次涨降。在北京工作的林女士说:“我想购买一个婴儿床垫,早上8点看还是390元,中午12点再看时已经变成了415元。”
为了一探价格的涨跌情况,记者下载了一款可以显示价格波动的购物软件,在该软件上能够看到商品的历史折扣信息。
记者首先将一款冰箱的链接输入该软件,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了这款冰箱的价格走势和历史优惠。以某电商平台数据为例,10月18日的价格是4688元,而到了10月20日,页面价格悄然上涨至4799元。接着,记者又对比了一款电视的历史价格。数据显示,9月18日该商品价格在1899元左右。然而到了10月20日,价格却飙升至2799元,价格曲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预售不如直售划算
商家纷纷回避价保
“我以为预售肯定要比平时的价格更低一些的,平台和商家的各种宣传也都在强调这一点。然而,一件大衣,我付了100元定金,到手价2458元,收到货以后过了几天,我发现这件衣服价格变成了2300元,不需要付定金,也不需要各种凑单,直接购买比我参与预售还便宜,那我这么多天凑价格抢优惠券是为了什么?”高女士感到非常气愤,她觉得自己被商家“套路了”。她找到客服询问能否退款重新购买,客服却表示,“价格有浮动是正常的,已经确认收货没有办法再退款了”。而对于高女士随后提出的“价保”要求,客服则回复因为包含各种活动优惠内容,不在保价范围之内。
高女士告诉记者,不仅仅是这一家店铺有问题,还有几件衣服都在她购买以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都有。“我觉得这就是欺诈我们消费者,有的我是在直播间购买的,当时主播说,这个优惠力度已经最大,我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没承想,过了几天一看,跟平常的价格一样,有的我还买贵了!”
来自北京的李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烦恼。“双11”第一波活动期间,她在某网购平台选购了一张桌子。已经收到货后,她查看原商品链接发现,商家在同一商品链接中添加了一个价格更低的新选项,尽管商品与原选项完全相同,但系统却无法识别这一变化,导致无法通过“一键价保”功能获得差价补偿。当李女士尝试单独申请价保时,她的申请被驳回,理由是两个选项被视为不同的商品。面对这种情况,李女士联系了官方客服寻求帮助,但客服的建议是退货退款。这让李女士感到困惑和无奈,因为桌子作为大件商品,退货过程不仅烦琐,而且运费昂贵。李女士最终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张先生还发现该直播间所挂的预售链接有偷偷改价的行为,他上午凑单选的一款商品价格155元,下午一样的商品价格变成170元,晚上再看一样的商品价格变成了200元。“主播直播间里一直喊着这波是最低价、抢到红包还能更低、过了这波优惠不再有,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商品价格一变再变、主播话术前后不一、店铺客服答非所问,消费者被耍得团团转。”
商家涉嫌价格欺诈
平台应当加强监管
采访中,多名消费者提出了同样的困惑:“只是想省点钱,没想到却被卷进商家的价格套路,这种行为不违法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告诉记者,商家先涨价再降价,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往往不会持续观察价格的波动,只会在优惠活动前或者优惠活动进行过程中看商家降价的幅度和优惠的程度,消费者看到降价幅度很高就会去购买商品,这种情况下商家就可以获利。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介绍,“通过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示价格以及其他价格信息”等行为,均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中规定的价格欺诈行为。
苟博程说,如果商家故意抬高商品原价,然后再进行所谓的降价销售,且这种行为足以使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优惠产生错误认识并促使其购买,那么这种“先涨价再降价”的行为很可能构成价格欺诈。“具体是否构成,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商品价格波动的合理性、商家是否有明确告知等因素来判定。”
“经营者没有合理理由不得在折价减价前临时显著提高标识价格,并作为折价减价计算的基准。”苏号朋说。
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润叶认为,电商平台以及为采用网络直播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应当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对商家和主播的资质、直播内容严格审核,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置。平台有责任要求商家和直播间提供详尽且准确的商品信息,明码标价,并在平台上公开透明展示。针对消费者的投诉,平台需及时响应并介入,采取必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示、暂时下架问题商品、暂停违规主播的直播权限等,妥善解决网络消费纠纷。
李润叶提醒,消费者发现可能受到价格欺诈时,要及时截图保存促销前后的价格对比、聊天记录、宣传图以及消费记录、付款凭证等,以便依法维权。
一箭15星!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再次参展中国电影联合展台亮相第45届美国电影市场
外交部发言人就中国政府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点基线答记者问
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全方位护佑“幸福晚年”
从进博会四个“新”看未来生活新趋势
新疆铁路货物发送量突破2亿吨较去年提前29天
多个数据彰显充沛内生活力新质生产力成民营企业发展新亮点
南京发现三国东吴墓确定墓主为张昭
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
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亮相澳门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有趣的“牙克石糖葫芦树”火出圈,看看谁爬得高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发布《军队装备保障条例》
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引领企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第二十四届磷复肥产销会在南京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