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笔71.23亿的罚单,各方的普遍认知是,靴子落地。
2020年被叫停的蚂蚁上市,曾经被视为一场造富盛宴,人均800多万元的股权激励,P7级别员工可能因此身家过亿,许多人曾希望,借着蚂蚁上市,感受一下财富自由的滋味。
一个新的问题已被抛出,如今的蚂蚁,还能给市场带来多少想象空间。
“忍一忍,到上市。”
这是当年“996”工作制度还被称为“福报”的时候,不少蚂蚁员工的心态。
一面承受着强大的工作压力,一面等待着上市带来的巨额回报。
在上市前握着蚂蚁的股权,可能是迈向财富自由的关键一步。
据当时的招股书和上市前确定的68.8元发行价计算,授予蚂蚁员工的激励计划规模将达到1377亿元。按照2020年6月末16660名员工数计算,蚂蚁员工人均激励达到826万元。
按当时的房价,不仅能轻松住上一套杭州的大别墅,北京的学区房也能摸摸门槛了。
但问题是,花呗和借呗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实物抵押的信用贷,无论是借款人还是蚂蚁,都没有为这笔贷款预留实质的风险准备金。
这种情况下,蚂蚁依托自身的信用和审核力,替借款人背了书,让银行放了款,如果贷款能不断如期偿还,一切万事大吉。
但万一,有朝一日蚂蚁的这套信用体系被查出漏洞,或者,贷款的数额,所加的杠杆远远超出了蚂蚁依靠自有资产处置的能力,这些贷款就面临着极大的坏账风险,甚至直接冲击金融系统的安全底线。
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这意味着,蚂蚁旗下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
简单点说,就是再搞网络借贷这些生意,不能光凭一个信用分说了算,而是要按照金融活动的监管要求,该预留准备金的预留准备金,该控制杠杆的控制杠杆,该隔离风险的隔离风险。
2021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正式成立,承接了“花呗”和“借呗”这两个原本由小贷公司承接的业务,将两部分业务纳入到金融监管的体系之下。
此次处罚中被提到的相互宝,也于2021年12月宣布关停。
估值的下滑,缘于蚂蚁的贷款生意需要受到更安全的约束。
这意味着,以整改后的结果来看,蚂蚁刚刚实现把整改前“蒙眼狂奔”的贷款都装进了安全的笼子里。想要继续寻求增长,还需要新的真金白银来支持。
至于重启上市,除了合理的估值空间之外,还有进一步的合规动作。
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平台的归平台,在每一个领域做好自己,这可能是整改后的蚂蚁,未来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