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反映保险的坑太多,稍不留神就掉坑里了,而且是还没开始买就已经在坑里了,买后发现,自己又给自己挖了个坑。
真是坑中坑!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保险的一些套路,或者说是邪路更恰当。
人间正道是沧桑,邪路多了心慌慌。
最常见的有:
业务员说:
1、我们的产品都是经过保监会审核过的,如果不合格也不会拿出来卖,大家的保险都差不多。
2、保监的利润和价格都是经过保监会把关的,你说保险公司骗你,那你不是说保监会骗你嘛。
保监会真的审核产品吗?
答案是目前市面上我们一般老百姓接触到的产品,大多数是不需要保监会审核。
这里有两个概念,审核和报备。
对,大多数产品都是报备制的!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开发后,报备的形式放到保监去,具体的产品公司的利润赚多少、价格定得高低,是保险公司事。
就拿我们常看到的百万医疗险举例吧,每个条款中都有一条:
这些调整都是保险公司的事
保监的部分规定:
保险公司可以对已报送中国保监会备案的短期意外伤害保险实行费率浮动,但费率的浮动范围或浮动办法应由总公司统一制定。短期个人健康保险的费率浮动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正在使用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管理,定期跟踪和分析经营情况,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出现重大问题时,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向中国保监会及当地派出机构报告。
动不动拿保监会来说事的业务员,还是从产品和保障本身出发,讲讲专业的问题吧。
这个话经常出在个别代理人口中,因为很多人卖的都是返还型的,理财型的,价格高、保障低。
一些人想买便宜点的,消费型的,于是就会遇见这样的话:
1、消费型产品都是短期的,只能一年一年交,交一年保一年。
2、只有买返还型的,才可以保长期,你买那个消费型的,虽然价格低,不能持续保障啊。
我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
消费型和返还型
短期险和长期险
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好不好!
大家都知道,返还型保险的价格高,相比消费性甚至高出四五倍的都有,很多一般的家庭购买压力很大,而个别代理人为了冲业绩,积极为客户推荐返还型的。
于是就有了这种说法。
也有朋友留言问这个问题,所以希望大家理清概念。
消费型的产品,也可以满足大家的保障,而且还可以更省钱。
这个套路一直炒作的很火。
大姐,我们这个产品马上就不卖了,后面再也买不到返还型的产品了,现在不买,再也买不到了!
之前我也有写过关于停售的问题,至于为什么会停售,有多种原因。
但是在停售前,保险公司都把停售当成一次营销,而真正好的产品停售呢?往往悄无声息的就停了。
甚至有些自媒体号也在添油加醋的宣传。
产品迭代更新更优惠,更便宜的上线了。现在大家买到的健康险,比之前的性价比更高了有没有!造谣成本太低啊。
而且保监会也看不下去了,在官网上多次提示大家要小心。
所以大家不要人云亦云,买保险不是跟风,要真正切合自己的需求才可以。
否则买的越多,坑的越多。
几年前买保险流行送基因检测、现在买保险送体检卡等等
诸如此类促销活动
1、买我们公司的产品,可以送你价值3000元的基因检测服务,提前查出来未来会得什么癌症,买保险心中有数。
2、买我们的产品,可以送价值988元的体检卡一张,物超所值。
大家还是要记住一点,你是买保险,不是买包子。
买错了包子,什么馅的都能达到吃饱肚子的作用。但保险是需要结合你的实际需求、身体状况、经济情况来进行购买和搭配的。
否则很难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多花了冤枉钱。
而且送的基因检测,看上去挺高大上的,其实并没什么用,说是价值几千块钱的服务,其实成本也就小几十块钱吧。甚至是0成本。
大家自行补脑,一般的基因检测而已,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了。
我们刚刚推出的开门红产品,史无前例的好啊。保一辈子,解除你终身养老的后顾之忧,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5%以上,而且现在交钱,未来财务可以增至300倍!
这是在众多朋友圈中随便找了一个同业的宣传。
先不说里面的个别语句的严重误导,大家很多会忽略几个问题、夸大一个问题。
一般消费者忽略的有(篇幅限制,只写3条):
1、第六年零钱是领取首年缴费的钱,不是你总计缴的钱
2、每年领取的是你保额的26%,不是你每年有26%的收益,是保额!交了5年的钱20多万,保额是2万。领取的是2万的26%
3、中间的收益取出来后,后面还有。
按照这种逻辑算下来,收益几十年翻了几十倍上百倍,感觉比做什么都强啊。
真的是这么高么?
其实,精算师算过的,你不要认为人家是白算的。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类产品的折算年化收益率(就是大家认为的利息),不到2%!
对,你没有看错,只有百分之1点几。
也就是说,5年累计交的钱,在后期每年的收益算下来,连一般的五年定期存款利息都比不了。
很多保险公司销售的逻辑一般都是主险+附加险。
业务员说:这个产品非常好,保障全面,基本上啥都保了。重疾、还有医疗、还有意外。
客户问:能单独买医疗么?
业务员说:不能。必须一起买!
通过一个主线,N个附加险组合,给你感觉保障很全面。
比如主险每年1万元左右,附加险每年几百块,附加险性价比比较高。
而保险公司又不会单独卖给你附加险,非要绑定昂贵的主险才可以。
另外有些保险公司,主险还可以,但是附加险巨坑。主险几千块,附加险也卖一两千块。
买了A必须买B。否则不行。
这两个字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遇见这种公司这类产品,大家提前绕远。保险公司有很多家,又不是只有你家可以买,外面可以分开购买,自由搭配的很多。
建议大家学会合理搭配。不要被拉进坑。
大家见了这些,看看就行,别当真。
1、大公司大品牌,我们又上央视了!
3、今晚上海外滩大屏、上海中心大厦大屏、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同时为我们宣传!世界品牌,值得托付!
4、恭喜我们公司的产品获得年度最佳产品称号!获奖产品,明星产品!你值得拥有!
那就是保险行业!
另外,保险产品评奖,一些业务员说这个产品获奖了,那个产品获奖了,看我们公司这个产品获奖了,肯定很好啊,快买吧。
不要惊讶。基本上每个公司出的稍微新点的、略微好点的产品都会获奖。
评奖的机构有很多,交钱就能拿奖的评选也有很多,你接触的A公司的业务员,他们会获奖,你再接触一个B公司业务员,他们的产品也会获奖。C公司一看,也有哦。
SO,What!
是的,之前甚至流传过一句话:招人不限男女,会喘气的都要!
1、姐,我这个月要冲业绩,考核啊,就差您这一单了,你就买了吧。
2、阿姨,我都来您这好几次了,您看,您也挺烦的,我也很辛苦。真的逼不得已啊,我这个月就差2万块钱的业绩,马上要晋升了,您就帮帮忙吧。
原因很简单,要卖保险,很多保险公司的业务不是靠专业来的,而是靠感情来的。
只要发展了一个人,给这个人高佣金,他会想法设法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去卖保险,而亲戚又抹不开面子,不明不白的买了一些保险。
最后,这个人把亲朋好友卖完后,因为啥也不懂,自己都不知道保险是干啥的,没法去给不认识的人讲。
于是,被保险公司淘汰。但是,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已经把能卖的保险卖了出去。
那么保险公司该怎么做?
当然是继续招人、继续流失、继续招人!
很多朋友因此买了亲戚卖给自己的保险,事后发现根本起不到保障作用,只能吃哑巴亏,还不好意思投诉。
买的时候不好意思不买,有问题还不好意思投诉。
这对保险公司是绝大的好处。这样的套路,哪个公司不想用?
本来这条不想写,但是因为最近一件事情还是对我有些触动。
在外面的创业路上,媒体对逝者的炒作消耗,这种恶劣的行径,遭人唾弃。
用在保险行业也是如此。
也曾经反思过保险行业的这种问题。
下面这几个截图是经常看到业务员发的朋友圈:
这是从几个保险媒体号上看到的,基本都是这种风格,而且了解到很多保险公司,甚至鼓励、要求代理人要学会利用一些热点,去制造保险的需求。
这叫恐怖营销,或者叫恐吓营销。
你们觉得这样真的好么?
套路,并不是个贬义词,而是个中性词,但是有时候用的多了,就成了贬义词。
保险公司也是商业机构,任何行业都有业务开展的规则和套路,但不管怎样,都是需要建立在诚信、价值观正确的基础上。否则,歪门邪道不是套路,而是邪路。
我们不否认保险的套路。如果你不骗人、不坑人、换位思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专业客观的帮人解决问题即使别人知道你是在卖保险,也会买的心安、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