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昆虫,它们几乎无处不在,许多小伙伴在小时候一定也观察过蚂蚁,而是有许多好奇的地方,比如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它们是如何交流的?它们是如何记住回家的路的?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聊一下这几个问题。
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
蚂蚁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一个蚁巢中,不同的蚂蚁有着不同的分工,除了负责繁殖的蚁后和雄蚁外,其他的蚂蚁大都分成两个部分:担任“打手”的兵蚁和担任“家丁”的工蚁。不过,由于兵蚁和工蚁都是不具备生育能力的雌蚁,所以二者的界限不是特别的明显,简单的说在需要的情况下工、兵蚁可以自由的切换,在一般情况下,区分兵蚁和工蚁只能靠颚的大小,大的是兵蚁,小一点的是工蚁。
一个蚁巢是以蚁后为基础建立的,当蚁巢建立之后,所有蚂蚁的活动都是以蚁巢为中心的。起初,所有的工蚁寻找食物都是漫无目的的,它们会分成若干个小队向蚁巢的四面八方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在搜索的过程中,工蚁会不断地用触角去感知,蚂蚁的触角末端膨大,非常灵活,具有很强的气味分辨能力。在搜索的过程中,蚂蚁一旦感知的食物的气味,它就会在原地短暂的停留,之后它的触角就会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活动,以锁定食物的方向,锁定食物的方向后,随着蚂蚁的移动,气味越来越浓,这样它们就找到食物了。
蚂蚁的路线规划
蚂蚁的体型很小,虽然它们能够拖到自身体重1000多倍的食物,也能举起自身体重50多倍的物体,但是蚂蚁的体重仅有0.05毫克-20毫克之间,也就是说一只蚂蚁就算是“大力士”也只能拖动50毫克-20克重量的物体,对于大多数的物体来说,显然力气还是太小,这也就意味着,通常一小队蚂蚁发现猎物后很难一次性将其搬空,此时就用到路线规划了。
蚂蚁的费洛蒙主要分为两种:警报型费洛蒙和追踪型费洛蒙。这两种费洛蒙我们很难区分,但是对于蚂蚁来说,它们能够准确地分辨出来,如果一个方向有蚂蚁的天敌的存在,第一次探路的蚂蚁在感知到天敌后就会持续的释放警报费洛蒙,这样同伴就不会再走这条路。同样的,如果一个路线上布满了追踪费洛蒙,那么同伴就能通过费洛蒙准确地找到食物的所在之处。
因此,在蚂蚁寻找的食物后,通常食物是一次性很难取完的,所以它们会在路线上留下“信息”,一是方便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二是可以在把食物运回家时告诉其他的同伴自己留下了一条通往食物的路径。当然,如果蚂蚁在离蚁巢不远的地方,它们还会释放一种聚集信息激素,此时蚁巢中的蚂蚁感知到之后,就会迅速地集合,前来帮忙。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蚂蚁虽然体型很小,但是其触角对这些信息素的感知范围可以达到上百米。
当然不同的蚁群释放的费洛蒙是不同的,通常不同蚁群的费洛蒙对于其他的蚁群来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提醒它们这条路径上有竞争者,对于一些战斗力较弱的蚂蚁来说,它们就会主动规避。但是,对于那些战斗力很强,比如红火蚁、子弹蚁来说,这些信息素能够帮助它们找到掠夺的对象。
正是因为蚂蚁过度的依赖费洛蒙,所以有时候这也会成为一个致命伤,尤其是对于那些毫无视觉的蚂蚁来说,比如行军蚁的“死亡漩涡”。行军蚁完全不具备视觉能力,因为它的眼睛已经高度的退化,所以在成群外出觅食时,它们通常会跟随一只年长的行军蚁,而这种领头的行军蚁的行军路线靠的就是之前寻找食物的同伴留下来的,一旦寻找食物的行军蚁在某一处迷失了方向留下错误的费洛蒙,就可能导致领头蚁在原地打转,最后全部的行军蚁跟随领头蚁一起打转,形成“死亡漩涡”,而这些蚂蚁最终只有死路一条(力竭而死)。
总结
蚂蚁不会说话,也不会发出声音,所以它们的交流只能靠触角,而触角能够感知到的就是信息素(费洛蒙),蚂蚁在不同的情况下释放出不同的信息素来交流。而且蚂蚁一旦外出寻找食物,它们就会在路径上留下信息素,如果该方向没有食物,那么路径上的信息素是均匀的,如果有食物,那么该路径上的信息素就会变浓,这是它们通知其他同伴的方法之一,如果同伴还是没有赶来,它们要么是派小队中的一员回去通知,要么是一起搬运一部分食物回蚁巢后,再聚集更多的蚂蚁再次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