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完车险习惯在保险公司APP上查保单,付完款后一直未见其生成,就感觉有些不对劲,意识到可能被骗了。”近日,江苏车主赵女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讲述了自己买车险被骗后维权的曲折经历。
根据赵女士提供的信息,其购买的车险报价单与普通车险报价单类似,但仔细观察,该报价单中本应为“xxx保险”全部显示的是“xxx保障”字样。与赵女士类似,其他地区车主也遭遇过投保车险后发现上当受骗的经历。
车主续保车险被骗
这位自称来自平安车险的业务员给出了较为优惠的车险报价。该业务员向赵女士介绍,最近平安车险的优惠力度较大,能给赵女士最优惠的价格,还能返款188元,赠送扫地机器人、全年免费洗车、一次补漆等优惠。
“我咨询的另一家保险公司给出的报价是5100元,这家公司报价是4400元,再加上给的返款,整体算下来便宜了800多元。”赵女士说。
在投保时,该业务员向赵女士强调交强险和商业险需要分开购买、分两次付款。该业务员解释称,交强险是国家定价,每家保险公司价格都一样,但商业车险是保险公司自主定价,各家价格有差异,赵女士的车辆未出过险,商业车险可以有折扣,分开买会更优惠。
在该业务员的推介下,赵女士先投保了商业险。投保后赵女士询问何时能生成保单,该业务员此时变得闪烁其词,回复称保单还未生效,又催促她尽快投保交强险,全部投保完后再为其查询保单。
赵女士此时觉得不对劲,仔细看了下各项明细,发现正规保险合同中应有的“保险”都被改成了“保障”字样。意识到受骗后,赵女士要求退保,但该业务员要求赵女士写一份退统说明,并需要手持身份证、退统说明拍照方可退款。无奈之下,赵女士选择了报警。
营运车辆存在投保难题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及,鼓励运输企业采用交通安全统筹等形式,加强行业互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一些车主购买车辆统筹或是不得已而为之。资深车险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车辆统筹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最初是为了缓解大货车等营运车辆投保难问题。这类车辆风险高,出险后赔付金额较高,不少保险公司拒保此类车辆的商业险,就算愿意承保,保费也较高,大货车商业险保费一年能达到数万元。一些车主迫于无奈,以购买车辆统筹的方式作为替代保障。”
此外,还有一些车主是因销售误导、被低价吸引等原因购买车辆统筹。
“车辆统筹这一模式已经存在很多年,其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统筹的方式降低交通运输企业风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统筹公司将车辆统筹进行包装,变相开展类保险行为。”阳昌公估总经理庞博说。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统筹公司的业务员以保险公司的名义招揽业务,公司名称、报价单等和正规保险公司名称、报价单较为相似,且业务员在介绍时往往隐藏车辆统筹与车险的差别,从而对车主产生误导。比如,赵女士购买的“平安车险”产品,在付款时显示收款方为“平安汇通(河北)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临沂分公司”;李先生购买的产品则属于“太保(深圳)机动车安全服务有限公司”。
“这些统筹公司假冒保险公司,再给出比正规保险公司更低的报价,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一些分不清车险和车辆统筹的车主可能被误导投保。”上述车险行业专家说。
车险主要包括交强险和商业险,记者调研了解到,车主被骗购的车辆统筹主要涉及商业险。统筹公司的业务员一般会把车险分成两单来操作,交强险由正规保险公司承保,商业险则为车辆统筹保障。赵女士和李先生均向记者提到,业务员要求其分开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
面临无法获赔风险
业内人士提示,车辆统筹不是保险,不受保险法保护,车辆出险后可能面临无法获得赔偿的风险。
康德智库专家、上海东道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超表示,车辆保险的保险人为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受到金融监管总局及派出机构的严格监管。车辆统筹的统筹人多为一般公司,准入门槛低,其资产透明度、资金流向合法性均无机构监管,偿付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
中国保险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德明表示,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车主须先行承担赔偿责任,再按照普通合同纠纷另案起诉统筹公司,程序会大幅增加,也会增加车主的负担和风险。
提高保险公司承保意愿
业内人士认为,车辆统筹野蛮生长的背后,还是营运车辆投保难、保费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虑降低营运车险出险率、赔付率,进而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意愿。
“整治车险统筹乱象的本质在于能够让这些风险高的营运车辆享受到正规保险公司的保险服务。”庞博建议,保险公司可与第三方科技公司等合作,降低此类车辆的出险率,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这样保险公司才会更愿意承保此类车辆。
放开保险公司的车险自主定价权也是方法之一。当前,保险公司的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为0.5-1.5。上述车险行业专家认为,可进一步放开保险公司自主定价权,让保险公司能够针对营运车辆的风险实施更加差异化定价,提高定价精准性,缓解营运车辆投保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