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难、排队久、床位少、体验差可以说是共识了。
再加上长达半年、此消彼长的疫情,
让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去医院。
有事先扛,实在扛不住了再去医院成为大家无奈的选择。
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免疫力比较低,
不去医院手足无措,但去了医院吧,
从排队挂号到在公共病房住院,
都少不了跟陌生人接触。
要是交叉感染了,问题只会变得更严重。
不过,同样是在三甲医院找最好的医生,
挂号难?床位少?病房太拥挤?
医护人员没有耐心态度不好?
这些问题在国际部统统都不存在的。
但国际部不能用社保,
全都需要自费。
超过普通部3-5倍的检查治疗费用,
没有个兜底的保险还真不敢随便去。
所以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的家庭,会购买支持国际部的高端医疗险,
而很多公司为了留住人才,也会给员工提供团体高端医疗的福利。
对于平常不咋跑医院的朋友,可能对特需和国际部都没啥概念。
上个月7队长在国际部做了一个小手术,
一次跟你说清楚,普通部、特需部和国际部的区别到底是啥,
以及可以覆盖国际部就医费用的高端医疗险怎么买、怎么用。
第一关、挂号
有句话叫“没有在北京通宵排队挂号的人,不足语人生”。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在北京挂号这么困难?
事实上,社区医院的号源没人稀罕,但好医院的专家号极其难抢。
因为集中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北京,吸引了全国最多的病人。
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大家都是“来都来了,要看就看最好的”心态。
可医院挂号窗口的号源其实并不多。
比如最有名的协和,把一半的号源投放到互联网预约挂号平台,
把三分之一的号源投放到一些与企业或者大型机构的合作渠道,
最后医院窗口能放出的号源其实只有20%左右。
所以,对于知名医院专家号这类稀缺资源,想要现场捡漏难于上青天。
但在互联网上抢号也并不容易。
没有了近水楼台的优势,就得跟全国人民拼手速和网速,刷了几个礼拜也抢不上号的人比比皆是。
因此很多三甲医院会设立特需部,
把专家号的提价2-3倍,用价格来筛选患者。
但根本拦不住不远万里来看病的人们。
如果你约了一位比较知名的医生,
你会发现自己花了好几倍的钱,
到了现场还是免不了要排几个小时的队。
而且因为排队的人太多,
就算看上了心里落差也是非常大的。
可同样的医生,
在国际部就很容易预约上,
但挂号的价格是普通部的5-10倍,
有人表示不能理解:
事实上,国际部最早是面向重要的外宾和公司高管而设立的,
就医体验和档次跟普通部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比如协和的特需部,
其实跟普通部还在同一个楼层,
但国际部的门诊和住院部都在完全独立的大楼里。
相比较特需门诊排队俩小时看病5分钟的“伪预约”,
只需要提前致电,
国际部一两天内就能帮你安排好。
当然,名气大的医生手术也排的比较满,但提前一周一般都可以约上。
挂号费呢,急诊都是1000,
非急诊500-1000左右,
比起特需部其实也没有贵出多少,
医生也可以更细致的帮你诊断,不用担心有其他群众围观的尴尬。
诊断完毕需要安排手术的话,
也是由你指定的专家主刀,
入住的也都是国际部的单人病房。
第二关、住院前检查
之前听很多人说北京预约床位难,好医院就更难了。
不过在国际部这都不是事儿.
7队长看病那会正赶上新发地出事,全北京都人心惶惶。
因为不想耽误后面出差,我跟医生说希望尽快安排上手术,
结果直接帮我预约了第二天下午的住院病房,第三天早上做手术。
受疫情影响,国际部在一楼电梯就做了隔离,
只有做了核酸检测和肺部CT的病人和家属才能进住院部。
疫情下真的是一级戒备,层层把关
因为需要尽快住院做一些术前准备,
我要在第二天中午前拿到核酸检测结果。
又顺(bei)便(po)体验了一下国际部的急诊,和当时全北京最快的核酸检测。
急诊号1000,加急核酸检测360,CT1600,近3000的检查费用(这部分费用后来也通过高端医疗险全额报销了)
但确实效率无敌。
早上8点开车过去,二楼空荡荡的大厅就我一个人。
15分钟做完核酸和CT,
直接在旁边商保窗口办理担保函,
去楼下住院部建大病历。
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回家了。
7队长平时比较随性,
但毕竟是第一次做手术,还是全麻的,所以心里有些忐忑。
特地翻出自己的十几本合同,统计好保额打印给家人。
不要吓到,其实除了3本重疾,
其他都是理财型的储蓄保险
还没到俩半小时,协和app上就出结果了,核酸检测阴性。
中午吃完饭,拎个布兜子带本书就回医院了。
这期间,商保的小姐姐帮我加急办理了担保函。
但表白一下我们公司的团体高端医疗险,和帮我办入院手续的小哥。
虽然担保函还没下来,但知道我有团险后,只要了一份身份证复印件,没有支付一分钱的押金,就办好了住院的全部手续。
三下五除二的填了几张表,
在走廊的阳光房等了半小时,等护士打扫和消毒完就住进病房了。
然后一波又一波的医护人员敲门进来。
先是推车车来验血的护士,订餐的小姐姐,清洁房间的阿姨。
然后是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和护士,
分别来查房,告知我手术前的流程和术前的准备。
所有人的态度都是轻松和亲切的。
手术的过程就不多说了。
因为我啥也不记得。
躺在病床上,
被护士从病房乘专梯推到手术室,
和端午节加班的小姐姐愉快的聊了几句,
医生插麻醉管后让我数了几个数,
再一睁眼就出手术室了。
躺着被推回病房,
又有N波医护人员来关照和询问,
提醒我术后可能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觉,
有任何自己搞不定的就按枕头下的呼叫铃,护士会在两分钟内赶到。
具体的细节就不多说了,
但出院的时候这张满意度调查表让我印象深刻,
每个服务细节都有标准,非常专业。
总结一句话,
钱花到位了就是不一样
所以大家关心的问题可能也来了。
这样一趟下来,到底要花多少钱?
因为全程都是保险公司直付,
出院在窗口结算时签了个名字就走人了。
看着隔壁还在一张张数账单还是很有优越感的。
直到复诊才想起把费用清单打印出来。
发现一共花了2万7千多,其中病房住宿是800一天。
事后问了其他医生朋友,
说如果在普通部,可能全部费用就8000。
果然是3-5倍。
事后好多朋友来问,
我用的这种高端医疗险,
价格是多少,核保、理赔难不难?
关于高端医疗险的责任和价格,
再来一篇小论文也说不完。
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类产品,
那就是一分钱一分货。
30岁,每年的保费从4千到10万不等。
责任包含得越多,价格越贵。
最基础的包括公立医院特需和国际部,
你可以扩展到新世纪,和睦家等私立医院。
如果经常出国出差,还可以扩展到香港养和,美国梅奥等国际知名的私立医院和诊所。
此外,你还能附加门诊责任,
还有牙科、体检、孩子疫苗,
甚至可以包括生孩子的钱。
比如让很多明星扎堆生孩子的和睦家,生产费用10万起步。
要是有任何产后或新生儿并发症,多住一天院就是一万多,没有保险的,自费花个三五十万都非常常见。
1、买之前要注意什么?
高端医疗险可以赔付门诊,感冒发烧都可以用,所以理赔率超高,核保自然也非常严格。
但凡你在买保险之前有过明显症状的全都算做既往症!
比如有个肾囊肿、肝血管瘤、胆囊息肉啥的,买重疾险还可能正常承保,但医疗险就会算作既往症。
当然,只要钱花到位了,既往症也是可以赔付的(年交保费4w起)
所以,没有被动收入的朋友(主要靠上班工资,生病后三五年不上班,靠存款难以维持日常开支和房贷)
建议你们先买够重疾险,
再考虑这种类型。
不然会非常影响你将来买重疾保险。
因为所有重疾险的健康告知都会问,
你是否有被其他保险公司附加责任承保,是否有理赔过等等。
2、理赔流程是怎样?
门诊一般是事后报销,
紧急情况来不及申请的,
也要由你的保险顾问跟医院以及保险公司报备协商。
操作不好,买了中高端医疗也未必能够理赔。
事实上,无论你选择哪家公司的产品,
在实际理赔时都可能出现一些界限模糊,可赔可不赔的情况。
所以提醒所有想买高端医疗险的朋友,
第一,一定要找位有责任心、经验丰富的专业保险顾问;
第二,看病前先和你的顾问沟通,特别是需要填任何申请表的时候;
第三,告诉医生你有商业保险,让他注意在病历上的描述,不要随便写病史;
其实只要你第一步做对了,就会无比省心
3、谁会买这种保险?
选择高端医疗的客户一般有三种原因:
有钱看病,和能及时看上病是两码事。
买高端医疗险,就是每年用一笔固定的保费锁定稀缺的就医资源,
保证自己在生病的时候可以优先预约专家和床位,享受更高的医疗水平。
而不是等需要的时候再去求人。
很多双职工家庭会给孩子买高端医疗。
头一次做父母,不知道孩子因为什么难受、该吃什么药,生了病不敢拖着。
但儿童医院一是不好挂号,二是容易交叉感染。
有高端医疗就可以去体验更好的国际部和私立医院。
孩子也不用在儿童医院耗半天,多遭罪。
虽然我自己也买了高端医疗,
但这次还是用的公司的团体医疗。
why?
因为团体高端医疗最NB的地方,就是无需健康告知,既往症也可以理赔!
(但提醒一句,假如从原公司离职,团险就失效了)
所以很多公司为了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会提供这类员工福利。
假如你是公司HR,或者希望你的公司给你们配这种保险,就来联系R&F保险事务所吧。
#7队长的碎碎念#
自从做了保险经纪这行,
接触到太多因为健康原因买不了保险的委托人,
所以每年体检前都忍不住给自己加保。
去年重疾保额已经加到两百多万,
心想不如升级一下自己的医疗险,
没想到成为了无比及时和正确的选择。
但提醒几句,这类保险并不适合所有人,
它和百万医疗险一样,也是买一年保一年,如果没出险,这个钱就没掉了,
而且价格会随着年龄越来越贵(每年价格会增长8~9%)
由于高端医疗是强需求定制、极度个性化的保障产品,服务成本很高。
不只是投保环节复杂,对于健康告知和既往病史的把握也需要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