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付费诊断客户孙先生,被分红险“坑”的不轻:保险公司承诺每年4%的利率,实际上并没有达到!
事情是这样的。
当初在做保险的朋友推荐下,买了款分红险,附加重疾。每年缴纳50000元保费,但是现在自己急需用钱加上经济吃紧,觉得每年缴纳保费过高就不想继续买了。
结果咨询了保险公司才发现,交了2年共计10万元的保费,若要提前退保仅能拿到保单现金价值上显示的42776元。
而且当初说的有分红,交了10万放了两年,最后分红只有1566块,收益率只有1.5%。
于是我朋友就纳闷了:
“为什么自己交了10万,最后退保却只能退4万呢?10万块存银行每年都会有1500块,这两年了却只有1566块。”
他说:“分红险真坑。”
那么分红险到底是不是坑?要是坑,坑在哪里?
今天就让我们抽丝剥茧,教你如何通过保单识别分红险的“坑”!
很多人疑惑,保险公司明明保证了分红,为什么利率和实际不一样呢?
其实,这是隐藏在保单中的一个猫腻儿。
首先,我们先要学会看保单。
这是一张分红险现金价值表,附加重疾险。可以看到分为4部分:保单年度,身故赔偿、现金价值和总保费。
其中主要看的是身故赔偿和总保费。
他们分别有三栏:保证,非保证,总额。
看到这里,就出现问题了。
1,一般来说:保险公司或者业务员给我们看的都是总额,而避开保证和非保证部分不谈。
总额相对较大,更能激发投保人的购买欲望。业务员稍微讲解,说未来假如生病,会有重疾保障,不生病,会有现金分红。
于是,投保人欣然的签了单。但是,里面却包含了非保证和保证部分。
2,保证部分。
保证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退保的钱,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何种事情,你总能拿到至少这么多。
很多人觉得这很好啊,不管怎样,都能拿到钱。
事实上,确实很好。
但是,你能拿到的保证部分,是自己多缴纳的保费而已。
比如:市场上某一款纯重疾险,需要2000元。而如果是分红险附加重疾,那么此时价格就可能飙涨到4000元。
转而把多出来的2000元给比变成保证部分。这就是保证部分的由来。
羊毛出在羊身上。保证部分,是你多缴纳的保费。
3,非保证部分
每张保单的备注,都有一份说明。
仔细阅读可以看到:
保单的红利是不保证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非保证部分是不确定的,不能保证每年都会增加。
而且,非保证部分的测算方式是按照4%的收益计算的。
我们使用复利计算器计算:5万,年化利率4%,存30年,最后的结果是16万,与上图现金价值部分的15.6万相差不多。
也就是说,保险的收益率最多4%,而这张表,就是按照4%的利率演示的。
况且,保单的红利水平是不能确定的。谁能保证每年都可以实现4%的盈利?如果保险投资某一年没赚钱呢?那现金价值就要减少了,上面公示的数据也就不能信了。
再来对比一张图片:
保险的投资收益率很低很低,亚太地区能达到5%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保险公司也有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会每年都为你分红4%吗?
你看到的数字,是在最高收益情况下,连续30年的理想化数据。
那么,在在70岁能拿到300万也就变成无稽之谈了,一切要以实际为准。
现金价值的演示图,只能参考,不能作为购买依据。
因为只有保险公司赚了钱,才可以给你分很多钱。在保险的投资中,主要集中在债券、票据和存单。
而这些金融工具,利率都不会高于5%。况且还有很大的运营成本,怎么可能每年给你4%?
保险,始终更应该强调它的保障的功能,而不是理财。
保单分红,其核心作用是缓解通胀,无论今天我们拿到的分红利益演示数据多么美好,谁又能准确预测十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呢,况且精明的保险公司都在条款里面约定了“保单红利是不保证的”。
市场上完全有更适合大众的选择,以后我们在面对类似带有分红性质的保险时,都要根据自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