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深金融业3xxxxxxxx1x2xxxxxxx

(原标题:今年金融业融资额比去年多近300亿)

近年来,“资本寒冬论”在金融业甚嚣尘上,让金融创业者望而生畏。这一观点认为,近年来投资人越来越谨慎,投资金融类项目越来越少;相应的,金融初创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这一观点可能与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大和优质投资项目稀缺等有关。统计数据结果却表明,“资本寒冬论”站不住脚。截止2016年11月18日,金融业累计投资金额已经远超去年,超出金额多达294亿元。“资本寒冬论”可以休矣!

资本更为理性

据投中信息CVsource、万得资讯PE/VC数据库、清科私募通、IT桔子和京北智库等渠道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18日,今年金融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次数已经达到387次,月度分布较为均匀。

相较于2015年,从金融业获得融资的阶段来看,种子轮、天使轮减少明显,A轮(含Pre-A轮、A+轮)有一定程度减少,而B轮(含B+轮)、C轮、D轮和E轮等均有出色的表现。这说明资本比去年更加理性。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一家企业处于种子轮、天使轮和A轮,获得风险投资机构支持会比较艰难;已经走到B轮、C轮的企业,则占据较明显优势,未来更有希望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2016年的金融业,一大亮点是获得C轮融资的企业达到20家。

从融资次数来看,今年金融业融资次数为387次,确实相较于去年588次确实减少不少,但已经远超2014年全年的融资次数。

“一超多强”城市格局

今年的387次融资,分布于21座城市。其中,北京以138次位居第一,上海以98次位列第二,深圳以63次位列第三,杭州以42次位列第四。这四座城市形成了以北京为首的“一超三强”格局。一般来说,“北上广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线城市,但广州已经落后太远。

北京是18家券商、47家公募、11家信托、59家保险,乃至包含工农中建在内的14家银行的总部。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崛起的今天,北京的金融创新以领头羊的姿势发展,让北京有希望成为未来世界金融中心。

风投的钱投向细分业态

据京北智库、IT桔子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分析报告》,2015年金融业融资金额为944亿人民币。2016年387次融资中,披露了融资金额的有351次。这351次融资产生1239.34亿人民币的风险投资额,较去年多295.34亿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贡献。据中申网统计,2014年互联网金融获得风险投资机构资金23.3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0亿元。从融资金额来看,近三年金融业融资金额不断创新高。

2016年金融业获得融资的细分业态中,P2P以99次高居榜首,其次则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这些获得风险投资的机构,基本上都属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范畴。另外,P2P不仅在融资次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在今年的融资金额上已经突破100亿人民币。

在具体融资金额上,受到蚂蚁金服45亿美元和易生金服40亿美元的影响,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融资金额高达856.75亿人民币,占据金融业今年累计融资金额比例为69%。风投界人士指出,蚂蚁金服和易生金服获得巨额融资源于其生态化、集团化运作。从投资额来看,资本对于金融业依然可谓是高举高打。

据统计,今年不少于30家金融企业形成事实上的集团化运作,多条业务线形成生态闭环,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简理财创始人林恩民认为,金融企业选择做生态,形成良性闭环,有助于形成规模化优势,进而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的金融信息需求,才是长远发展的必经之道。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国金融机构数量颇多,但在地域上却分布十分不均。无论是银行、券商、保险机构,亦或是公募基金、阳光私募、信托机构的分布上,均以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居多。

文/全景网《WE言堂》专栏特约Wind资讯

本期Wind资讯通过大数据分别对注册地在北上深三地的银行、券商、保险、基金和信托机构进行全梳理,一起来看看中国金融重镇的投融资实力!

01全国商业银行区域分布

从银行数量分布来看,注册地在北京的有14家,在上海的有10家,在深圳的有7家。考虑到各地城商行及村镇银行,虽然北京、上海、深圳在数量上不占多大优势,但在银行规模上,远不是其他地区所能匹敌的,工农中建国有四大银行注册地全部在北京。

02全国证券公司区域分布

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一线城市,券商总部数分别是18、16和16家,占绝对优势,三地占全国总数近半。其他省市地区无法比拟,少数城市有1~4家,而多数城市都为0。

03全国保险公司区域分布

从保险公司数量分布来,注册地在北京的有59家,上海的有47家,深圳的有19家,其他省市则十分稀少,由此可见保险公司呈现出高度集中分布,北上深三地对保险公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04全国公募基金区域分布

上海、深圳和北京三个一线城市,基金总部数分别是47、24和20家,占绝对优势,三地合计占全国80%以上。其他省市地区绝大多数都为0。

05全国阳光私募区域分布

全国7000多家阳光私募公司分布广泛,在所有省区都有相应的数量,上海、深圳、北京三地合计有逾5000家私募,占比高达67%。

06全国信托机构区域分布

全国68家信托公司中,北京占据11席居首,占比16%,上海、浙江省紧随其后,当地分别有7家和5家信托公司注册。在深圳市注册的信托公司则较少,仅有两家。

北京

截止9月29日,注册地在北京的主要金融机构(银行、券商、保险、公募基金、信托)共计122家。从定位图可以看出,这122家金融机构的分布,西城区最为密集,其次是朝阳区和东城区。

若再将西城区板块进一步放大后,地图显示多家主要金融机构汇集在金融街附近,其中包括中国人寿、建设银行、华夏基金、银河证券、北京银行等知名机构。

07银行规模排名

注册地在北京银行共有14家,工农中建四大行全部在北京,且从营收规模来看,四大行也是遥遥领先的。

08券商规模排名

北京,共有18家券商总部,银河证券463亿净资本最大,远远超过第二位的中信建投和第三位的东兴证券。

09保险规模TOP20

注册地在北京的保险机构共有50多家,以下为保费收入排名前20名的机构。

10公募基金规模TOP20

在北京,华夏基金总资产高达5100亿,工银瑞信4800亿,不仅仅是北京地区最大的两家基金公司,也是北上深三地最大的。

11信托规模排名

注册地在北京的信托公司共计11家,其中中粮信托、华鑫国际信托和北京国际信托规模位列前三,其中中粮信托最新规模高达1171亿元。

上海

截止9月29日,注册地在上海的主要金融机构(银行、券商、保险、公募基金、信托)共计127家。值得注意的是,这127家金融机构,其办公地点并非全部在上海,有7家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深圳等地,如嘉实基金办公地设在北京,国泰瑞银基金在深圳。120家办公地址在上海的金融机构,具体定位分布图如下:

由于主城区重叠较为严重,将该区域进一步放大后显示,上海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浦东的陆家嘴一带。

12银行规模排名

注册地在上海的银行机构共有10家,其中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营收规模均超千亿。

13券商规模TOP20

上海,也有16家券商总部,海通证券以净资本772亿排在首位,国泰君安以671亿紧随其后。

14保险规模TOP20

注册地在上海的保险公司共有40多家,以下为保费收入前20名公司。

15公募基金规模TOP20

在上海,汇添富和嘉实基金总资产均超过3000亿位于前列,中银基金以2500亿次之。

16信托规模排名

上海共有7家信托机构在此注册,3家规模过百亿元,中海信托规模合计449亿元居首,上海爱建信托、中泰信托紧随其后,公司规模分别为317亿元、111亿元。

深圳

注册地在深圳的主要金融机构有68家(银行、券商、保险、公募基金、信托),其中办公地点设在深圳本地的有62家,从定位图来看,这些金融机构大部分分布在福田区。

另外,阳光保险、银华基金、长盛基金、中融基金、众惠财产5家办公地都在北京,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地设在中国香港。

17银行规模排名

注册地在深圳的银行共有7家,其中招商银行营收规模超过2000亿,平安银行营收规模也近千亿。

18券商规模排名

深圳,共有16家券商总部,中信证券以净资本879亿遥遥领先,较第二位的国信证券和第三位的招商证券总和还大。

19保险规模TOP20

注册地在深圳的保险公司共有17家,中国平安保险以3860亿元的保费称雄三地。

20公募基金规模TOP20

在深圳,老牌南方基金以总资产3440多亿遥遥领先,旗下共103个基金产品;博时、招商和鹏华3家基金公司资产超2000亿紧随其后。

21信托规模排名

在深圳注册的信托仅有华润深国投和平安信托两家,规模分别为305亿元和171亿元。

(原标题:驳“上海经济大瘫痪”:2016年上海宏观经济表现六问六答)

2015年互联网保险井喷

根据公开融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8月,共发生51起融资事件。其中,2015年增长明显,共有26起互联网保险投资事件,相比2014年增长了225%。而截至2016年8月末,13家互联网保险创企共发生15起融资事件,其中慧择、大特保均完成亿级B轮融资。

从融资数量看,2015年可谓是互联网保险爆发的元年,得益于互联网生态的发展、保险行业的良好前景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资本和创业者纷纷进入,而这种良好的势头也延续到了2016年。按照8月末的数据推测,2016年的融资数量有望超越2015年。

保险行业人士认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到了拐点,目前市场模式已经成型,接下来就是经历市场考验的阶段了。大浪淘沙,很可能会淘汰一批人,能活下来并且有持续利润增长的企业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大额融资增多且往后期偏移

获投公司集中在北上深

根据《2016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统计,从2012到2016年,共有32家互联网保险创企获得投资,其中北京数量最多,13家创企获投,上海11家位居第二,两者合计占比达到76%,深圳3家,占比9%。由此可见,互联网保险创企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为何获投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北京高校林立,创业公司遍布,资本泡沫泛滥,甚至有人夸张地说,如果你拿着电脑去车库咖啡坐一儿,就会有投资者来问你要不要投资。从资本、人才角度,北京、上海、深圳资源都比较集中,互联网资本活跃度也比较高。

互联网保险切入模式多样而分散

虽说比价网站曾被保险公司指责“唯价格导向”,但在目前车险产品同质化的大背景下,价格成为影响车险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商车费改后,一方面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价格差将逐步拉大,另一方面车险产品将趋向细分和差异化,车险比价符合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未来有望形成一种消费的模式和习惯。

57家机构投资互联网保险

年收入超12万被称高收入群体?你要加税还是减税?

国务院近日发文明确,实施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行动,实施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行动;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负,同时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堵塞高收入者非正规收入渠道,发挥收入调节功能。

个税改革将分三步走,高收入阶层未来多元化的劳动所得将作为增量因素考虑纳入综合所得,并由此统计个人所得税。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被称为高收入群体,在个税改革短期和中期目标阶段,这类人群是重点调节的人群。

从高收入阶层入手实施增量调节,“渐进式”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渐进过程主要分为短期(1~2年)、中期(3~5年)、长期(5~10年)三个阶段。

年收入超12万的“高收入群体”?网友不干了:

A:年收入12万挣北上广深一套房(1000万)要100年,神tm高收入群体。

B:12万在北京刚够活命好么?

C:月薪1w,哪怕是2w,在深圳也真的只能活的“还可以”,绝对达不到高收入,深圳房价交通费都高到心塞,既然这类的标价都能够因地制宜,为什么收税要一刀切呢?

D:12W算个鸡毛的高收入人群。小康惨了,你生活刚有点变化,然后就直接让你再回去。

E:年收入12万,扣掉五险一金和所得税,就剩六七千了,在望京租个两居室要7000,然后这位高收入人士就辟谷了…

中国人税收负担全球第二?

2011年,《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一个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在主要的经济体之中,中国内地排名全球第二。

所以,政府公布了10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值,2012年也就22.6%,相比你们绝大多数罪恶的资本主义国家30%以上的比例要低多了,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们?

到底是《福布斯》杂志说得对,还是中国政府的数字对,或者是IMF说得对呢?

首先要定义“税负”这个概念,应该是包括了政府的各项收入,而绝不仅仅是税务部门收到的那个税收。否则的话,如果纯粹看表面税收,中国2015年税收仅12.5万亿元,相比GDP才占18.5%,简直是世界上税负最轻的国家之一了!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财政收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占GDP比例为22.5%。这些数字,也正是政府痛斥《福布斯》杂志污蔑的依据。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我们来列举一下中国政府15.22万亿元财政收入的构成。

按照IMF自己公布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标准,一个国家全口径政府财政收入为为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几项。根据财政部报告,2015年中国的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12亿元,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8218亿元(土地出让金被包含其中),合计4.23万亿元。

此外,财政部还公布有一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额度大约是2560亿元。

这样简单一加,中国全口径统计的财政收入就达到了24.31万亿元!与中国2015年67.67万亿元的GDP相比,税负水平瞬间就变为35.9%,已经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真不知道IMF的经济学家们是怎么计算出中国的税负水平的,自己公布的标准也不去核实一下,中国政府给他们一个数儿他们就用?

更重要的是,按照广义货币供应量计算,中国现在每年新印钞规模都是举世第一,这个铸币税是不是也要算进去?因为这个负担可是实实在在的落在了全体民众头上的!如果算进来,2015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新增17.36万亿元——这个数字要是加上去,中国的税负水平举世第一也没什么奇怪的。

不知道诸如高速公路收费是否计入(仅此一项2015年就达到了4098亿元),城市管理的各项罚款和收费是否计入(乱罚款、乱收费就不必说了),彩票收入是否计入,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使用费是否计入……如果按照正常的统计规则,都加进去,呵呵,你懂的!

没有公开数据和没有依据的东西我不好说,但整体上简单计算一下就明白,我们政府对福布斯的批驳完全是在统计项目中玩弄文字游戏,而IMF对我们政府的臭脚也捧得非常的荒唐和不严谨。

既然IMF的计算有问题,政府公开的数据又自相矛盾,还有很多黑箱,我只能倾向于认为,福布斯的算法有可能是准确的、合理的:在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体中,中国的税负水平真的可能是世界第二。

别的不说,就看看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蹭蹭蹭的,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从基本逻辑上你就应该明白,中国的税负水平肯定是在逐渐加重,而不是逐年减轻……

高收入阶层实施增量调节

对于普通薪酬阶层人士来说,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以后,其税负支出减少了几十元,同等条件下,高薪酬人群的减税效果却有几百元。

2012年我国狭义的宏观税负占GDP的比重为22.4%(图表1),但是按照包括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基金总收入以及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在内计算,2014中国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年高达37%,已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在30~35%之间),这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极不相称。

用这句话形容当下房地产跟中国经济的现象再恰当不过:一边是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层出不穷的地王和扶摇直上的房价,一片欣欣向荣的劲头;另一边却是在去产能大背景下的实业萧条和经济不振,益发被衬托的暗淡无光。如果翻阅下2016上半年上市公司半年报,你会惊诧的发现金融业(银行/证券等)利润总额竟占所有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7.2%!超一半的利润被金融业拿走。

金融业本是服务于实业,并在促进实体发展和盈利的基础上获取收益,可在实体萧条的当下,金融业的巨额利润来自哪里?房地产更是在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多年的实体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积累,人们把通过把劳动换取的报酬买房置业,可从2015下半年兴起的这波炒房浪潮,炒房客们人人账面盈利,他们赚取的是谁的钱?如果最终接盘侠买单,那接盘侠的钱又来自哪里?

此文仅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在浮躁和冀望一夜暴富的当下,让大家静下心来做一番思考。

经济下行周期,实体经济显疲软

2015年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GDP增幅创25年新低,这一放缓态势延续至2016上半年,再创新低至6.7%。当然,世界经济也不好,最新的轰动事件是因全球经济放缓进而贸易持续减少,世界第七大航运企业韩进海运的申请破产。

实体经济有多惨,从我们的亲眼观察和做实业朋友的切身感受中即能略知一二。当然,从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中更能证明。

固定投资增速.png

由图,从2015年初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含国有和民间固定投资两类)增速快速下滑,其中的民间投资同样一路向下,到了2016年更是断崖式下跌,实体不赚钱导致盈亏自负的民间资本不愿意增加投资,这也从官方层面证实了实体萎靡。

另外,我们也能从四大行的半年报中管窥一二。

由表,被认为是实业代表的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其不良贷款率居然占据四大行的前两位,并数倍于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可见实业是多么的惨淡。

服务实体的金融,却赚巨额利润

随着“高智商人群”的加入,金融业的研发创新层出不穷,各种金融工具、衍生品推陈出新,金融业的大量收益日渐依附于此,似乎脱离了实体经济。其实不然,就像2008年次贷危机,在爆发前,各类金融机构(银行/投行/基金/保险等)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获取巨额收益,可一旦基础资产(房屋贷款)出现危局(房屋按揭人还不起贷款),同样引发金融震荡,大量银行、投行、基金等机构破产,若非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相救,金融业将遭受毁灭性摧残。任何时候,实体经济都是金融业坚实的根基。

由上文可知,当前的实体经济很不景气,不是利润低而是很多实体根本就不赚钱。可从上市金融企业的年报看,它们不仅整体盈利而且数额巨大:2015年和2016上半年报显示,金融业整体利润为20904亿元和10870亿元,分别占整个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59.0%和57.2%。

这就是问题所在,本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在实体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何以赚取巨额利润?若实体长期萧条亏损,金融业的高收益会否能延续?

实业萧条,金融业赚的是谁的钱?

实体经济残喘活命,金融业大赚特赚,那赚的钱来自哪里呢?

根据观察和思考,其收益很可能来自于:

这都是看得见的,更多的是看不见的借新还旧贷款,否则也不会出现山西省政府北京举行煤炭专题推介会,希望煤企存量贷款能得到正常接续,发行的债券能得到积极认购,以及各地政府发出银行不得无故抽贷、停贷等通知,银行的借贷维持了大量僵尸企业的苟延残喘。银行虽可从借新还旧中获取收益,但最终能否还得起、会否变成一场旁氏借贷还未为可知。

2、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的收益。资金进不了实体,在虚拟经济体内来回空转,并从中获取收益。资金通过夹层设计等方式进入股市/债市/信托等虚拟经济领域,获取不菲收益。

另外,今年更明显的一个现象是银行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以开发贷更以个人房屋按揭贷款的形式吹起了房产价格的泡沫。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7.5万亿,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多为按揭贷款)竟为2.62万亿,而到了7月份,其新增贷款几乎全为居民按揭贷款,甚至有银行内部人士透漏,目前银行只考虑给政府和地产商发放贷款。可见在实体经济不振时,金融业加深了对虚拟经济的依赖。

3、债务置换中获取收益。随着利率的一降再降,许多企业纷纷发行低息债券置换掉之前的高息债券。除企业外,地方政府也纷纷进行债务置换,把之前到期的、高息的债券纷纷置换成新一轮债券或低息债券,避免违约风险或降低债务成本,在此过程中,金融业获取大量收益。今年前8个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已达4.8万亿,超去年全年3.8万亿的总发行量。债务置换避免了违约风险,也降低了成本,但最终的还本付息还得靠实体经济企稳,否则也会沦落成旁氏债务。

一二线房价疯涨,各地再兴炒房团

应该是2003发生SARS那年始,各地陆续出现了温州炒房团,他们一度被各开发商捧为座上宾,是每一次楼市短暂萧条期开发商吸引买家的噱头,并以此证明某城市或某楼盘被坚定看好。

随后的发展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料,2008年次贷危机打击了包括温州在内一大批微利外贸企业,实体逐步萎缩并日益艰难,紧随的连锁反应是过往良好的民间借贷信用体系开始崩塌,企业间互相担保融资更是一损俱损,到处是企业/个人三角债纠纷,温州经济随之跌入底谷。

2012年之前,全国大城市小城市房价普涨,闭着眼睛买房就能赚钱。之后城市房价开始分化,广大的三四五线城市房价一路下跌,烂尾项目触目惊心,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却稳中有升。炒房的难度在变大——不仅要有雄厚的资金,还要有稳定的现金流应付月供,同时也要随时面对国家的限购/限贷政策,以及选对房价能上涨的城市,也因此温州炒房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能坚持以炒房为职业的多是北上深一线城市的极少数当地居民。

变化发生在2015下半年。在国家降息降准、解除限购限贷、降低首付、减少二手房交易税费等多重利好刺激下,深圳楼市率先启动,随后传导到上海、北京一线城市,到了2016年,部分二线城市接棒上涨,并出现了因房价上涨醒目而被戏称的“四小龙”——厦门、南京、苏州和合肥。

若炒房客全赚钱,那赚的是谁的钱?

部分二线城市火爆的楼市还看不出要消停的苗头,血脉偾张的炒房客更是期盼房价节节攀升,看着手里的房子一个劲地赚钱个个乐开了花,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买房都赚钱,人人都赚钱。问题来了:大家都赚钱,可都在赚谁的钱?

房子最终是给人住的,当然现在又被赋予了金融功能,我们就分析一下炒房客赚的钱到底来自哪里?

1、房子的租金收益。因为房子是用来居住的,所以持有房子可以有租金收益。按照目前的高房价,租金收益大多在2%-3%间徘徊,极少数城市的租金收益在5%左右,而这是裹不住每月按揭款的,所以仅凭房租收益是负现金流,是亏损的;

2、后来的投资客接盘。最早的投资客提前购买了房子,待房子价值被发现后,被后来的投资客以更高的价格接盘从而顺利脱手实现收益,后来的投资客要实现盈利需要再找到新的投资客接盘,如此往复。而这就成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旁氏骗局,终有破灭一天,当然不可长久。

3、刚需接盘侠。只有刚需族接盘才不会造成旁氏骗局或资产泡沫破灭,才是一种健康的房产投资。而刚需族的钱又来自哪里?来自于自己多年工作的积累,来自于父母的资助或亲友的借贷,而他们的钱最终还是来自于他们的工作积累,所谓工作也就是为社会提供了商品或服务——也就是实体经济。

所以,炒房客要实现收益必须有足够多的刚需接盘侠,要有刚需接盘侠必须实体经济兴旺,以此才能产生就业和收入并用于支付月供,否则炒房客的盈利只是像股票浮盈一样只是账面数字,当大家集中抛售时出现踩踏,都被死死套牢。

也有人会说房子可以抵押出去获取资金,对外投资获取收益,可对外投资的收益来自哪里?来自于给社会提供了服务或商品的回报,说白了收益的实现还得靠实体经济。香港的经济支柱是金融业和服务业,但它的根基还是大陆的实体,为大陆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为大陆市场提供贸易中转服务…,才得以成为“东方明珠”。

后记:

炒房兴邦,实业误国,这是一句反讽的话。

当一国国民都想靠炒房致富,当一国国民都想靠金融业(甚至打着金融的旗号行骗,如担保公司/P2P/原始股投资等)轻松赚钱,而不是扎实的发展实体经济,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高楼,也只能是一片海市蜃楼,其结局是必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深港通昨日正式“通车”,南下港股通417只股票以及北上深股通881只股票参与交易。很多投资者对深港通的特点、作用、开通后带来的投资机会并不是很清楚,对深港通和沪港通的异同也是一头雾水,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回测标的:上证指数

最近2年共发生38次该事件,次日平均上涨概率为63.16%

事件发生后1日累计收益最高

*统计数据均采用累计涨跌幅

与此同时,很多投资者对深港通的特点、作用、开通后带来的投资机会并不是很清楚,对深港通和沪港通的异同也是一头雾水,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分钟快速了解深港通

何为深港通?

深港通开通后,内地的股民就可以坐在家里可以买港股了,香港的也可以买深市股票了。

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证证券交易所和香港特区联合交易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深港通可以交易哪些证券产品?

深股通:深成指、深证中小指成分股,且6个月内日均市值超60亿元。

深港通额度

深港通没有总额度限制。每日额度中,北向深股通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南向港股通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余额=每日额度-买盘订单+卖盘成交金额+微调),对于未使用的每日额度余额将不会转至下一日。

深港通开户审核步骤

深港通开通审核步骤

对于大陆与香港的二级股票市场,两年前沪港通的推出标志着两地互联互通战略迈出第一步,而如今即将开通的深港通则被视作沪港通的升级版。

一图看清深港通VS沪港通

两者的核心都在于交易过境、清算不过境这种独特的交易模式。这种交易模式将有效扩充内地投资者投资境外的渠道,同时也吸引境外投资者更方便地投资内地市场。

五大投资机会

深港通开通后,为外资投资中国市场打开又一个通道,A股有更多股票可以投资,资金净流入水平可能会提高。增大A股纳入MSCI指数的概率,从而带来长期的增量资金。同时深港通的开通也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会有哪些投资机会呢?

1、A股蓝筹股的估值有望提升

2、为券商股带来投资机会

以沪港通为例,据统计,2015年港股通总成交金额7777.1亿港币(折合6203.76亿人民币),若按照万分之五的佣金率计算,内地券商在项业务上获得3.10亿人民币的营收。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国内125家证券公司2015年总营收为5751.55亿人民币。据此上述两方面数据测算,港股通对内地券商营收增加作出一定贡献,但贡献比例不足1%。

3、为A股市场稀缺标的带来机会

3、深市高分红标的和低估值、高成长标的

另一方面,海外投资者崇尚价值投资,投资既注重标的成长性,又注重标的估值,深港通开通后,由于外资配置需求,深股通标的中,低估值、高成长的板块和个股可能更加会受到青睐。

4、港股估值偏低,深港通驱动港股股价回归正常水平

三大隐含风险需要注意

机会图解>>>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掘金深港通?深港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我们或许能从沪港通的这些数据中找到答案。

业内人士认为,深港通的启动,标志着沪深港“共同市场”的形成,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开放是姿态,开放是行动。起步较晚的中国资本市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的题中之义。

港股分析>>>

截至目前,面向内地投资者的港股基金共有56只,包括沪港深基金、港股ETF、港股LOF、港股分级基金等等。港股基金“突破”了深港通股票50万元的准入限制,投资门槛普遍不高于1000元。

在深港通正式开通的首日,港股市场反应相对平淡,在大市成交量未有显著增加、深港通额度并未用满的情况下,市场短线获利回吐盘涌现。有港股分析师认为,深港通的焦点在于小盘股,这并不能对大盘股形成即时的提振效果,但是深港通开通的消息总归是正面利好,估计市场在短线回调过后,出现进一步抛售的可能性不大。

深港通数据>>>

周一是深港通开闸首日,资金响应较积极,当日深股通净流入了27.11亿元,已用额度占比达20.85%。

最新江湖战报,“中”、“华”、“国”和“东”字打头的四大家族已包揽境内四成券商,在券业江湖中呈现四强争霸格局。落户地区上,北京、上海和深圳成为各家券商密集注册之地,此三地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券商。

四大"家族"雄霸券业

这不,按照当下证券公司名字第一个字分类,在剔除资管子公司之类的券商之后,113家券商的“家族”轮廓也浮出水面。“中”、“华”、“国”和“东”字打头的证券公司最多,以此四字为公司名字第一个字证券公司数量分别达到了15家、14家、10家和7家,囊括了境内113家券商中的40.71%。

以上三大家族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家族,目前市场上已崛起的还有一大家族“东”字家族亦不可忽略。

净资本大鳄主要聚集北上深

除了上市,净资本规模也是衡量一家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证协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券商净资本实力前30的证券公司15家都聚集在北上深三地,其中深圳8家、上海5家、北京2家。

值得注意的是,按国泰君安日前公告,公司将在全球发售的H股股份总数为10.4亿股,完成此次港股融资之后,该券商将在净资本和净资产两项数据上超过中信证券。

北上深券商总数达51家

按照中证协将全国分为36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的统计口径,其中有3个省市的证券公司数量超过10家,分别为北京18家、上海17家和深圳16家;同时也有2个省市无一家证券公司,分别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宁波市。

THE END
1.头条文章3. 去美国生宝宝大概要多少钱? 公立医院环境态度差,手续多,我原本是想让老婆在和睦家生产的,了解到全套产检+分娩的价格下来也得小10万,再加上坐月子的价格,总价格并不便宜。买保险的时候,经纪人建议我可以考虑一下去美国,费用贵不了多少。 媒体经常隔三差五地报道哪个明星二代又去美国生宝宝了,所以我的潜在...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880178487886004
2.十万元左右的重庆汽车保险报价是多少?保险知识保险频道作为我国的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而作为重庆市民购车集中的价位区间,十万元左右的私家车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空间。那么这个区间内的重庆汽车保险报价是多少呢? 》》》车险直通车,尊享免费道路求援无限次! 由于“新车购置价”已经包含了购置税在内,所以重庆市民购车后所需要支付的就剩下两笔...https://www.pingan.com/pacms/baoxian/zhishi/72721.jsp
3.第四章保险的基本原则1、( )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投保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A、经济利益 B、保险利益 C、保险金额 D、法定利益 2、在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中,依据国际保险惯例,如果贸易价格采用到岸价格即CIF价格,那么,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保险金额的确定就允许在成本、保险费、运费的基础上再另加10%,即按货物CIF价格的110...https://www.wjx.cn/vj/h4ocK1A.aspx
1.途岳用车三年,我的车险买对了吗途岳车友圈途岳用车满三年了,刚刚购买了第四年的保险,由于驾龄刚三年多,怕自己经验不足,出现事故哪方面没有照顾到,所以每年的保险都是买的所谓的全险,今天分享一下我的保险明细和金额,大家帮忙指点一下是不是买贵了,哪些可以舍去和保留。 【车辆信息】 车辆型号;21款大众途岳豪华Plus.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33240123107803673
2.汽车保险完全攻略!看完再被坑就是你的错了一名司机加四名乘客。一般每人保险金额1万到3万,保费40左右保险金额一万,,乘客一人20元左右保险金额一万,四人保费100到300左右。建议车主,有了车上人员保险,还要提醒乘客,一定要给自己上意外险。意外险100到500的保费,保险金额几万至几十万。有几个案例,朋友搭车,出了事故,双方闹上法庭,其根本还是因钱的问题。https://www.yoojia.com/ask/9-11916956835242060717.html
3.汽车专业个人三年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通用14篇)第四章:评估调整 1.评估的内容 职业目标评估: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否,我非常喜欢汽车及其相关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坚信我能在这方面实现人生的意义) 职业路径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当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偏离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我应该认真思考审视,做出必要的方向调整)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zhiyeshengyaguihua/20221228181527_6166575.html
4.12条标准判定穷富:整天工作的人当不了富翁第三步:选对投资工具 每月投资5000元,多少年后能变成100万呢?若选择年投资回报率2%的定存方式需要15年;选择年投资回报率5%的基金,需要12 年;选择年投资回报率10%的投资工具则只需要10年。可见,如果能选择正确的投资工具,那么无疑能大大加快致富的步伐,当然,希望取得高回报的同时,也 应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 https://blog.csdn.net/ckxbbho0253/article/details/100355801
5.30万商业车险多少钱?二、什么是保额,30万车险多少钱? 保额:保险金额的简称,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也是保险公司支付合理费用赔偿的最高限额,同时也是计算保险费的主要依据。 车险计算(6座以下新车) (一)交强险:最高赔偿限额:死亡伤残:11万,医疗赔偿:1万,财产损失:2千第一年950元第二年855元第三年760元 ...https://www.64365.com/zs/8132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