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女士介绍,她向多家保险公司询价时,一开始均被告知不愿意受理投保。经过沟通和协商,平安、太平洋和人寿3家保险公司表示可以受理保单,但给出的保费分别约为6000元、7000元和7100元。
据了解,遇到类似问题的新能源车主不在少数。比如:有的车主在前一年发生过小事故,第二年想以近似保费续保车险时,被保险公司拒保;有的车主因为前一年行驶里程较大,被保险公司认定为“用于开网约车,车损风险较大”,继而要求车主大幅提高车险保费。
中国银保信发布的2023年《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约21%。
赔付风险趋高,险企谨慎接保
“新能源车辆保费高、续保难,归根到底是保险公司在接保时,不得不考虑新能源车的赔付因素。”某保险公司金华市分公司业务经理陈女士介绍,总体来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次,新能源车辆的出险率相对较高。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约949.5万辆,约占市场份额的31.6%。2004年,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1150万辆。这意味着从燃油车换乘新能源车的车主在持续增多。部分车主因为驾驶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容易造成新能源车剐蹭、磕碰等事故,出险率比燃油车要高得多。
最后,新能源车每公里行驶成本较低,多数网约车车主会首选新能源车。行驶里程多了,车辆的整体出险率自然会增加。“这类新能源车的赔付率是很高的。通过大数据分析,保险公司可以倒推出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当车主以非营运车辆购车并投保车险后,保险公司在第二年往往会直接拒保,或是明确告诉车主必须提高保费。”陈女士说。
拓展车险业务,业内正在探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没有较为完善的价格匹配体系(各种车内配件、智驾设备的价格参考标准)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开放式”受理新能源车险势必会承受亏损的风险。对此,已有不少业内外人士呼吁建立健全新能源车险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式。
为缓解新能源车险发展难题,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就扩大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险的自主定价权、丰富新能源车险产品等在业内征求意见。
今年5月,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获得金融监管部门批复,并于6月正式进入车险市场。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由新能源车企完全控股的财险公司。
9月8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比亚迪财险客服热线时,被告之目前仅在安徽、江西等8个省市设有业务网点,可受理多品牌新能源车辆的车险业务,使用全国统一的交强险条款、基础保险费率和相应的费率浮动系数。不过,对于何时在浙江省设立车险业务网点,客服人员表示暂时没有收到公司通知。
保险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除了比亚迪,吉利、理想、蔚来、特斯拉等车企,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成立、收购或参股保险公司)计划介入车险市场。这对于拓展新能源车险业务将带来促进作用,也将为新能源车主选购车险提供更多选择。